中国传媒大学

其他

“擘雅教育基金”捐赠仪式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

2023年1月6日,中国传媒大学“擘雅教育基金”捐赠仪式在北京中传国际交流中心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党委书记廖祥忠、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张树庭、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王晖、擘雅集团董事长刘瑞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卓新平、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丁俊杰、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黄升民等出席捐赠仪式。擘雅集团董事长刘瑞旗先生拟向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亿元成立“擘雅教育基金”,首笔捐赠4000万元。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理事长王晖与擘雅集团刘瑞旗先生签署捐赠协议。捐赠仪式由擘雅品牌研究院院长何海明主持。张树庭校长致辞。他说,刘瑞旗先生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更是品牌专家、教育专家。本次捐赠让我们感受到刘瑞旗先生对品牌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品牌高等教育的热忱。当前,品牌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之大者”,然而我国学科体系中并没有“品牌学”设置,品牌学学科建设亟需深入研究、大力推进。“擘雅教育基金”的成立将全面推动中国传媒大学一流学科发展,学校会加大在新学科建设的投入并尝试建设学科特区,构建品牌学学科建设高地。刘瑞旗先生在致辞中分享了自己在经营恒源祥过程中对品牌价值的深刻体会,介绍了最近十年自己带领团队耕耘品牌研究的初衷、思考和成果。他指出,品牌的成功不仅关乎企业的发展,更关乎社会进步、民族复兴、国家发展。品牌是建设世界强国的重要环节,成立“擘雅教育基金”就是希望助力品牌学科研究,推动中国品牌更好走向世界。廖祥忠书记向刘瑞旗先生颁发“中国传媒大学教育贡献奖”。擘雅集团总经理景辉、擘雅研究院院长李政阳、擘雅书院院长梁建华、擘雅集团刘洁、擘雅集团工会主席谭志军,中国传媒大学党政办主任张绍华、研究生院院长任孟山、科学研究处处长周建新、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顾洁、财务处处长朱军红、国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刘首兵、培训教育管理处处长李文宁、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秘书处秘书长杨鹏、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侯隽、广告学院党委书记陈江华、广告学院院长赵新利等参加了捐赠仪式。●●●
2023年1月11日
其他

传承大别山精神 汲取奋进力量|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中层领导干部、专职组织员主题教育培训侧记

巍巍大别山,横亘江淮间。雄踞鄂豫皖,绵延八百里。从黄麻起义的硝烟,到新四军抗日的烽火,再到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壮举,无数军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这片神奇的土地“28年红旗不倒”。大别山不仅是绿色的山,更是革命的山、英雄的山、奋进的山。2022年7月24日至29日,以“登英雄大别山
2022年8月7日
其他

开拓视野,提升技能|中传微专业2022秋季学期招生开始啦!

在本专业学习之余你是否有跨学科研究涉猎的想法?针对未来职业选择你想要进行相应知识储备和实践训练吗?2022年秋季学期微专业招生啦!12个专业领域,助你梦想成真跟随传传一起来了解01什么是微专业?为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拓宽学生跨学科学习渠道,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校于2022年1月正式启动微专业招生。微专业旨在为学有余力的同学们提供更为多元的跨学科课程资源,为学生开拓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社会竞争力提供支撑。点击图片,了解更多信息微专业聚焦某个特定专业方向或领域,专门开设一组课程,进行灵活、系统的教学。修读微专业,所获学分可以认定为通识教育拓展课组学分。修读完成,可获得微专业合格证书!02报名信息哪里查2022年秋季学期将开设12个微专业,其中“虚拟空间文化生产与管理”微专业在完成首轮运行基础上扩大招生范围,本校研究生及校外符合条件的人员也可以报名。有意报名的同学们,请在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网站首页,查阅详细招生通知!如有报名疑问也可以通过招生简章内联系方式进行问询。通知地址https://jwc.cuc.edu.cn/2022/0724/c6479a196190/page.htm(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跳转)03如何报名微专业符合报名条件且有意报名的同学,可在8月28日24:00前,通过中国传媒大学APP,点击“i·中传”版块进行微专业报名。提醒:每位学生限报一个微专业,且报名期间系统只允许提交一次!本校本科生/在读双培生,研究生/校外人员请选择相应入口报名中国传媒大学APP安装和使用方法1.
2022年7月26日
其他

多少分、多少名可以报考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普通类本科专业招生计划有提前批(非通用语)、本科一批、国家专项、中外合作办学4个类别。这几个类别虽然不属于同一批次,但是都不需要提前参加校考,有高考成绩就可以直接报考。想要报考我校艺术类本科专业的考生们,一定要先拿到我校的艺术类校考合格证,还要根据考生所在省的要求参加省级专业考试。
2022年6月28日
其他

中国传媒大学APP,等你来探索!

海量信息,何处获取最高效?平台太多,不知道用哪一个?办理校园事务,找不到线上渠道?来这里,让你用一款APP探索中传!中国传媒大学APP致力于打造学校形象的融合传播平台、智慧校园的服务聚合平台、“国重”成果的先导示范平台,是学校面向智慧传播时代的教育数字化平台。获取资讯、丰富视听交流观点、便捷服务APP多个特色版块让精彩尽在掌握首页首页版块汇集了全国百余家主流媒体的新闻和传媒行业资讯,呈现学校现有媒体矩阵的最新内容以及校内各个部门的通知、公告、资讯,让你随时随地关注学校发展,了解身边新鲜事。该版块的频道展示支持个性化定制,可以根据个人偏好选择设置。内容界面集合了点赞、评论、收藏、转发功能,相关内容智能推荐让用户快捷获取更多精彩。如果不方便阅读,还有语音播报功能。视听视听版块主要以音视频和图片的形式展示校内精品佳作。在这里,可以看到师生、校友创作的视频,浏览学校风景和校内各项活动照片,收听各类音频作品以及观看直播,不错过学校的每一个精彩瞬间。该版块的课程频道集合了学校优质课程的视频资源,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线上学习。
2022年6月19日
其他

重磅!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招生章程发布

对于符合学校录取标准的考生,学校按照实考分排队顺序进行录退。确定考生录取专业时,所有专业志愿之间不设级差;所有已投档考生按实考分排队,按照考生专业志愿和各专业招生计划数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第五款
2022年5月19日
其他

传承红色基因,续写青春之歌|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寄语中传青年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今年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在这个属于全体青年的日子,我校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教授寄语全体中传青年,激励大家传承红色基因,筑牢理想信念,勇担时代重任。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寄语中传青年青年朋友们:你们好!值此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我谨代表学校党委,向全体青年师生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中国共青团也迎来成立百年的历史时刻。纵观百年,一代代中国青年紧紧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听党号令、跟党奋斗,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奋斗,汇聚起中国青年运动的磅礴先锋力量。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高水平传媒人才的高校,中国传媒大学具有鲜明的红色传统,蕴含着光荣的红色基因,以培养“弘道崇德,经世致用”的传媒人为己任,多年来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传媒人才。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到“冰雪小白杨,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从乡村振兴的传媒力量到齐心战疫的传媒担当,从三尺讲台的教书育人到基层岗位的默默耕耘,长期以来,中传青年始终站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在新时代的火热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力。在今年的“五四”评优中,我校共有30个集体和个人获评“中传青年五四奖章”,251名同学获评“优秀学生团干部”,543名同学获评“优秀学生团员”。你们是广大中传青年的杰出表率和学习榜样。希望大家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继续传承“忠诚、自信、包容、竞先”的中传文化基因,带领广大青年接住时代发展的接力棒,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跑出中传人的最好成绩!新时代造就新青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国青年的奋斗目标和前行方向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希望广大中传青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按照怀进鹏部长的要求,心怀“国之大者”、善谋“党之大计”,切实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新贡献,以优异的青春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祝愿中传青年朋友们节日快乐、学习进步、工作顺利!廖祥忠2022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前夕,学校进行了“中传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评比表彰。以下为获奖名单:中传青年五四奖章
2022年5月4日
其他

我与冬奥的故事|冯琳:冬奥有我 奋进青春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圆满落幕,为传承弘扬“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讲好传媒青年的冬奥故事,进一步上好“冰雪思政课”,我校组建“冰雪白杨宣讲团”。作为北京冬奥的见证者、参与者、服务者,他们发挥我校传媒优势和外语能力,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他们把科技冬奥研究成果融入视听服务,为精彩赛事带来更多激情。在本次宣讲活动中,他们将从不同角度、不同岗位服务经历倾情讲述自己与冬奥的故事。下面来看看本期“冰雪白杨宣讲团”宣讲人吧~冯琳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18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科生。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期间,她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担任第096棒火炬手。在张家口奥林匹克颁奖广场担任中文播报员。北京城市志愿者形象大使。大家好!我是来自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2018级播音本科班的冯琳。2月4日,对世界来说意义非凡,因为它是北京这座双奥之城举办2022冬奥会开幕式的历史性时刻。而对于我来说更多了一份激动与欣喜,因为在这一天,我作为北京冬奥会第096号火炬手,用自己的双手,传递奥林匹克的圣火。这是一件惊喜的事情,从2018年9月10号我步入中国传媒大学的那一刻,幸运便常伴左右。彼时的我,是手握话筒的播音员,而现在的我,是手持圣火的火炬手;从“弘道崇德
2022年4月27日
其他

最美四月天,遥寄中传春色(。・ω・。)

迟日融和,寒尽春生草木葳蕤,莺啭燕翔又是最美四月天此时的中传已是春色满园树影斑驳,花林似霰蓁叶骤展,灼华徐开一池春水潋滟,一树暗香浮动春天的音符敲开了谁的心房?滋兰亭亭,见丁香出尘比银月连翘明媚,笑姣杏半开还遮面深绯、薄绿、明黄、淡紫热闹锦簇将春之画卷装点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枝头喜鹊嘤嘤语花间黄蜂酿蜜房桥下游鱼戏碧水檐上流芳意正浓立德楼前,杏花吐艳明德桥边,水声潺潺温柔随风飘荡生命永不止息琼枝簇簇半隐你精致眉目满园春色不若你笑颜烂漫你在春光尽处比春暖上十分人随春好,春与人宜春天给予我们勇气温暖而不失力量何妨静心且待,疫消云散之时重逢在此间,你我恣意盛放●●●
2022年4月10日
其他

亮点纷呈!中传全新开设12个微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深化本科教育改革,拓宽学生跨学科学习渠道,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我校于2022年1月启动了十二个微专业的校内招生,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修读微专业。
2022年3月27日
其他

中传+元宇宙=?

近日,由我校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打造的虚拟中传校园正式亮相百度希壤元宇宙平台,面向公众开放体验。
2022年1月13日
其他

重磅丨超全的《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艺术类本科招生报考指南》出炉!

艺术类本科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为了方便大家查阅我们精心准备了电子书版《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艺术类本科招生报考指南》包含2022年艺术类本科招生简章去年录取分数线以及艺术类本科专业介绍如果想获取更多招生相关资讯请点击“中国传媒大学本招”公众号服务专区请扫描下方二维码阅读《中国传媒大学2022年艺术类本科招生报考指南》若你对报考还有疑问请拨打招生处咨询电话010-65779370010-65779256010-65779141●●●
2021年12月9日
其他

破五唯 立多维|中国传媒大学人才工作会议震撼推出“中传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人才制度改革,11月18日上午,中国传媒大学隆重召开人才工作会议,总结近年来学校人才工作经验和成效,分析人才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集中发布并实施人才重大工程计划和系列人才制度文件,重磅推出“创作型青拔人才培育项目”、“‘金核桃’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教授聘任”实施办法等重大改革举措,创造性提出并系统建构“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的十字方针教师评价体系,建立完善从毕业生到“大先生”的人才培养链条,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培育人才、成就人才,有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人才工作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在中传落地见效,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夯实人才基础。会议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举行。全体在校校领导;全体正处级领导干部;教学科研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副处级领导干部;非处级中层干部;国家高层次人才称号入选人员、青年拔尖人才,师资博士后代表、教授代表和校属科研机构负责人代表等300余人在主会场中传礼堂出席会议。其他教职工近千人通过线上形式参加会议。会议由党委副书记李众主持。王晖副校长代表学校作人才工作报告。王晖副校长首先全面总结了2018年以来学校人才工作的举措及成效。他在讲话中说,学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建立完善了人才发展机制;通过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成长,一批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积极改革完善博士后培养制度,将师资博士后纳入学校师资后备队伍建设,做大优秀师资蓄水池;推出职称评审绿色通道,积极扶持青年教师成长;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等国家科研平台作用,推动人才全方位成长。王晖副校长还深入分析了学校人才工作在师资博士后管理、青年拔尖人才评价、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实施、人才引进学缘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改革建议;并介绍了此次改革人才工作系列文件制定的背景和过程。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王晓丽发布并解读《中国传媒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工作全面领导的实施方案》。人事处处长曹坤对人才工作系列文件进行了说明。她重点解读了人才评价“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十字方针的内涵。系统介绍了学术、教学、创作三大类青拔人才培育体系,解读了青年教授直聘实施办法、“金核桃”人才支持计划,以及教学科研岗接收毕业生和调入人员实施办法等系列重大改革举措。这些政策举措是学校党委落实中央要求,经过反复思考、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后推出的重大改革,是系统谋划、精心设计后打出的一套人才工作“组合拳”,将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会上,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作为教学单位代表发言,介绍了电视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团队协同与人尽其才的高质量队伍建设”的特色做法、突出成效及经验思考。首批青拔人才姬德强教授、首批青拔人才苏建勋教授,优秀师资博士后谷疏博博士作为人才代表分别发言,分享在学校党委的关心和关怀下,在学校青年人才工程项目的扶持下,立志成才、奋力拼搏的成长经历和经验感悟,表达不负学校厚望,砥砺奋进,取得更大成绩的信心和决心。党委书记、校长廖祥忠在会上发表讲话,深刻指出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的重大意义,深入分析学校人才工作的基础,重点阐述学校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举措。强调一定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按照教育部党组和怀进鹏部长的要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定十字评价方针,做强十年育人体系,优化人才服务保障,厚植育苗沃土,着力筑巢引凤,加快培养一大批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造就一批新时代传媒领域的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和战略科学家,以育人育才实际成效,回应中央人才工作会议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期盼。讲话全文如下:老师们、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不久前召开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回答了人才工作的时代之问,意义重大。校党委第一时间传达学习了会议精神,并迅速成立专班,就如何落实会议精神及教育部党组的要求展开深入调研。经过四十多天的认真领会、科学谋划,在过去几年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落地举措,形成了我校人才工作的系统性方案。今天我们隆重举行中国传媒大学人才工作会议,既是对系统性方案的集中发布,也是对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的集体深入领悟,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中央会议精神和总书记重要讲话落实落地。刚才,王晖副校长总结了近年来学校人才工作的成绩和不足,成绩可喜、未来可期。晓丽同志介绍了进一步加强党对教师工作全面领导的实施方案,突出强调了党管人才原则;曹坤同志解读了博士后管理工作规定、学术青拔和教学青拔培育办法的修订情况,发布了创作青拔培育办法、“金核桃”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教授聘任办法以及教学科研岗接收毕业生和调入人员实施办法。这些政策举措是校党委落实中央要求,经过专班反复思考、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后推出的重大改革,是系统谋划、精心设计后打出的一套人才工作“组合拳”,力度很大、振奋人心,将对学校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祥敏书记代表电视学院分享了人才引育好的经验,思路清晰;德强、建勋、疏博3位青年才俊也分别讲述了各自的成长经历,都讲得很好,值得学习借鉴。总体来看,本次会议达到了预期效果,相信一定会有力推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在中传落地见效,全面促进我校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下面,我重点就如何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高质量做好学校新时代人才工作,再谈几点思考。一、召开学校人才工作会议的重要意义学校为什么要召开这次会议?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新时代人才工作之需。办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确保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指向哪里,学校各项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国家重大战略推进到哪里,学校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立足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起点,科学阐述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首次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系统概括为“八个坚持”,擘画了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路线图,做出了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等重大部署,并专门对“双一流”高校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高校是人才汇聚之地,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理应主动担当作为,发挥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提高做好人才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交出令人满意的人才工作答卷。二是引领落实传媒高等教育的时代之需。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必须要统筹好这两个大局,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体到传媒领域,就是要主动把握高等教育和传媒业态双重变革的战略机遇,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传媒人才,以应对复杂、尖锐、多变的国际舆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并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重要指示,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再次要求培养造就一批善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人才。作为国内传媒高等教育的领头羊,我们责无旁贷,必须立足自身特色优势,主动把握时代机遇,着眼国家需求,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积极培育传媒领域战略人才力量。从而推动学校从“国内一流”迈向“国际一流”。三是主动担当建设一流大学的责任之需。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新时代的一流大学,需要更多“大师”成就。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需要一批“大先生”引领。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于中传而言,这是重大战略机遇,更是责任使命。我们的学科专业布局、一流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与此高度契合。我们不但应当有所作为,而且必须有大作为,要主动扛起这份责任,全力培育总书记要求的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以及战略科学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不仅是对“大先生”的具体阐释,也是对新时代教师的目标要求。我们必须全力以赴,培育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大先生”。二、学校人才工作的基础建校67年来,学校实现了从培训班、专科学校到行业院校,再到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跨越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传媒人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学校形成了良好的人才培育环境。特别是2018年以来,学校坚持系统治理、创新驱动,让事业激励人才,靠人才成就事业,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格局,奠定了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一是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工作体系。我们成立人才工作办公室,专职落实人才引育和服务保障;优化党委教师工作部职能,持续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系统推进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出台人才队伍建设系列制度;实施特殊人才专项行动计划,加大人才支持和投入力度,给人才成长提供精神和物质保障。二是实施青拔人才、师资博士后和青年教师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三项举措,青年人才培育成效初显。我们创立学术青拔和教学青拔人才培育项目,给老师们提供了“一张安静的书桌”,营造了安心教学、潜心学术的氛围。青拔人才中已有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也有多人发表多篇顶级论文、主持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主讲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首批师资博士后达标留校率近2/3,有效发挥了师资储备和人才蓄水池作用。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也有力助推了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以上举措,我们称之为三大法宝,是我校人才培育的重要举措。三是支持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已初步形成,人才活力已经开始彰显。学校领导班子励精图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拘一格选贤任能,树立了重实干、勇担当、善作为的选人用人导向;广推专班工作模式,形成了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工作合力;完善重实绩、讲贡献的教师考评办法,激发了教师争做项目、出好成果的内生动力;积极改善民生、美化校园,设立读书周、建成无车校园、为早课教师提供免费早餐,实行研究生文献考试制度,学校各项政策举措都坚持以师生为本,饱含了温度和责任。目前,学校正朝着环境优美、工作舒心,人人有舞台、个个有空间、干事者有机会、事业大发展的方向迈进,储备了一批想干事、能成事的青年才俊,为我们培育新时代传媒领域的“大先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说,奋力推进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恰逢其时。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学校人才工作还有很多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地方,人才高原总体高度不够、人才高峰严重不足是我们的痛点。党管人才需要继续强化抓实,人才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人才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等等。这些问题,正是学校人才工作需要努力的方向。三、我校人才工作的基本思路和举措第一,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管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原则和保证。从“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到“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名称变化,进一步凸显了党管人才原则,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才工作的通盘考虑。我们要紧跟党中央要求,创新党管人才工作机制,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把党管人才抓实抓细,体现到教师工作、人才工作全过程。一要做实做强党委教师工作部,全面统筹党管人才、教师思政、师德师风、教师发展和赋能培训、教师评价和教师画像等职能,形成思想政治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业务能力建设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教师队伍建设新局面,为落实党管人才提供重要抓手。二要创新教工党支部管育机制,建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学院党委双管教师党支部制度,压实机关党委统管机关职能部门职工党支部责任,强化落实校党委对基层教职工党支部的领导,加强校党委对一线人才的思想政治有效引领,从机制上解决高校党建“上热中温下凉”的问题,助推教师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三要加强党管人才评价工作,严格师德师风考评,坚持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招聘引进、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导师遴选、评优奖励、年度和聘期考核等工作的首要要求,着力推动教师自觉把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要健全教师荣誉体系,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此外,还要不断理顺党委教师工作部与人事处职责分工,党委教师工作部着力于“为党育人”、人事处着力于“为国育才”,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建立完善校领导联系人才、服务人才的常态化机制,解决人才培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第二,系统构建了“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的人才评价体系,解决了破“五唯”中破与立的问题。人才评价是教师“指挥棒”,“破”易“立”难。面对“五唯”倾向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党中央要求“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校党委也一直在思考推进。经过缜密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代表作+贡献度+主观评价”的人才评价十字方针,形成了中传方案,为新时代人才评价改革贡献了中传智慧。代表作是体现自身最高水平和最强学术能力的代表性成果,彰显了专业水准。贡献度主要指对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贡献,既包括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也包括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教书育人成效、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等贡献。主观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围绕个人特点和优势以及努力方向进行自述;社会评价由评审专家对参评人的教学、科研、贡献、潜力等进行综合评价,也包含社会声誉。代表作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度,贡献度与主观评价实行专家会审制度,力保评价客观公正,评出高质量、评出真人才。十字方针实现了破立结合,既落实了党中央的精神,
2021年11月18日
其他

重磅发布!《中国传媒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编者按:“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机遇期,是未来高等教育体系与模式建构的关键窗口期,是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的重要攻坚期,是学校创新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为构建高质量传媒高等教育体系,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传媒大学,制定《中国传媒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近期,经学校党委全委会审议通过,正式发布。
2021年11月3日
其他

中传首次基本文献考试在即,有关负责人回应近期热点问题

2021年11月6日至7日,中国传媒大学将举行首次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正式检验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建立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随着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与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日期的临近,关于考试的话题热度也不断升高。针对正紧锣密鼓备考的研究生同学关心的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首次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与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在即有关负责人回应近期热点问题1.为什么必须要进行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首先,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与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是中国传媒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中国传媒大学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是严格质量管理、推动建立研究生高质量培养体系的重要步骤。学校的研究生改革环节及其功能设计均源于国家改革方针与政策。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坚持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切实发挥资格考试、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考核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完善考核组织流程,丰富考核方式,落实监督责任,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加强和严格课程考试。”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既是在“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也是在“坚持质量检查关口前移”,因为这项考试既是学位论文开题的前置环节,同时也是严把质量关的关键环节。换言之,这项考试既是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综合教育改革的主动作为,更是落实党中央关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要求的重大举措。2.同学们对于学校的考试组织工作非常关注,现在正值读书周专心准备考试的好时候,但有同学担心近期新冠肺炎疫情的多点散发是否会对考试产生影响?目前,我校遵照国家和北京市的防疫政策,采取切实措施保障教学工作平稳、有序进行。请同学们持续关注学校、研究生院和各培养单位的最新通知,确保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参与各类教学和考试活动。考虑到目前疫情防控的需要,学校已经根据防疫要求对考试准备、考试组织、考试实施等各环节,准备有针对性的疫情防控方案,并形成多部门密切合作的疫情防控体系,确保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与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安全举行。需要指出的是,当下的教学和考试活动本身就是在周密防控下正常进行的,文献考试作为一项考试活动,并没有特殊之处。此次笔试在29号楼、48号楼、52号楼等各个机房教室分散进行机考,与日常教学活动没有区别,甚至比大家平常上课时的座位还更宽松。因此,从组织形式上看,此次考试就如同一场正常的教学活动,在防疫角度上讲,并没有特殊性。3.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如果不能回校参加考试,是否将失去一次考试机会?在考试报名等组考的关键环节,学校针对已经报名但可能由于疫情原因无法正常返校参加线下考试等特殊情况的学生,准备了线上考试的预案,学生是否能够返校考试,要跟培养单位积极沟通,根据防疫要求不能返校的,完全可以正常参加线上考试。目前,学校的线上考试办法已经十分成熟,不会让学生因此失去一次考试机会。但是,既不参加线下考试,也不参加线上考试的,会被记为缺考一次,按照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该生还有两次考试机会。4.网上有传言,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有一定的不通过比例,部分研究生将因此被分流、淘汰?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是正式进入学位论文研究阶段前的学科综合考试,是博士研究生、学硕生开展学位论文工作的前提,是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环节,但考试属于通过性考试,不设成绩分布区,不设考试通过比例,我们将依据实事求是的原则给予评定,不存在人为干预研究生培养的分流与淘汰。“普遍考出好成绩,一次性大面积通过”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殷切希望!请同学们不信谣、不传谣,安心准备考试、认真参加考试,以积极、正面、乐观的心态理解考试的重要意义,考试形式也没有“死记硬背”的设置,根本目的还是以考促学、以学促优,循序渐进、良性循环,为开启学位论文写作的新阶段做好充分准备。5.有同学表示,近期专业文献目录的书目数量有调整,我读过的一些文献调整后不考了,这是不是浪费了复习时间?针对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学硕生基本文献考试,学校一直注重与研究生培养单位、导师和研究生的沟通与交流,通过调研、座谈等方式了解意见建议,并对大家集中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改革举措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而近期专业文献目录的书目数量调整,是为同学们提升备考效率、缓解备考压力的措施,也是学校创新考试方式和命题形式的延续,规避为考试而读书、因考试而畏学等现象。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生基本文献考试等改革举措的目的,是对研究生培养起到重要的目标导向和质量提升作用,通过培养专业文献素养、提升学术规范意识、强化科研训练效果,共同推动我校研究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希望大家将基本文献阅读和考试有机融入自己研究生学习的过程之中,化压力为动力、变挑战为机遇,淡化功利性的备考、强化导向性的研学。读过的书没有白费的,再说了,那些书本来就值得读、应该看,跟专业文献目录缩减到多少数量没有关系。6.有同学认为,基本文献目录里的一些书目和我的研究兴趣、研究方向关联度不高,这是不是会影响个性化阅读?我校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建立的基本文献阅读制度以及相应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生基本文献考试,主要围绕博士研究生基本文献目录和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文献目录实施。其中,博士研究生基本文献包括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基础文献按照一级学科(艺术学按照门类)制定,专业文献按照二级学科(专业)制定,博士研究生应在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前完成基本文献阅读,通过考试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基本文献包括基础文献和专业文献,基础文献按照一级学科制定,专业文献按照二级学科(专业)制定,学硕生应在基本文献考试前完成基本文献阅读,通过考试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在研究生之前的学习阶段以及读研后的培养阶段,博士生和硕士生都应具有一定的文献阅读积累和自主的个性化阅读兴趣。我校发布的文献目录定位为“基本”文献目录,根据各培养单位、各专业老师,按照各学科、各专业培养所需制定,并注重在跨学科、交叉融合等方面的引导,根本目的还是以考促学、以学促优,而非形成因考试而读书、因考试而畏学等现象。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书读起来如登高山,但你必须越过,因为,我们希望你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研究生!7.有同学关心,基本文献目录里的书过多,在这么短的备考时间里不可能读完,怎么办?坦率地说,文献目录中的不少书并不只是在现在才应该读的,而是在此之前就应该读过,现在不过是更加系统、更加深入地学习。需要强调的是,不管是对博士生还是硕士生,各学科所列的书目,尤其是经典类,是要求在开题之前应该掌握的内容,这也是世界一流大学通行的做法。老实说,真要没读过些书就上了研究生,恰恰说明更需要阅读文献目录里的书。很多人算账的时候都是按一年的时间算,存在困难,这可以理解,但是在认识及算法上存在偏差。比如说博士150种文献,简单计算差不多两三天一种,但是这150种文献对你而言不应该都是新文献,相信你在攻读硕士期间一定读过其中的部分文献。而且,备考时间本就不是这一两周,而是自拿到文献目录的那一刻起。考虑到大家去年9月份拿到目录,所以今年没有在9月份开考,而是一直到了读书周之后的11月初,推迟了近两个月,为大家留出了更多的时间。并在考试之前还将博士生的二级学科专业文献缩减到了50种、硕士生的专业文献缩减到了35种,为大家减轻些压力。经过秋季读书周的强化阅读,我们相信同学们会更有信心面对考试。祝同学们取得好成绩!●●●
2021年10月31日
其他

校长开学典礼致辞|廖祥忠:大学是什么

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边界正在模糊。全球共享的虚拟教学平台,让每个人可以通过网络获取顶尖大学的精华课程,并在全球的学分互认评价体系中获得数字认证。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结构性改变,有教无类将成为现实。
2021年9月12日
其他

天安门前,中传师生向党致敬!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今天是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上午8时,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点击链接阅读
2021年7月1日
其他

校长致辞|廖祥忠:人类社会正进入巨变期,你准备好了吗?

人类的交往正从“人与人”变成“人机人”,一张无形的大网把散落在全球各个角落的人捆绑在一起,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得天涯咫尺!同时,这张网,又把近在咫尺的人强行分隔,人和人之间正变得咫尺天涯!
2021年6月26日
其他

中国传媒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声明:本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注:毕业去向落实率=(国内升学+出国(境)留学+签约工作+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项目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X100%;直接工作包括签约工作、其他录用形式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项目就业毕业生;继续深造包括国内升学和出国(境)留学毕业生;国内升学包括已上博、已上硕、已上二学位、已升普通本科;签约工作包括签就业协议、签劳动合同毕业生;项目就业包括志愿服务西部、国家汉语教师、参军入伍、三支一扶等毕业生。单位录用就业包括签就业协议、签劳动合同和其他录用形式就业毕业生。温馨提示: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完整版报告哦~●●●
2021年3月21日
其他

中国传媒大学关于2020-2021学年春季学期开学相关工作安排的通知

3.师生员工旅居地为中高风险地区或共同生活的人员中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无症状感染者及密接的,推迟返校,待疫情好转后按照学校通知要求返校。
2021年2月17日
其他

中国传媒大学关于2021年艺术类本科招生考试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考试方式调整的公告

根据全国疫情防控总要求及各地具体要求,为切实保障涉考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考生赴考提供更多便捷,经研究决定,学校将对文化素养基础测试作如下调整:初试文化素养基础测试的考试方式由机考现场考试改为线上考试,考试时间不变。基于初试考试方式的变更,我校将在三试中视具体情况增设文化素养复核环节,具体时间、方式另行通知。特此公告。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12月9日●●●
2020年12月9日
其他

【权威声音】中国传媒大学有关负责人就研究生教育改革答记者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8月3日,中国传媒大学召开研究生教育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推出研究生教育改革重大举措,覆盖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设置等诸多方面。改革举措发布后,社会关注强烈,反响热烈。为更好地反映改革初心、原貌和本质,回应社会及广大考生关切,中国传媒大学白杨网记者就有关问题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1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7月29日召开,8月3日学校即召开落实会议,推出了全面改革举措,可谓“何其速也”!请介绍一下这次改革的背景和过程?答:研究生教育改革是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难点问题。近年来,中国传媒大学顺应新时代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全面启动并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把改革作为提升质量的动力与有效抓手。我校这次改革历时两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18年下半年到2019年6月,主要是进行“四个一批”专业的初步改革,规范了招生的自命题制度,进行了以项目为主导的导师评聘改革。2019年6月11日,教育部翁铁慧副部长视察我校,要求我们在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导师选聘、学位授予标准等方面有所探索和突破。学校党委当即成立专项改革小组,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改革进入第二个阶段,也就是攻坚期。专改组由研究生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处、科研处、人事处、督导处、教务处等多部门人员组成,根据改革重点设立了五个工作专班:招生改革工作专班、培养与学位改革工作专班、导师评聘改革工作专班、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专班和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专班,每个工作专班又建立了若干个工作群,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广聚了智慧。专改组坚持问题导向,问计导师,得到了学校各层次导师的全员参与和积极支持,各位导师撰写提交了180余万字的材料;专改组还广泛深入调研了国内外上百所著名高校,充分借鉴中外高校好的经验做法,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推出重大举措,形成了系列改革文件及实施细则。可见,我校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不是神来之笔,更不是速成之果,而是建立在扎实调研、广泛吸纳各方面智慧、充分借鉴国内外高校研究生教育先进经验基础之上的,各项改革举措与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要求高度契合,这让我们倍感自豪,也更加增添了推进实施改革的信心和决心。2改革唯艰,成果来之不易。请介绍一下这次改革的总体考虑。答:我校这次研究生教育改革,牢固树立“四个坚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系统设计、整体推进;坚持精准思维、立破并举;坚持质量为首、落实为重。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聚焦“破五唯”,紧紧扭住招生考试、培养与学位、导师评聘、质量监控、学科专业设置等关键环节,破难点、去痛点、疏堵点、补漏点、除弱点、扫盲点,通过推出实施全方位深层次改革举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世界标准、符合全媒体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也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做出实践性探索。3招生考试改革涉及到千千万万考生切身利益,最受社会关注,也最具风向标、指挥棒作用,学校这次改革提出了哪些重大举措,如何落实?答:招生考试改革确实具有风向标作用,学校十分慎重,在反复调研、讨论吸纳国内外高校好的做法基础上,结合学校全媒体人才培养要求,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第一,考试是研究生招生的第一关,统考方面,国家有统一规定和成熟的考试制度,学校完全遵照执行,改革主要聚焦在自命题及复试方面。2018年,学校提出实施“五个一流”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第一个就是“一流生源”。一流生源如何选拔?关键在考试环节,考试是把多刃剑,既是“过滤器”,又是“防火墙”,还是“保温杯”,如何实现三者的有机统一,通过考试招收到优质生源,这就需要通过改革来实现。第二,这次考试改革主要聚焦招生环节长期以来的痛点、难点,包括各类研究生考生人文功底浅、写作能力差的积弊,考生专业能力、创新潜质和综合素质与全媒体人才匹配度不足,考试录取方式单一、“唯分数”顽瘴痼疾,等等。我们对考试环节进行了大幅度、大力度的改革,合理设置初试、材料评议、复试等环节的考核重点,明确初试重点考查基本功底和素养,材料评议重点考查综合素质,复试重点考查专业知识和能力,综合选拔优质生源。第三,在博士生招生考试方面,全面实施并完善“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式;加强和完善材料评议环节,加强对考生综合素质和一贯表现的考查;大力改革初试(笔试)科目,设置学术写作、人文社科综合等笔试科目,加强对攻读博士学位所必须的学科基本素养和学术基本功底的考核;优化复试考核环节,在复试考核中设置学术答辩环节,加强对考生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的考查。同时,设置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第四,在硕士生招生考试方面,全面改革初试自命题科目,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加强对考生基本素养和基本功底的考查;复试增加材料评议环节,明确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破除“唯分数”论;根据培养要求明确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强化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改革,初试考查人文社科基础和写作能力,材料评议考查综合素质,复试考查艺术创作实践能力,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独立的艺术硕士招生选拔模式,为严把入口关,保证考试选拔的公平、公正、公开,学校制定了严格的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确保改革举措落地见效。4从发布的改革方案看,培养和学位改革力度同样巨大,像是建立基本文献阅读考试制度、取消硕士生发表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等改革举措,广受社会好评。请具体谈谈这方面的情况。答:培养是研究生成才的重要环节,优质生源选拔到了学校,如果没有严格规范、科学有效的培养,学生同样难以成才。第一,培养和学位改革立足于分类培养、分别成才、中西结合、注重实际,可以归纳为七大创新点:一是新制度安排。制定修订了29个有关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工作的规定及配套文件。二是新学制设立。延长博士生学制至4年,保证博士生提升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缩短专硕生学制至2年,还原专硕生培养本色。三是新培养起点。夯实培养起点,建立基本文献阅读制度,明确博士生、硕士生基本文献阅读数量与种类。四是新淘汰环节。设立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生基本文献考试,畅通分流渠道、加大淘汰力度。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和硕士生基本文献考试均为3次机会,3次均不及格者,终止培养或实施分流。五是新课程体系。建立博士重学科、学硕重专业、专硕重实践的新课程体系,其中将《学术写作》课程落实到博士生公共必修课程,将论文写作课程纳入硕士生学位课程。六是新科研标准。规范科研训练和实践训练要求,设置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要求博士生参与教学实践、进行国家级项目申报书撰写;取消硕士生发表学术论文与学位资格挂钩的陈规,要求学硕生参与论文写作训练计划,鼓励学术发表;要求专硕生参与实践基地活动、校企合作课题、专业创作项目和创新创业项目等,提升专业实践能力。七是新毕业要求。分别设立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博士、学硕、专硕毕业标准。明确要求博士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两个学期,学硕生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月;规定文学类和艺术学类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时间不少3小时、工学类博士不少2小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1小时。第二,相关规定和要求,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博士生、学硕生的培养工作规定已经发布,均从2020级起执行;博士生学制、专硕生学制改革自2021级起执行。5导师作为研究生的学术导引者和人生引路人,对于研究生的成长成才影响极大,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要求,要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不能因为导师自身问题“误了事业、误了人才”。这次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导师管理方面有哪些举措?答:的确,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关键,导师的人品学识对研究生影响极大,将导师管理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重要内容,直面痛点、难点,体现了学校党委全面从严加强教师管理、特别是导师管理的决心和魄力。这次改革着眼建立新的研究生导师评聘评价体系,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导师评聘体系采取评、聘分离原则。导师资格看学术水平,岗位聘任看培养条件。依照培养能力与学术水平,进行资格评审;依照培养条件,进行岗位聘任。实行动态化的岗位聘任管理,打破导师岗位终身制,淡化导师身份,强调导师岗位责任与条件。激励各个职称、年龄梯队导师的热情与潜能,激活全体导师科研、创作活跃度,解决研究生导师“一评定终身”之后工作懈怠的难点。第二,在考察评价方面,破除“五唯”,打破以往单一化的导师评聘标准。不止看科研成果,而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更注重对导师爱岗敬业奉献度、所指导学生培养质量的考察,以立德树人、培养质量为核心,奖优罚劣。第三,在科研成果评价方面,实行多元化成果与代表性成果制度。导师资格主要看学术水平,实行参评成果“代表作制”,选择最能代表自身学术、创作水平的成果参评,避免低层次成果罗列堆砌。岗位聘任主要看项目,但也不唯项目,探索增值评价,实行博导岗位聘任重大预期成果制,激发导师科研动力、活力。第四,实行专硕导师组制度,按照“1+1+1”模式,即1名专硕导师、1名学硕导师和1名业界兼职导师联合指导的专硕导师组制度,分别针对专硕研究生的知识理论体系架构、专业技能传授、创作实践训练三个方面进行指导,彻底改变专硕生理论功底不扎实、实践能力不强、业界经验欠缺的痛点。第五,为艺术创作、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设立“专硕导师资格评审通道”,打破学位、职称、论文等条件限制,选拔具有丰富创作、实践能力与经验的教师担任专硕导师,解决长期以来学硕导师指导专硕生困难,而实践能力强的老师却进入不了导师队伍的“堵点”。6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历来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很多漏点、甚至盲点,这次改革在质量监控方面有哪些新举措、新亮点?能否起到“红绿灯”“紧箍咒”的作用?答: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是这次改革的重点内容,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建立覆盖全校博士、学术型硕士、专业型硕士三个层次所有专业研究生教育全流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体系。二是建立覆盖各层次所有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考核论文查重抽检制度,从根本上把控培养质量关。三是从论文开题到答辩的专家被列入学位论文责任倒查清单,并通过公开学位论文评阅意见,倒逼导师对学位论文指导的责任心,建立导师和研究生的学术命运共同体。四是建立研究生教育数据采集与质量监控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做到信息公开、实时审核、自动分析、动态预警,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有力支撑。五是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奖惩系统,通过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和在岗研究生导师的教育质量评价与奖惩,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各环节实现有机融合。学校将通过严格实施改革举措,让制度措施真正起到“红绿灯”“紧箍咒”的作用。7记者看到,在公布的改革方案中,涉及到研究生学科专业调整内容,学科专业调整基于什么考虑?有哪些新举措?答:学科与专业方向设置调整是今年研究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去年“四个一批”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推进,对全校硕士专业方向设置进行了全面梳理和调整,关停了17个专业方向,对47个专业方向进行了并、转和调整,重新规划设计了计算传播学、艺术传播学、媒介与国家治理、文化法治与知识产权等19个更加适应新时代需求,体现我校特色、学科发展布局和顶层设计的新专业方向。通过调整改革,阶段性地解决了专业方向设置系统性和前瞻性不足、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区分度不够,以及按二级学科招生管理的灵活度和时效性等痛点问题。学校提出,今后的学科专业设置重点放在交叉学科和智能媒体领域,集中力量发展一批国家急需、社会急用、引领前沿的新型交叉学科。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有条件、愿作为的教学单位主动开办建设交叉学科,建设成果突出的单位学校给予扶持,形成百花竞放、竞争发展的局面,破除懒政、荒政现象。88月5日、6日,学校相继公布了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引发了社会、特别是考生的强烈关注,大家在普遍认可支持的同时,一些考生也提出了具体问题,希望学校给予回应,请谈谈这方面的问题。答:好的。学校公布研究生教育改革举措,特别是博士、硕士初试科目考试大纲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普遍给予支持认可,这增加了我们坚定实施改革的信心和力量。我们也注意到考生有一些疑问,非常愿意在这里进行回应解答。Q1材料评议会不会存在“暗箱操作”、产生不公平?这个请大家尽可放心,我们既然敢这么改革,就一定做好了让改革落地的措施。设置材料评议环节,目的是为了破除“唯分数”论,这样做不仅不会导致不公平,反而会使得人才选拔更加公平。关于材料评议,我们制定了严格的评分细则,规定了严格的评议程序,并实施责任倒查机制。另外,材料评议环节是由学校和学院组织实施,学校会按学科或专业成立专门的材料评议专家组,严格按照程序进行材料评分。材料评议有两个原则,一是能够客观量化评价的就一定做到客观评价,二是必须主观评价的内容,采用集体评议打分的方式,不会出现某个人独自说了算或“暗箱操作”的问题。通过严格规范的评审措施,保证优秀考生不被埋没、具有培养潜质人才能够脱颖而出。Q2招生改革是不是歧视“双非高校”(非985非211)的学生?这个顾虑考生完全不必有。我们改革的出发点是聚焦于人本身,而非聚焦于出身(学校),目的是为每个人提供更大的公平竞争空间。我们学校有一句深受师生喜欢的格言:“这里是终点,也是起点!”不管你曾经就读于名校还是一般学校,都是一个崭新的起点,是否优秀,完全看你大学期间的努力。我们这么改革,就是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不仅要看结果,还要看过程;不仅要看单项,还要看综合,本质上就是要打破“唯分数论”,综合选才,择优录取。“英雄不问出处”,只要你足够优秀、充分自信,欢迎大胆报考。Q3初试科目设计是不是歧视跨学科的学生?恰恰相反!跨学科发展和交叉学科的兴起,是当今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们学校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信息时代、智媒时代的人才,必须是全媒体人才,文理兼修、艺工兼擅,这也是国家大力推进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的因由所在。就中传而言,如果学新闻传播的学生有理工科的背景,对数据挖掘、数据新闻、可视化新闻会有不同的理解;学理工科的学生有人文社科的背景,对技术伦理、技术的社会边界、技术与人文的关系会有不同的领悟。我们需要的就是跨界人才、复合人才。学校设置初试、材料评议、复试等环节的考核重点,明确初试重点考查基本功底和素养,材料评议重点考查综合素质,复试重点考查专业知识和能力,就是奔着复合型人才来的。初试考功底,所谓“功底”,就是你学习任何学科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不管是基本写作能力,还是文史哲基本知识,每个学科每个专业的考生都应该具备,这是我们的基本素养,也是学好专业的必备支撑。Q4考试改革是不是让我以前的复习都白费了?有一句俗语叫做“艺多不压身”,只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境,没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负担。大家要记住,学到的东西永远不会白费,也不会无用,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获得,而所有的获得都离不开持续的付出。我们实施考试改革,将学术写作、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综合作为初试科目,可能会对某些为考试而考试、为考试而复习的考生产生影响,但是总体上不会产生负面影响,要知道,如果连文章都写不通畅,如何能完成研究生期间的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呢?又如何能完成高质量的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呢?Q5初试过国家线,就可以进入复试了吗?这是一个误解!初试过国家线,只是可以进入到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是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最终能否进入复试考核环节,由材料评分与初试成绩共同确定。初试通过国家线可以进入复试选拔流程,意味着学校今后不再在国家线之外另外划定复试线,这给予了考生展示自己综合素质的机会,为考生增加了被录取的更多可能。Q6招生专业目录上有一些专业消失了?是取消了吗?关于研究生学科专业调整,是此次改革的一部分,改革原则前面已经谈到了。这里要说明的是,学校根据学科建设规划,部分专业并入一级学科下设方向直接招生,不再设二级学科,例如020200应用经济学、030200政治学、130100艺术学理论等。具体招生专业方向及指标分配情况,请考生关注我校后期发布的202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及招生目录。Q7网传考生的初试成绩将不计入总成绩,最终仅看复试成绩进行录取,是真的吗?这完全不属实。实际情况是,考生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录取时,各专业根据招生计划,按考生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其中,复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Q8初试《主题写作》科目,不同专业考的内容都一样吗?《主题写作》所有专业采用相同的考卷,主要考查考生根据给定材料,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主题提炼、理性分析和文字表达的能力。目的是要强化对考生学科基本功底和基本素养的考查,从源头解决学术写作能力差、人文素养薄弱等痛点问题。Q9了解到有很多针对传媒大学的考研辅导班,还有考研微信群、QQ群等,这些辅导班或交流群与传媒大学有关吗?在此郑重声明:我校不以任何形式举办考研辅导班,也不会以任何形式组建考研交流群。同时我校不允许教师举办或参与考研辅导活动。任何以“中国传媒大学”名义举办的辅导班、组建的交流群等均与我校无关。请考生及家长注意辨别。
2020年8月7日
其他

权威发布|中传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对考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衡量和综合评价,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质量,从2021年招生年度开始,我校将对硕士研究生招生选拔方式进行全面改革,主要改革内容包括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复试选拔流程、复试考核办法等。1.初试自命题科目结合我校全媒体人才培养特点,对于人文社科类专业,以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设置自命题考试科目,重点考查理性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初试自命题科目设置如下: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科目三及科目四)注:外国语言文学各专业“主题写作”用所要求的语种作答。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初试自命题科目(科目三及科目四)2.复试选拔流程初试成绩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复试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和复试考核两个环节。材料评议环节通过考生提交的报考材料,对其既往学业水平、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评分。由材料评分和初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出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划定复试分数线,综合成绩达到复试分数线的考生可参加复试考核。3.复试考核办法复试考核内容包括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外语听说能力等。其中,在专业能力考核方面,将针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设置不同的考核重点。学术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基础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考查专业实践能力或创作实践能力。同时,根据考核目标要求及专业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如笔试、机试、面试、现场主题创作等。复试成绩由专业能力、综合素质、外语听说能力等成绩综合而得。4.录取各专业根据招生计划,按考生总成绩从高到低依次录取。考生总成绩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按一定比例计算而得,其中,复试成绩低于60分者不予录取。5.说明我校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录取办法最终以中传研究生招生网(http://yz.cuc.edu.cn/)发布的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为准。为方便考生复习备考,我校已公布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及初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扫描下方二维码可查看:划重点以下是涵盖专业较多的初试科目《主题写作》和《人文社科基础》的考试大纲。01《主题写作》考试大纲
2020年8月6日
其他

权威发布|中传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实施办法及初试科目考试大纲

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制”招生选拔流程包括材料评议、初试、复试三个环节,同时,设置优质生源直接进入复试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优秀人才。
2020年8月5日
其他

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寄”:在“云整理”中上好最后一课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为2020届100余名本科毕业生上了大学的“最后一课”——暖心“毕业寄”毕业生们通过“云指挥”协助在校师生完成留校物品的整理、打包师生们互帮互助
2020年7月5日
其他

毕业致辞 | 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一定要相信未来!

半年来,我们见证了国际格局的风云变幻;见证了人类共同命运的相守相望;见证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奋发图强,攻坚克难;见证了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020年6月27日
其他

重磅预告|中国传媒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6月27日上午8时与你云上见

明日即启程未来皆可期中国传媒大学2020届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将于明天(6月27日)8点准时上线用“云”上毕业典礼定格最美毕业季诚挚邀请屏幕前的你一同见证这夏日限定的盛大告别
2020年6月26日
其他

倒计时30天|高考加油,我在中传等你!

展示中传形象,传播中传声音,汇聚发展智慧,架起沟通桥梁,服务师生、校友及社会。
2020年6月7日
其他

中国传媒大学关于2020年春季学期学生返校的通知

按照教育部和北京市统一部署,自2020年6月6日起,具备校园疫情防控条件的高校,可安排毕业年级学生分批有序自愿返校,并强调高校学生要坚持“未经批准不返校”的原则。
2020年5月23日
其他

中国传媒大学关于 2020 年艺术类专业考试复试方案调整的公告

展示中传形象,传播中传声音,汇聚发展智慧,架起沟通桥梁,服务师生、校友及社会。
2020年4月2日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中传董关鹏、杨宇军入选国家新冠肺炎专家组

两位同志均表示,能够让自己所学专业和相关经验贡献于此次抗疫战役,十分感谢上级的信任,一定全心投入、不遗余力、努力工作。
2020年2月22日
其他

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考生的一封信

亲爱的2020级硕士、博士研究生考生:见信健康平安!近期,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多地发生,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北京市已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机制。疫情就是命令,
2020年1月31日
其他

【重磅】中国传媒大学2020年招聘公告~We Need You!

为满足新时代传媒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各类岗位工作人员,欢迎符合条件的优秀人才报名应聘。
2020年1月17日
其他

难说再见|中传的秋

不止秋日,一年四季,都想与你一起走过。——传传层林尽染,碧空如洗又是一年秋风劲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知否知否,最美不过中传之秋~中国传媒大学的秋,好美!●●●
2019年11月17日
其他

校友寻访活动系列报道4|广陵金陵一水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为献礼祖国七十华诞,由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共同开设的夏季实践课程——2019年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课程以“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为主题,选取扬州、南京、宁波、广州、福州、泉州及厦门共7个目标城市展开寻访活动。在采访、采集珍贵微记忆的过程中,回顾校友校园生活及校友走入社会后的行业发展、社会建设的感悟,在聚焦人物的同时将微观感怀映射到宏观行业建设与发展历程上。同时在回访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同学们亦能在体会优秀校友与其他校友走过的发展足迹中,汲取经验,实现自我学习与成长。同时,亦要特别鸣谢中国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对本次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行活动提供的大力支持。扬州、南京一个是“广陵实佳丽,隋季此为京。”一个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融汇之处是“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一水之间是我校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行的第四站跟着传传的脚步到江南宝地传媒新城去看一看吧~
2019年9月4日
其他

校友寻访活动系列报道3丨中传福州校友图鉴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为献礼祖国七十华诞,由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共同开设的夏季实践课程——2019年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课程以“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为主题,选取扬州、南京、宁波、广州、福州、泉州及厦门共7个目标城市展开寻访活动。在采访、采集珍贵微记忆的过程中,回顾校友校园生活及校友走入社会后的行业发展、社会建设的感悟,在聚焦人物的同时将微观感怀映射到宏观行业建设与发展历程上。同时在回访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同学们亦能在体会优秀校友与其他校友走过的发展足迹中,汲取经验,实现自我学习与成长。同时,亦要特别鸣谢中国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对本次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行活动提供的大力支持。福建,一片内外兼修的福地从古至今,从这里走出的名人灿若繁星,包罗各行各业“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句歌词诠释出闽南人拼搏奋进的底色自唐宋以来闽商就顺着海上丝绸之路遍布全世界2019年7月16日福州校友寻访团亦踏上福州这片福地跟随广院优秀校友的记忆一同回到属于他们的时光
2019年9月3日
其他

点击进入江湖:我用相机绘制“人间词话”

圣洁佛地像是前世未知的心跳令人驻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的心里住着一个人她在江南烟雨中撑一把油纸伞
2019年9月3日
其他

中传摄影系小姐姐的夏日总结有没有甜到你心里?(୨୧•͈ᴗ•͈)

“我有一顶蓝色的帽子”比赛用的锥桶,在他们眼里成为了一顶蓝色的帽子孩子们的想象力,真是世界上最奇妙的财富跟组以「剧照师」的身份加入剧组做一个电影创作的记录者也开心
2019年9月1日
其他

中传摄影师人物鉴:以镜为心,用影像刻录时光

官微摄影部成员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8摄影与摄像艺术段佳坤我和摄影结缘是在2014年2015年我带着人生第一台单反来到北京如今转眼度过春秋四载镜头是架在我和这座城市间的桥梁
2019年8月30日
其他

小欢喜 | 一起来捕捉生活的闪光时刻

2019感谢相机的发明让原产自各地的风物能够保鲜装进黑匣子哪怕日历撕掉一本又一本它们也能带着有刻度的回忆伴随每一次回访历久弥新▲|
2019年8月28日
其他

王鹤润专访 | “长安第一棋子”做客中传官微?

她是《知否》中聪慧温柔识大体的长姐华兰,她是《艳骨》中贵气天成、清新灵动的静姝,她是《扶摇》中痴情却心狠手辣的佛莲,也是受如懿太后宠爱的“柔淑公主”、魏璎珞的女儿“昭华公主”她是——中国传媒大学
2019年8月27日
其他

雅思初考就8分?他是怎么做到的....

总之,不要从背单词开始准备雅思考试。永远是从真正做题开始备考。如果你真的想要扩大自己的词汇量,从我备考GRE的经验而言,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每天定时定量地背单词,养成习惯.。No.2Grammar:
2019年8月27日
其他

中传“温柔系”摄影师:最温柔的记录赠与你!

夕阳平常事温柔繁茂的原野上深浅不一的草场伴着新鲜的青草香人们在这里收获果实也在这里收获笑语河流流淌
2019年8月26日
其他

专访|pick歌手红人!٩(ˊωˋ*)و

对于音乐的情感,他做出这样的诠释。“除了有声语言,音乐是我抒发情感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渠道,唱歌的时候我也非常能享受自如地沉浸在演唱的过程中,音乐就是我生活的必需品,像阳光空气和水一样可以滋养心灵。”
2019年8月25日
其他

中传毕业后他们去了广州、深圳.........后来的故事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为献礼祖国七十华诞,由党委宣传部、校友工作办公室共同开设的夏季实践课程——2019年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课程以“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为主题,选取扬州、南京、宁波、广州、福州、泉州及厦门共7个目标城市展开寻访活动。在采访、采集珍贵微记忆的过程中,回顾校友校园生活及校友走入社会后的行业发展、社会建设的感悟,在聚焦人物的同时将微观感怀映射到宏观行业建设与发展历程上。同时在回访过程中,参与其中的同学们亦能在体会优秀校友与其他校友走过的发展足迹中,汲取经验,实现自我学习与成长。同时,亦要特别鸣谢中国传媒大学教育基金会对本次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行活动提供的大力支持。广州、深圳一个是传承岭南文化的千年商都
2019年8月24日
其他

新闻学院的他带着相机来了!征途是:星辰大海~

还记得假期里传传家摄影师的推送吗?回顾请戳⬇️printf("看中传工科小姐姐,如何和摄影交朋友~");美!今天传传给大家介绍一位新闻学院的小哥哥来看看他的镜头世界吧本期摄影师📷﹀﹀﹀官微摄影部副部长:郝昭新闻学院2018级
2019年8月23日
其他

中传人在宁波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踏访海上丝路,追寻传媒梦想为献礼祖国七十华诞我校学生奔赴海上丝绸之路沿途重点城市回访优秀毕业生围绕母校变化和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历程记录受访校友的想法与感受
2019年8月18日
其他

中传学子太有才!哪吒的造型这么「丑」,全是他的锅.....

还记得不久前传传重磅推送的(近5万阅读量的)⬇️⬇️⬇️刷新国产动画最高分?中传学子主创爆款《白蛇
2019年8月17日
其他

献礼祖国70华诞!2019年校友寻访口述记录实践行活动圆满结束~

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道路?这曾是一条繁荣的商路它为古老的中国带来了辉煌的贸易
2019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