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时报

其他

一套适合国人体质的2024「疗愈指南」

过去这几年,“身心健康”不再是一句轻飘飘的祝福,而是人们最大的心愿。新年伊始,我们总结了9个适合中国人体质的养生方法,希望能把“治愈力”传递给你,以更好的状态走入2024年。010203040506070809所谓养生,并不一定要完全遵循“教科书式”的方式严格要求自己,而是要在日常的点滴中,找到适合自己体质的健康生活。▲本期编辑:杨萌
2月15日 上午 8:58
其他

嗓子疼时喝什么有用?8种“饮品”上了推荐清单

今年秋冬季节,“嗓子疼”一直是社交平台经常讨论的关键词。网友们纷纷表示:嗓子干、喉咙疼、办公室里咳嗽声不断、原来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嗓子不舒服,除了对症吃药,还能做什么来缓解不适?《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研究及专家观点,为你列出一份“饮品清单”。咽喉,呼吸道的第一个关卡秋冬季节干冷、湿度低,当冷空气来袭,鼻黏膜受到刺激,抵抗外界病菌侵袭的能力降低,病原菌更易侵入呼吸道,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咽部作为人体呼吸道的第一道关卡,容易出现干燥、疼痛的症状。另外,所处空间的湿度和温度,都会影响咽喉状态。过于干燥的空气会带走部分喉咙处黏膜的水分,引发喉咙痛、红肿、干咳等。一般情况下,出现急性咽炎导致的咽喉疼痛,可口服解热、镇痛的药物,注意日常护嗓。抵抗力较强的患者2~4天能自行缓解。若炎症较严重,可能需要1周或更长时间恢复。需就医检查,遵医嘱服用抗菌药物等进行治疗。嗓子疼时的“饮品清单”嗓子疼、喉咙痒着实令人难受,甚至无法入睡。美国“积极力量”网站最新载文,列出经科学研究证实的8种饮品,有助缓解嗓子不适。1温蜂蜜水蜂蜜具有抗菌属性,可有效缓解嗓子干燥和发痒等症状。在温水中加入1~2勺蜂蜜,每天喝3次。2柠檬水柠檬富含维生素C,可增强免疫系统,缩短疼痛持续时间。将半个柠檬的汁液挤入1杯温水中,每天喝2~3次。3生姜茶生姜具有强大的抗炎特性,有助缓解喉咙肿胀和疼痛。将新鲜生姜切成薄片,煮水10~15分钟即可。可加入一勺蜂蜜改善口感,每天喝2~3杯,直到嗓子疼痛感消失。4洋甘菊茶洋甘菊具有抗炎、抗氧化的功效,可有效缓解嗓子疼。冲泡洋甘菊茶包,或将晒干的洋甘菊花放入沸水中浸泡5~10分钟。如果想改善口感,可放入蜂蜜或柠檬。每天喝2~3次。5苹果醋苹果醋有助对抗导致喉咙疼的细菌感染。将1小勺苹果醋倒入1杯温水中搅匀,再加入1勺蜂蜜,效果更好。每天饮用1~2次,喝完后用清水漱口。6姜黄牛奶姜黄素具有强抗炎和抗氧化特性。在1杯热牛奶中加入1勺姜黄粉,再加一小撮黑胡椒,可增强姜黄素在体内的吸收效果。每天喝1~2次,睡前饮用最好。7薄荷茶薄荷醇是一种天然的减充血剂,减轻喉咙炎症。薄荷还可给喉咙提供凉爽的感觉。冲泡薄荷茶包,或将晒干的薄荷叶在沸水中浸泡约5~10分钟,过滤后即可饮用。8甘草根茶甘草具有抗炎以及稀释黏液(祛痰)的功效,有助减轻喉咙痛症状。将1勺干甘草根粉加入1杯沸水中,浸泡10分钟,过滤后饮用。提醒:甘草根茶并非人人适合,心脏病患者、孕妇等人群不宜喝。5个提醒保护好嗓子日常中可以通过下面5个方法,缓解嗓子疼,保护咽喉。保证饮水量一定的湿度对咽部黏膜有滋润和保护作用。建议健康成年男性每天喝1700毫升水,女性每天喝1500毫升水。多次、少量喝水,千万不要等到口渴再喝。淡盐水漱口生理盐水有助减轻喉咙炎症和清除黏液。研究发现,用淡盐水漱口不仅可缓解嗓子疼,还有助预防呼吸道感染。在一杯温水中加入半勺食盐搅匀,喝一口,头部后仰,不吞咽的情况下漱口。每天可重复三次。蒸汽润喉吸入蒸汽可滋润喉咙,缓解干燥疼痛不适,有助于减轻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将水烧开,倒入大碗中,头部靠近大碗(注意保持安全距离,以免烫伤),头上盖上大毛巾,形成一个帐篷,在蒸汽中呼吸5~10分钟左右。含服润喉片服用时应含在舌根靠近咽喉的部位,不能直接咀嚼和吞咽,含服半小时内不要大量喝水。需要注意的是,润喉片大多含碘,对细菌能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如果咽喉没有炎症,尽量不要用润喉片。不要频繁清嗓频繁用力清嗓子可能造成咽喉黏膜水肿、急慢性咽喉炎等问题。说话时放慢语速,避免长时间、大声量过度用嗓。▲本期编辑:杨萌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2月24日
其他

大咖齐聚!“环球生命健康分论坛”24日与您相约

12月24日,以“中国式现代化,人人享有健康”为主题的2024环球时报年会——环球生命健康分论坛将如约而至,来自大健康领域的数十位政府官员、两院院士、医院院长、临床专家、商业领袖汇聚一堂,围绕医学发展、健康促进,进行深入交流探讨。点击图片,查看直播入口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人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自2011年以来,环球时报已经连续举办12届环球时报年会,成为政经领域一年一度的思想盛宴。2022年,环球时报年会首次设立环球生命健康分论坛,邀请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健康中国建设,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筑牢中国式现代化健康根基建言献策,共同为中国与世界的健康事业贡献智慧。12月23日,2024环球时报年会将如约而至,主题为“中国式现代化
2023年12月22日
其他

生病时为什么嘴里发苦?这是免疫系统为你战斗过的痕迹

每当感冒或发烧时,很多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味觉出了问题。大多数食物变得寡淡无味,不但嘴里发苦,吃到咸味食物时还会苦上加苦……为什么生病时味觉会出现这种变化?《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研究解读,邀请专家分析口苦发生的原因。生病后,味觉也在跟着“历劫”美国费城莫奈尔化学感官中心的分子生物学家汪红发现,这一味觉的变化实际是由于炎症反应引起的,其中的关键是一种被称为“TNF-α”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会引起炎症和发烧,从而帮助身体抵抗感染;但为你战斗的同时,它也可能影响味蕾,让你对苦味更敏感。研究者从小鼠实验中发现,缺失TNF-α的小鼠对甜咸酸鲜等味道具有正常的反应,但对于苦味的反应敏感程度大幅降低。研究结果表明,TNF-α作用于口感神经部位。美国加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神经免疫学家简·塞巴斯蒂安·格里格雷特认为,这一发现是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相互交叉协作的又一证据。免疫细胞正在奔赴“战场”科学研究证实,患感染、自身免疫病或者其他免疫类疾病的人比正常人具有更高的TNF-α,这也是为何生病的人会觉得嘴巴发苦。当你生病时,吃到本身就含苦味的食物(如咖啡)或含盐的食物,都会觉得更苦。盐自带的苦和味蕾叠加的苦,还会让你体验到双重苦味。经常口苦,可能是哪些原因除了生病时出现的口苦,临床常见的口苦,主要有一过性口苦(以晨起多见)或持续性口苦,常常合并口干或口臭等。江西省中医院消化一科(肝胆病)负责人、主任中医师葛来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引起口苦的常见疾病,大致有以下4类。!肝胆疾病胆汁酸是人体重要的苦味物质,正常情况下循行于肠肝,外周血中含量极少。而患有肝胆疾病时,胆汁酸大量溢出,造成口腔唾液胆汁酸含量升高,引起口苦;如有肝硬化等基础病引起的肝损害,胆囊的慢性炎症导致胆汁反流等。!消化系统疾病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胆汁反流,可诱发口苦,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缓解口苦症状;肠胃功能不佳,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过长,也会引起口苦。!口腔局部疾病牙龈炎、牙龈出血等是引起口苦的常见原因。!神经官能症及不明原因工作生活压力大、过度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睡眠休息不足、缺乏运动、打呼噜、张口睡觉等人群也易出现口苦。口苦可能与情绪有关出现口苦,一定是生病了吗?不一定,但晨起口苦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葛来安说,比如不仅有口苦,同时还有腹痛、恶心,甚至呕吐或厌食,或者近期体重有明显下降情况时,应到医院检查。如果既往体检合格,自我感觉状况良好,又只有口苦症状,大多数人经过调节饮食、作息,是可以把口苦调整过来的。专家表示,口苦还与情绪密切相关。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乐观向上,学会接纳自己、多和朋友分享倾诉,不但要合理处理负面情绪,也要经常开怀大笑。若长期口苦且无法辨别缘由,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本期编辑:徐梦莲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2月15日
其他

一个正经的养生知识:拍打「臀部」有助防病

从人体美学上讲,臀部的线条,是好身材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其实,臀部还是一个重要的养生区,保护盆腔脏器、支撑人类跑动、站立、跳跃等动作。《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教你如何用好臀部这块易被忽略的养生区。受访专家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军事训练伤防治中心副教授
2023年12月11日
其他

第七届“荣耀医者”盛典隆重举行,致敬医者仁心!

“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医务工作者的殷殷嘱托。不负党和人民厚望的医者们,也一直践行着承诺和初心,以凡人之力护佑着百姓健康。12月10日上午,以“树立医者典范、倡导尊医重卫”为初心而设立的“敬佑生命·荣耀医者”第七届公益活动盛典,在人民日报社报告厅隆重举行。活动由环球时报、生命时报主办,中国中医药科技发展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才交流中心)、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政府机构、医学界、媒体界、企业界的代表以及社会大众齐聚一堂,共同向守护人民生命健康的医者致敬!活动现场气氛热烈。主题短片《医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何维出席活动并致辞。他强调,健康是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国家昌盛、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保证人民健康最坚实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关怀、关心广大医务工作者。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加快工作步伐,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工作的满意度也越来越好。“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意义重大,不仅推举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医务工作者代表,激发和引领了更多医务工作者为人民健康做好服务,更充分展现了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认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主席何维致辞。人民日报社总编辑于绍良,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方江山,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关林,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中国记协原副主席何崇元,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曹泽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泌尿外科研究所名誉所长郭应禄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了活动。领导、嘉宾在活动现场。从右到左依次为:仝小林院士、乔杰院士、杨关林副主席、于绍良总编辑、何维副委员长、方江山副总编辑、何崇元副社长、曹泽毅副部长、郭应禄院士。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2016年发起,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今已举办第七届,共计864位仁心立医的典范、榜样和标杆被传播、被看见、被理解。第七届公益活动自2022年9月启动以来,共收到来自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医院704名医务工作者的报名材料,经由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医院管理者、中华医学会主委及权威专家组成的评审团筛选、初评,最终有200余名医务工作者进入终审环节。经由评审团投票和讨论,最终公平公正地选出了121位(支)荣耀医者及团队,分别授予“生命之尊”“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金柳叶刀奖”“中华医药贡献奖”“学术创新奖”“金牌团队奖”“医院管理奖”“公益公卫奖”等荣誉称号。奖杯整齐摆放。本届“生命之尊”荣誉称号授予了五位德高望重的医学大家,分别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主任营养师杨绚九(101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医师王祖贻(96岁),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影像中心专家徐赛英(92岁),著名妇科肿瘤专家曹泽毅(90岁),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朴炳奎(86岁)。活动现场,现在还坚持每周出两次门诊、做两次手术的曹泽毅教授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妇产科大夫,近70年来,我一直非常尊重医生这个职业,在社会给予的诸多头衔中,我最喜欢别人叫我曹大夫。未来我还要继续为人民、为女性健康做更多贡献。”“生命之尊”获奖者原卫生部副部长、知名妇科肿瘤专家曹泽毅发言。朴炳奎教授每周也坚持出诊三次,他说:“医者是对健康最重要的保障,参加今天的活动我非常感动,今后我仍要为患者的健康继续贡献下去。”“生命之尊”获奖者首届全国名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朴炳奎发言。第七届荣耀医者公益活动首次设立“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颁发给了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以表彰他在全球健康领域做出的突出贡献。韩济生院士接过奖杯时把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分享给他的团队,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纸条,念道:“这份特别的荣誉实际上是由206名硕士、86名博士、18名博士后、220名进修生共同完成的,我只是替他们接过了这个奖杯,感谢他们的支持。”“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获奖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发言。第七届轮值主席乔杰院士与第八届轮值主席仝小林院士进行了交接仪式。轮值主席交接仪式。乔杰院士表示,深度参与“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的7年来,她见证了活动的蓬勃发展,参与医院和医生逐年增加,公益活动影响力越来越大,“尊医重卫”社会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极大地鼓舞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相信“敬佑生命·荣耀医者”公益活动在各位两院院士、国医大师、医院管理者、权威专家的支持下会越办越好;也期待第八届有更多、更优秀的医院、医者积极参与,一起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做最大的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发言。接棒担任第八届轮值主席的仝小林院士说,已经当选的近千名荣耀医者中,有德高望重、桃李芬芳的医学泰斗,有风华正茂、锐意进取的青年才俊;有殚精竭虑、无私奉献的护士;有一呼百应的领军学者,也有扎根农村的基层英雄。他们都是时代楷模,行业标兵。这份荣耀,不仅属于获得称号的大家,同样也属于默默奉献、砥砺前行的百万、千万名医务工作者。作为新一届轮值主席,他将认真履职,公平公正,尽己所能,为“健康中国”贡献一份力量。第八届轮值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发言。此外,在本次公益活动上,与会嘉宾继续推进“公共卫生意识提升行动”。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秘书长助理杨庆斌代表初保基金会及公共卫生专业委员会发出倡议,倡导全社会积极参与提升公共卫生意识公益项目。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专职副主席杨关林(右)为“生命之尊”获奖者曹泽毅教授(左)和朴炳奎教授(中)颁奖。人民日报社原副社长、中国记协原副主席何崇元为“人类健康特别贡献奖”获奖者韩济生院士颁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乔杰(左五)为“金柳叶刀奖”获奖者颁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左六)为“中华医药贡献奖”获奖者颁奖。原卫生部副部长、中华医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曹泽毅(左六)和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社会服务部副部长(主持工作)卢婧(左七)为“金牌团队奖”获奖者颁奖。北京大学原党委常务副书记刘玉村(右一)为“学术创新奖”获奖者颁奖。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原党委书记、原院长刘新民(左五)为“科普人文奖”获奖者颁奖。
2023年12月10日
其他

一个经常“早醒”的人,要警惕4种病

小时候睡不醒,长大后睡不着,这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随着年龄的增长,半夜醒来越来越频繁,更惨的是,醒来后就辗转反侧无法再次入睡。什么情况会导致“早醒”?经常早醒和疾病有关吗?怎么做才能缓解这种情况?《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2023年12月9日
其他

天寒地冻的「大雪」,古人是怎么愉快玩耍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2月7日
其他

医生点名3类人睡前喝水,降低夜间心血管病风险

早上喝水好还是晚上喝水好?一些人的答案可能是早上。除了“晨起一杯水”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晚上喝水容易导致起夜、第二天“脸肿”,因此睡前不如不喝水。然而医生提醒,3类人更适合睡前喝杯温水。《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哪些人适合睡前喝水,并提醒你最需要补水的几个时段。受访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2023年12月6日
其他

一个不起眼的炒菜习惯,让全家人吃进「反式脂肪」

反式脂肪酸,也可以称为反式脂肪,它会增加人体内的“坏胆固醇”水平。世界卫生组织提醒,反式脂肪每年致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不少人盯着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却忽略了一个烹调习惯也会生成这种坏脂肪,这便是高温烹调,比如“等油冒烟了再下锅炒菜”。《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专家观点,提醒你高温烹调的健康风险,并教你怎么控制油温。油冒烟再炒菜,催生坏脂肪脂肪酸主要由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组成。饱和脂肪酸可增加心血管病变风险,需要限制;不饱和脂肪酸则对健康有益。但是,不饱和脂肪酸经过不恰当加工,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健康效应大打折扣。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于康提醒,我国居民摄入的反式脂肪,主要来自食用油的不合理烹调,植物油在高温或反复加热时,会产生反式脂肪。另外,一些加工食品也可能含有反式脂肪。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中国注册营养师顾中一也提醒,高温烹调,尤其是反复油炸时,油脂被加热到冒烟,会产生反式脂肪酸,且生成量随烹饪时间的延长而增多。反式脂肪酸吃多了会怎样?今年年初,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报告称,全球有50亿人暴露在「反式脂肪酸」的危害中,这也增加了他们患心脏病和死亡的风险。现有研究发现,反式脂肪酸可增加心血管病变风险,并可能诱发肿瘤、糖尿病等问题。其具体机制可能是,反式脂肪酸可导致“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而“坏胆固醇”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另外,反式脂肪酸还具有促炎潜力,其膳食炎症指数评分0.429/克,而总脂肪的膳食炎症指数评分为0.298/克。反式脂肪酸分天然和人工合成两种,我们需要控制的主要是人工合成的。天然来源:如牛羊肉以及乳和乳制品。反刍动物的胃里有很多细菌参与消化,会发酵产生反式脂肪酸。人工合成:多来自植物油的氢化作用,如高温烹调、人造黄油和奶油、代可可脂、用氢化植物油加工的糕点和饼干等。怎么减少烹调中的反式脂肪?简单来说,跟三个要素有关:1、油温,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2、时间,油温越高、加热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反式脂肪酸;3、油的种类,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高的,更易产生反式脂肪酸。需要提醒的是,不饱和脂肪酸本身有益于健康,关键在于烹调方法对不对,我们要做的是避免过高的温度、过长的加热时间。1先改掉油冒烟再下菜的习惯植物油冒烟时,油温多在200℃以上。如果是一级油,大豆油烟点为225.8℃,菜籽油215℃,玉米油221℃,花生油192℃,这样的高温下即使只是短时加热,也可能产生反式脂肪酸。2油出现少量气泡时下锅中国注册营养师谷传玲表示,加热温度超过120℃就属于高温烹调,煎的温度为140℃~200℃,炸为140℃~200℃,电烤能达到225℃~240℃,炭火烤的温度则达350℃。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王兆宇表示,若油表面无烟、无响声,原材料下锅后只出现少量气泡,此时油温在90℃~120℃。如果油表面有青烟冒出,油从四面向中间滚,筷子插入锅内,周围会出现大量、细密的小气泡,此时油温达150℃~180℃。中国人喜欢吃炒菜,对于叶菜、切成薄片或细丝的蔬菜,可在油不冒烟的前提下,急火快炒一两分钟,或采用“水油焖炒”的方式,即把菜放在一小碗沸腾的油水混合物中翻炒。3控制高温烹调的频率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舍弃煎炸烤的美味呢?其实,注意频次就没问题,每周最多吃一两次,同时搭配新鲜蔬果。蔬果富含抗氧化物质,具有抗炎作用,可减轻有害物质对身体的伤害。4油炸时换一种油油炸时可选用花生油,其油酸含量更高,比大豆油等更稳定。精炼橄榄油也适合油炸,但忌反复使用。5烧烤时提前腌制烧烤时别选太肥的肉,最好提前用香辛料腌一下,西式的罗勒、迷迭香,中式的生姜、蒜、八角和茴香,都有抗氧化成分。6多使用炖、煮、蒸、焯等方式煎炒炸烤会让食物更香,但危害也相对更大,烹饪最好用以下健康方式。炖煮,均在100℃左右不过,水溶性的维生素B1、
2023年11月29日
其他

中医:你以为是休息,其实耗气血的5个行为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说的就是人的精气神。气血充足,生命力就旺盛;气血不足,体力精力都会有所下降。好好休息能促进气血生成,恢复活力,但一些不经意的习惯看起来是放松,其实很耗损气血。《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中医专家,提醒你哪些行为会“偷走”气血,并支招如何将耗损的气血补回来。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亚健康科主任医师
2023年11月26日
其他

原来丑橘不是橘子!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

如果用一种水果来形容冬天,酸酸甜甜的柑橘类必须占据一席。柑橘家族兼具口感和营养,有“冬日果王”之称。最近,话题#原来丑橘不是橘子#引发热议,虽然名字里带“橘”,但它并不是橘,而是一种杂柑的统称。网友纷纷表示:吃了这么多年丑橘才知道,原来它不是橘子。甜橙、蜜柚、丑橘、砂糖橘、柠檬……它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并教你科学吃「柑橘」不上火。受访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研究员
2023年11月24日
其他

爱喝酒的人老得快:长寿蛋白正悄悄流失

影响「衰老」进度条的众多因素里,这个你可能完全没想到:喝酒。近日,《生物医学中心-公共健康》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40岁以上的成年人,每日饮酒量与一种抗衰老因子水平呈负相关。饮酒量越多,这种因子水平越低,也就是说,饮酒会加速人体衰老。《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研究,并告诉你一杯酒如何影响身体各器官。酒喝得越多,长寿蛋白越少湖北中部战区总医院研究团队共纳入近1.16万人的数据,发现中度和重度饮酒组的人血清klotho(一种长寿蛋白)水平明显降低。这种“长寿蛋白”具有抗衰老的功能,其含量随年龄增长而下降。上述研究中,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种族后,酒精摄入量与长寿蛋白水平的相关性仍为显著负相关。此外,与未饮酒组相比,此前轻度饮酒组和当前轻度饮酒组的长寿蛋白水平也显著降低。研究人员表示,饮酒可通过调节长寿蛋白水平来诱发衰老。喝酒催人老,是全方位的除了让长寿蛋白变少,喝酒还会让一些重要器官早衰。!促使心脏老化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海澄表示,酒精的刺激会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2023年11月23日
其他

感冒了就要多喝水?这两种情况不建议……

不管是自己还是他人感冒了,最常听到的叮嘱之一就是“多喝水”。仿佛多喝些水能“治愈”感冒,加快身体恢复的进程。感冒时多喝点儿水,确实能给身体带来不少好处,但有些情况却不能多喝,否则会对健康不利。《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专家观点,告诉你感冒时应该怎么喝水。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2023年11月21日
其他

这3种鱼油才有助心血管!你吃的可能“无效”

作为热门保健食品,鱼油在很多人眼中不仅是“黄金脂肪”,还有益心血管、记忆力等。然而,科学界对鱼油的益处仍然存有争议。近日,欧洲药品管理局安全委员会发文提醒,鱼油可能诱发房颤。《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鱼油与心血管健康的关系,并解答关于它的高频问题。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血管病代谢中心主任医师
2023年11月16日
其他

看古人怎么把「立冬」过得热气腾腾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1月8日
其他

靠「吃」真的能减轻脂肪肝,新研究点名7种食物

脂肪肝是当代人体检报告上的“常客”,临床中,脂肪肝可分为酒精性、非酒精性,我国近90%的脂肪肝为非酒精性脂肪肝。近日,国际著名期刊《细胞代谢》发表一项研究,多吃抗性淀粉类食物能减轻脂肪肝。《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新研究和专家观点,给脂肪肝患者理出一份健康食谱。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学系副主任
2023年11月6日
其他

你的腰疼属于哪一种?参照「位置图」对症自查

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与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一样,是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60%以上门诊病人到医院就诊,是因为“疼”。《生命时报》推出“疼痛研究所”系列策划,把身体疼痛从头到脚说清楚,提醒你及时发现并应对疾病。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久坐有了补救方案:这种运动22分钟抵消伤害

久坐伤身的道理人人都懂,但如果不得不久坐,该怎么最大限度降低伤害呢?近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网站上的一项新研究,找到了久坐伤身的抵消办法:每天运动20~25分钟。《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该研究及专家观点,告诉你如何降低久坐带来的伤害。受访专家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教授
2023年11月2日
其他

长倒刺,真的是缺乏营养素吗?

到了秋冬,指甲旁的「倒刺」又悄悄露头了。长出倒刺,不单单是局部疼痛问题,如果一时没有趁手工具,将会百爪挠心、烦恼不已。关于长倒刺,有一种流传甚广的说法是“缺乏维生素”,真相果真如此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皮肤科专家,告诉你为什么长倒刺的总是你,并支招除倒刺的科学方法。长倒刺的真正原因“倒刺”在医学上叫“逆剥”,属于常见的甲周皮肤问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皮肤性病科副主任医师薛斯亮称,很多人认为手指长倒刺是缺少某种维生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皮肤科教授杨希川也表示,长倒刺和是否缺乏维生素没有关系,可能与该处皮肤干燥、不正规美甲、皮炎湿疹等有关。指甲周围这一小片皮肤,与身体各部位皮肤不同,它缺乏汗腺和皮脂腺,容易缺水;甲周皮肤的角质层一般只能靠“蹭”旁边皮肤分泌的少量油脂来保湿。在这个大前提下,如果洗手洗得太频繁、反复物理摩擦,就会破坏甲周皮肤表面原本就很贫瘠的油脂层,使角质层因水分蒸发而干燥和剥离。换句话说,长倒刺不是因为缺乏维生素,而是因为缺少油脂。某些维生素确实会影响到皮肤的状态,但这种影响通常是全身性的,如果仅局限于甲周皮肤,就不考虑是维生素缺乏。为什么长倒刺的总是我?入秋后天气干燥,甲周皮肤更容易缺水,倒刺就会增多。另外,一些生活习惯还会加剧甲周的干燥程度。洗手频繁,经常接触刺激性物品洗碗、洗衣服时用的肥皂、洗涤剂等碱性物质,会破坏皮脂膜,手指上油脂也被“带走”了。所以,做家务时最好戴上手套。如果有不可抗力因素,要经常洗手和接触洗涤剂,事后最好涂抹上有保湿功效的护手霜。喜欢咬指甲经常啃咬指甲、不合理的美甲,皮肤长时间受到损伤,也会出现长倒刺的情况。反复物理摩擦经常搬东西、从事体力劳动等,手部皮肤不停受到摩擦,就更容易长倒刺。推荐一个不疼的“除倒刺法”长倒刺让人烦恼不已,有时好不容易撕长点,可以用牙咬了,结果咬断了,又剩下了个更小的倒刺;还有的人想一口气把它撕下来,结果却痛得让人后悔不已……长了倒刺,首先要管住手,不能直接撕掉。手指有着丰富的末梢神经,倒刺与肌肉紧密相连。撕倒刺时,很容易撕裂表皮皮肤,给敏感的末梢神经带来剧痛,甚至引发流血。不过,疼痛是次要的,撕倒刺可能造成急性甲沟炎,导致流脓流血,严重的甚至出现败血症。出现倒刺时,正确的处理方式是:1、泡,用40℃左右的温水泡手5分钟,使指甲及周围的皮肤变得柔软;2、剪,用锋利且清洁的指甲刀,从倒刺根部整齐地剪掉,一次性“斩草除根”;3、涂,剪完倒刺后,抹点护手霜,或用含维生素E的营养油按摩指甲四周及指关节。不推荐在没有泡手的情况下直接剪,因为干燥的倒刺剪除时可能形成微小撕裂,导致出现更多细小的倒刺。如果倒刺周围出现明显红肿,可以涂点碘伏预防感染。如果倒刺周围出现了化脓,可以外用莫匹罗星软膏或夫西地酸乳膏,或及时就医处理。预防倒刺,最简单的方法是做好保湿:1、洗手后及时涂抹护手霜,多按摩甲周皮肤;2、尽可能减少直接接触强碱性的洗洁精、洗衣粉等,做家务时可以戴上橡胶手套;3、改掉不自觉咬指甲的习惯,减少对甲周皮肤的反复物理刺激。▲本期编辑:郑荣华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1月1日
其他

“肚子疼”是哪个位置疼?一张「腹痛9宫格」区分清楚

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与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一样,是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60%以上门诊病人到医院就诊,是因为“疼”。《生命时报》推出“疼痛研究所”系列策划,把身体疼痛从头到脚说清楚,提醒你及时发现并应对疾病。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0月24日
其他

五禽戏,一千八百多岁的顶流「国民健身操」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10月4日
其他

看!这轮圆月从古照到今

监制:田野审核:张瑾责任编辑:郑荣华制图:龙雅晴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9月29日
其他

平时很顺畅,为什么一出游就“便秘”?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平时大便挺规律的,只要一去外地旅游或出差,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便秘。明明平时排便很顺畅,为什么一出行就会“认马桶”?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分析“旅行便秘”的原因,并教你如何缓解。受访专家北京老年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2023年9月27日
其他

近期高发!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眼病”易全家中招

近期,传染性极强的红眼病进入高发期。“广东全家八人相继患病”“福建一幼儿患病后一家四口全中招”……多地疾控部门发布提醒,学校、幼托机构和工厂企业等地方容易发生聚集性传染,注意做好预防。“红眼病”到底是怎么传染的?《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解答,并教你做好防护。受访专家应急总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
2023年9月21日
其他

秋季最补维C的水果,为什么营养师劝你别吃太多

9、10月份不同品种的冬枣陆续上市,皮薄肉脆,甘甜清香,是不少家庭秋冬季节的果盘首选。虽然身材矮、小、圆,但冬枣圆滚滚小身子却富含多种营养。《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剖一颗冬枣的营养含量,并教你适量摄入。受访专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学博士研究生
2023年9月20日
其他

有种腰病最怕「静养」,一早一晚疼的人要警惕

生活中有一种“腰病”,症状十分隐匿,早期带来的疼痛感易被误认为腰肌劳损。但与腰肌劳损不同,它不能“静养”。《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教你识别这种需要“动养”的腰病。受访专家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风湿免疫科主任
2023年9月11日
其他

皮肤上突然长了一颗“痣”,到底会不会恶变?

可以说,人人都是有“痣”之士,正常成人的全身平均可有15~20个痣,常被称为“痦子”。从医学角度看,“痣”是一种良性皮肤肿瘤,分为很多种,比如色素痣、结缔组织痣、皮脂腺痣等。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在某一天,发现身体某一处新长出来一颗痣。皮肤上突然长出痣是正常的吗?怎么判断是否会恶变?《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为你一一解答。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医师
2023年9月8日
其他

秋天第一针“流感疫苗”怎么打?中疾控点名8类人群

和普通感冒相比,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不仅症状更重,传染性也更强,尤其是在每年10月~次年3月,往往出现流行高峰。9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新版“流感疫苗接种指南”,对研究证据、流感疫苗种类、接种建议等作了更新。《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通知及专家观点,解读为什么秋天推荐接种流感疫苗,并回答关于接种的高频问题。流感高峰期:10月到次年3月流感作为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按照病毒种类通常分为甲、乙、丙、丁4个型别,其中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每年呈季节性流行。甲型病毒:在禽类、猪、马、海豹,甚至鲸鱼、水貂等动物中也广泛存在,且每隔2~3年就会出现重要的抗原变异株,导致人群普遍易感,引发季节性流行;乙型病毒:自然宿主是人,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冬、春季。根据新版“流感疫苗接种指南”,2020年3月至今,引起流感季节性流行的病毒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系。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各地冬春季流感流行季通常是每年10月中下旬~次年3月中上旬。由于温度和湿度等原因,我国部分城市一年会出现两个流感流行季,即除了冬春季流行季外,在夏季(5月~7月)也会出现一个流感流行高峰,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省份。根据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发布的最新“流感监测周报”(截至8月27日)显示,南方个别省份流感病毒检测阳性率略有上升。为什么建议秋天接种流感疫苗?由于流感病毒易于变异,世界卫生组织(WHO)每年都会基于对下一个流行季节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预测结果,提出全球流感疫苗株的推荐意见。2023年2月,世卫组织公布了2023~2024年北半球流感疫苗组分。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曾建议,鉴于流感病毒的变异性,每年接种当年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最佳免疫效果。流感疫苗常被称为“秋季第一针疫苗”,和它的高发期有关。北京地坛医院感染性疾病诊治与研究中心主任医师王凌航表示,流感病毒每年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每年有不同流行优势的病毒株,所以应该每年接种一次。一般来说,在流感季节来临前的3~4周接种比较合适。以北京为例,11月中下旬到次年的1、2月份是流感季节,10月份接种疫苗比较合适。中国国家流感中心建议,如果在10月底前未接种,那么整个流行季节都可以接种;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开始供应,可尽早接种。新版指南推荐8类人优先接种根据最新版流感疫苗接种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并且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1.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2.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3.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4.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5.孕妇;6.6~59月龄儿童;7.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8.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除此之外,指南还对与接种有关的问题做了指导规范:疫苗有哪些类型?2023~2024流行季我国使用的流感疫苗包括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疫苗(LAIV3)。疫苗的接种剂次有区分吗?6月龄~8岁儿童:如既往未接种过流感疫苗,首次接种时,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则接种1剂次。9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无论是否既往接种过流感疫苗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流感病毒减毒活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流感疫苗,建议只要本年度的流感疫苗开始供应,可尽早接种。是否可以与新冠疫苗同时接种?综合多方证据,经审慎考虑,认为18岁及以上人群可同时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病毒疫苗。对于接种减毒活疫苗(LAIV)者以及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目前和新冠病毒疫苗同时接种的证据缺乏,建议与新冠病毒疫苗接种间隔大于14天。流感与普通感冒、新冠的区别流感症状缺乏特异性,容易与普通感冒、新冠病毒感染等混淆,较难甄别,最好及时去发热门诊就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感染管理与疾控处处长李琪表示,它们在症状表现上有以下特点:流感发热明显流感往往起病急、进展快,多有明显发热(部分人体温可达39~40°C),伴咽痛、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极度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也可有呕吐、腹泻。普通感冒少有全身不适普通感冒主要有鼻塞、喷嚏、流涕、中低度发热等上呼吸道症状,但体力、食欲多无明显变化,很少出现明显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不适,可自愈。新冠暂时出现嗅味觉减退目前,新冠病毒感染在临床上主要以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为主要表现,有时还会出现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需要提醒的是,虽然多数流感患者症状较轻,但老年人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患者的症状较重,可出现病毒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多种并发症,危及生命,一定要尽早就医。▲本期编辑:张宇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9月6日
其他

每一次清嗓子,「声带」都在承受损伤的危险

入秋后,天气干燥,嗓子不舒服的人也多了起来。开口说话之前,清几下嗓子;喉咙有些干痒,咳嗽两三声;有人甚至在平时,也会时不时发出“咳咳”的声音。其实,清嗓子这个不经意的行为,正在伤害喉咙和声带。《生命时报》(微信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告诉你在清嗓子的时候喉咙里会发生什么,并教你保护好嗓子。受访专家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教授
2023年9月6日
其他

坚持一周不洗脸,皮肤怎么反而变好了?

你有没有过几天不洗脸的经历?假期宅在家,反正也不见人,干脆不洗脸了,给皮肤“放个假”。最近,网友们对“一周不洗脸什么体验”的话题展开讨论,很多人认为,一周不洗反而皮肤变得更好了。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偶尔不洗脸真能让皮肤变更好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为你解读,并教你一套正确的洗脸方法。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
2023年9月2日
其他

别强求「把背挺直」了!5个动作练出脊柱健康曲度

「把背挺直」,这句话很多人从小听到大,伴随这句“口令”而来的,还有爸妈猛拍后背的手掌……但你有没有发现,直背很难坚持,而且越挺直越累?其实,后背太直并不是最好的姿势,甚至可能是一种病。《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释后背挺太直的危害,并教你维持脊柱的正常曲度。受访专家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军事训练伤防治中心副教授
2023年8月31日
其他

一吃完就“饭困”,可能是4种疾病信号

饱餐后,困到眼睛都睁不开……不少人面对这种情况习以为常,认为周围的人都这样,无需调整。但在医生看来,吃完饭昏昏欲睡,可能是某些疾病的信号,需要留个心眼儿,排查一下隐患。《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专家,解读“饭困”背后的异常信号,并支招如何缓解饭后困倦。受访专家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6种胸痛会“致命”!一张疼痛对照图看得清清楚

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与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一样,是判断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调查发现,60%以上门诊病人到医院就诊,是因为“疼”。《生命时报》推出“疼痛研究所”系列策划,把身体疼痛从头到脚说清楚,提醒你及时发现并应对疾病。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8月30日
其他

这种性格的人更易中风!情绪不稳定的人危险了……

人们总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在医生看来,性格还能决定健康状况,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性格、情绪有关。近期的一项荟萃研究表明,喜怒无常的“神经质”人群,中风风险可能更高。情绪稳定对健康来说有多重要?怎么摆脱日常出现的不良情绪?《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一一解答。受访专家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2023年8月24日
其他

立秋这天,为什么古人都在“吃瓜”?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8月8日
其他

世卫公布「阿斯巴甜」可能致癌,无糖饮料还能放心喝吗?

7月14日,全世界最常见的甜味剂之一——阿斯巴甜,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第2B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世卫组织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的影响评估报告,联合专家委员会同时重申了其每日允许摄入量。哪些食物里含有阿斯巴甜?以后还能放心吃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解读。「阿斯巴甜」到底是什么?阿斯巴甜是一种人造(化学)甜味剂,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制品:包括无糖可乐、无糖雪碧、无糖口香糖、明胶、冰淇淋、酸奶等乳制品、早餐麦片、牙膏、以及止咳药水和维生素咀嚼片等。阿斯巴甜热量较低,但甜度达到蔗糖的约200倍,因而已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非营养性人工甜味剂之一。经过审查现有的科学文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联合专家委员会的评估都指出癌症(和其他健康影响)方面的现有证据存在局限性。对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虽然就通常使用剂量来说,安全性不是主要问题,但对已经描述的潜在影响,还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来调查。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世卫组织将继续对新的证据进行监测,并鼓励独立研究小组进一步研究阿斯巴甜暴露与消费者健康影响之间的潜在联系。致癌物分级曾引发多次争议致癌物等级≠致癌强度,而是说致癌物证据等级的高低。1类致癌物:明确可以致癌2A类致癌物:很可能对人致癌2B类致癌物:可能对人致癌3类致癌物:目前尚无法确定能否致癌阿斯巴甜所在的证据强度分类第2B组,是致癌物四个级别中的第三高级别,通常适用于两种情况之一:即具有有限但不令人信服的人类癌症证据,或具有令人信服的实验动物癌症证据,但不能同时用于这两种情况。同类别物质目前还有机动车尾气、传统亚洲腌菜、手机辐射等。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实际上,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在给致癌物分级上,曾引发过不止一次争议。例如此前就因为将红肉列为2A类致癌物(即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将手机辐射列为2B类致癌物(对动物致癌性证据也不充分)等,被诸多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抨击。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阮光锋介绍,阿斯巴甜进入人类食品应用的历史已近50年,关于其是否有潜在致癌性也早已被争论了很多次。很多健康组织和监管机构也做过大量评估和研究,如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都对阿斯巴甜进行了广泛的评估和研究,认为除了苯丙酮尿症患者,普通人群在合理范围内食用是安全的,并不会致癌。含阿斯巴甜的食物还能吃吗?根据联合专家委员会的结论,所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充分理由改变以往确定的阿斯巴甜每公斤体重0~40毫克这一每日允许摄入量。因此,委员会重申,人们可在此每日限量内放心食用。
2023年7月14日
其他

热浪翻滚的「小暑」,看古人如何“纳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7月7日
其他

为什么你比身边的人怕热?自查7个原因

高温热浪一波接一波席卷北方,很多人都已经热的受不了了,有些人却一点不畏惧这炎炎夏日。处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下,为什么人们的感受差别那么大?比其他人更怕热是病了吗?《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读人体是怎么散热的,教你扛过炎热的夏天。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
2023年7月6日
其他

白昼最长的「夏至」,古人怎么过?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6月21日
其他

洗过的衣服,为什么晾干后会有一股臭味?

明明衣服洗干净了,晾晒后为什么总有股臭味?很多生活在南方的人对此感受更深。除了空气湿度影响,一些被忽略的细节也会导致这种现象。《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解释导致衣服发臭的原因,并教你几招加速衣物晾干。受访专家北京清洁行业协会
2023年6月20日
其他

夏天比别人出汗多,就是身体“虚”吗?

“汗流浃背”是大部分人过夏天的状态之一,吃个饭、睡一觉、走几步等等,都可能大汗淋漓,还有人只是坐着不动,也会出一身汗。为什么有人出汗量比别人更多?夏天出汗太多是身体“虚”的表现?大量出汗后怎么做更健康?《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为你讲解汗液中藏着的健康知识点。受访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2023年6月16日
其他

一日三餐,哪顿不吃最伤身?科学家分别列出伤害值

早晨想多睡会儿不吃早饭,中午工作太忙没时间吃饭,为了减肥晚上不吃饭……现在很多人一天并不能吃满三餐。你觉得一日三餐,哪顿不吃伤害最大?近日,一项研究分析了不吃早/午/晚饭,分别对身体伤害有多大。《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研究,并采访专家,详解饥一顿饱一顿的危害。受访专家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
2023年6月14日
其他

一个经常熬夜的人,身体会散发“臭味”

长期缺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你可能首先想到的是黑眼圈、脸垮、长痘等这些肉眼可见的特征。其实,长期熬夜会让人连体味都改变,身体会发“臭”。《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告诉你一个熬夜的人是怎样“发臭”的。受访专家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预防科主任
2023年6月6日
其他

总抠身上的「痣」会怎样?医生:癌变几率升高

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会长一些痣,它们有大有小,或是深褐色的斑片,或是凸起的一块。有些人在感觉发痒时,甚至只是注意到痣的存在,就忍不住想去摸摸,甚至抠挠。抠掉身上的痣会怎么样?《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告诉你经常被抓挠的痣是怎样恶变的。受访专家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肿瘤中心主任
2023年5月22日
其他

太会玩了!沉浸式体验古人过「立夏」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人民日报主管
2023年5月6日
其他

3个鸡爪热量堪比两碗饭?8种食物其实是“热量大户”

环球时报主办微信ID:LT0385电话垂询转载咨询:010-65363791业务合作:010-65363765喜欢,就点个“在看”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总觉得累,可能是血管里藏着“微血栓”

不少人常会觉得慢性疲劳、昏昏沉沉,虽然不疼不痒,却极大降低了生活质量。美国“每日新闻网”近日刊文提示,这可能是微血栓在作怪。身体里出现血栓,会有哪些表现?《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采访专家,教你疏通易堵的血管。受访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综合内科主任医师
2023年4月13日
其他

被中西医点赞的“肉桂”,对记忆、血脂都有好处

提起肉桂,大多数人可能会将它与卤肉的香味联系在一起。作为香料,肉桂的确历史悠久,古埃及曾用其制造香水。实际上,提香只是肉桂的用途之一,多个研究发现,肉桂还能起到增强学习能力和记忆力的作用。《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结合研究观点,采访专家揭秘肉桂的健康好处,并推荐3个饮品搭档。受访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
202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