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晨6点打来急救电话……警惕!越来越可怕的它!浙江每4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生这个病的!

2017-12-20 私家车第一广播

都市快报 记者章贝佳 通讯员 方序  王婷 王蕊

制图 李前芳 张琳



前天清晨6:05,杭州市急救中心接到呼救电话,一位家住三堡的市民打来电话说:“我妈妈说不了话而且动不了!”


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一测血压:193/112mmHg,患者李女士躺在床上,已经失语,右侧肢体活动不利,立刻送到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被确诊为脑溢血。尽管抢救及时,但李女士后期仍可能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


“早晨5-9点是突发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峰期,跟温差、血压峰值和还没吃降压药都有关系,根据中心记录,入冬以后杭州的相关病例明显增加了。”杭州市急救中心急救站站长唐春福说,11月,杭州市急救中心共接诊5666例急救,其中近10%是与高血压相关的突发性心血管和脑血管病。


“这个比例非常高——尤其是心血管疾病,11月发病率相比之前半年平均发病率上升了30%;而根据往年经验,随着气温的降低,心脏病发病率仍会持续上升,12月、1月将是高峰月。”


“与外伤和呼吸状况突发不同的是,心脑血管疾病大多是慢性病患者,而其发病时均有血压急剧升高症状,根据我们在急救现场的测量,许多已经超过220/110mmHg。


如果不做降压治疗,高血压可能导致如下后果。


制图/张琳



11月13日,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在2017学术年会上,新版高血压防控指南正式发布。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它将高血压定义的起始值下调到130/80了。


这是美国高血压指南时隔20年的全面更新。按照其对高血压的新定义,美国高血压患者从此前预计的7200万人剧增到1.03亿人,约占全美总人口46%。


这意味着,近一半美国成年人有高血压,其中新增3000多万美国成年人一夜之间“被高血压”了。


今天,快报就请国内权威的心血管专家们,为你“深8”高血压—— 


首先,一张图带你深8高血压!

制图/李前芳



时隔20年
美国再次更新高血压定义标准


3000多万美国成年人
一夜间“被高血压”



“在3110万新增高血压患者中,估计只有20%需要吃药;而从整个高血压人群看,需要吃药的比例预计相比2003年的旧标准仅小幅增加——多诊断了13.7%的高血压患者,但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仅增加1.9%。”


美国新版高血压指南写作委员会主席Whelton教授表示,修改高血压定义是为了强调早期干预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在130/80mmHg就开始干预,可以预防更多的高血压并发症。


中国会改用130/80新标吗?


中国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

将于2018年初发表

快报记者采访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编纂组专家



中国目前的高血压定义标准是140/90mmHg,与世界卫生组织和大多数国家的现行高血压标准相同。


记者采访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助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蒋立新教授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第四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编纂组专家陈伟伟教授。 



Q

中国会照搬美国标准吗?

A

不会。


蒋立新教授介绍:“高血压定义标准和防治目标的制定应适应本国国情。我国目前高血压的防控严峻程度和着重发力点与美国存在明显不同。美国高血压防控的现状是追求‘更好’,而我国的当务之需则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尽快将140/90mmHg的血压达标率提高上去。”


如果按130/80,我国将新增2亿高血压患者。





理想血压值120/80并没有变

糖尿病、慢性肾炎等五种病人

血压超过130/80一定要吃降压药

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

血压值不是高血压患者服药的

唯一决定因素




“130/80-139/89mmHg血压者,原来就不是正常血压人群。”浙医二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王建安一语中的,这部分人群不必过于恐慌,但本来也不应掉以轻心。



血压>130/80且<140/90服药建议:

只要不属于这五种情况

就不用考虑吃药



王建安院长的建议是,血压>130/80mmHg且<140/90mmHg的人群中,如果符合以下5种情况1条或以上者,需要找医生咨询药物干预:


①既往有心肌梗死

②脑卒中

③心力衰竭

④糖尿病

⑤慢性肾脏疾病史


这五类人群结合了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很大几率超过10%,通过药物治疗可以稳定血压,防止疾病风险进一步提高。”



年龄、体重、血糖、血脂……

你占了几条?

请对照表格自测

超过2条且血压>120/80就需咨询医生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高血压患者总体危险评估分层的半定量方法。


2003年ESH/ESC(欧洲心脏病学会)制定的高血压指南将分层延伸到“正常”和“正常高值”血压范围,2007版指南继续沿用此种分层方法(见下表:高血压患者总体心血管危险性的评估)。


“该指南为血压>120/80且<140/90mmHg患者的防治管理提供了参考。”



结合上述表,算出高血压患者属于哪一个危险分层后,就可以评估自己的干预策略了:


低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 


中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数周或数月之后添加药物使血压达标; 


高危/极高危患者:改变生活方式,并加用降压药物,使血压达标。


根据以上危险分层,王建安院长提醒三点——


1.改善生活方式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可作为低危者的主要干预方式和中高危者的补充干预方式;

2.正常血压人群如果合并有3个以上危险因素,总体心血管危险就属于中危了,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可能不够用,建议咨询医生确定干预方案;

3.但凡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慢性肾病者,都属于很高危者,需立即服药。




高血压患者需终身保持生活方式干预

牢记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


王院长解释,高血压的主要致病因素有遗传、年龄、体重、饮食、吸烟、饮酒、精神状态等,除了遗传和年龄属于自然不可修正因素外,其他均属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年11月10日刚刚发布的《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提出了官方建议,简单来说,即“健康生活方式六部曲”:限盐、减重、多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




血压“达标”后我能停药吗?

浙大心血管病教学委员会主任朱建华:

高血压患者九大服药误区



浙江大学医学院心血管病教学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浙大一院心内科主任朱建华教授详解高血压服药九大认识误区。


1.凭感觉用药,没有什么症状不用吃药。


朱教授: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轻重不一定有关系。大部分高血压患者没有症状,有些人血压明显升高,但因为患病时间长,已经适应了高的血压水平,仍没有不适的感觉,直到发生了脑出血, 才有了“感觉”。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测量血压,如每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血压是测量出来的,决不能“跟着感觉走”来估计血压。


2.不愿意过早或长期服药,认为服久了有抗药性,甚至会产生肾功能危害。


朱教授:这是非常错误,而且十分危险的观点。


降压药不会产生耐药性,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都是越早服药获益越大(除了早期的轻度高血压患者)。


再次提醒:血压升高的主要危害是不知不觉中损害心、脑、肾等多个器官的功能,血压控制得越早,心、脑、肾各器官远期预后越好。


3.血压正常平稳了就减量或停药。


朱教授:有些患者服药后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高血压已治愈,因而自行停药。


高血压不是感冒,高血压不能治愈;只能通过综合治疗被控制。


擅自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 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靶器官的损害更严重。正确的做法是,在长期的血压控制达标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


4.单纯依靠药物干预,忽视生活方式干预。


朱教授: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服用降压药对治疗高血压来说缺一不可,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有效控制高血压。


5.只服药,不监测效果,不测血压值。


朱教授:只服药而不关注血压值,这样不能保证血压长期平稳达标。


6.不按医嘱服药,听说某种药效果好就自行购买服用。


朱教授:每种降压药的降压机制各不相同,都有其适应证,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果你有其他并发症,联合用药方案更是需要个性化设计。


7.认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效果越好。


朱教授:降压的原则就是平稳。有些患者用药仅几天,血压下降不明显就开始抱怨药物效果不理想,要求医生加药或频繁换药。


但事实上,高血压患者应避免血压下降速度太快以及降得过低,以免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灌注不足而导致缺血事件,甚至并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人。


一般来讲,降压治疗要缓慢、平稳,4-12周达到目标值为佳。


8.测压过于频繁,测出几次偏高就认为自己降压不达标。


朱教授:血压本身有昼夜节律的变化,一个人24小时血压水平是不恒定的,有峰有谷,不同时间段测量血压,其数值有所不同是正常的,而且血压还受诸多内外环境的影响,如气候、心理、身体等因素。



浙江每4个成年人中

就有1个高血压患者

记住!

家里测的血压高于135/85

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浙江三成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得病了

心内科专家俞蔚教你如何在家测血压



浙江医院院长、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严静说:“浙江每四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我院康复中心有60%-70%的患者,都是因为高血压相关的脑卒中入院治疗,可以明确,未来高血压防治仍然是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的工作重点。”如按130/80标准,浙江高血压患者将增加764万人。


方方(女,27岁,大学期间就检出高血压150/90,有心血管疾病家族病史,已服药2年)


其实我大学体检的时候就检出高血压了,收缩压150,低压不记得了,学校医生只说有空来复查下,我也就没放心上,想一次检查结果不能代表什么的,可能紧张可能没睡好。


确诊高血压是在一年前,我生病住院了(不是心血管疾病),每天都测血压,医生发现我是高血压建议我做24小时的动态血压检测。


结果出来后,血压水平明显增高了,高压峰值有点吓人的,180+,而且不止一次,居然多数在夜里,我这个医盲觉得有些害怕了。


医生又给我做了其他一些检查,说是先排查是否为继发性高血压——如果我是内分泌性高血压、肾血管性的话,治疗完这些病症以后,高血压症状就是可逆的(我当时听了也不知道那样的话是好事还是坏事)。


最后排除了继发性高血压,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由于血压峰值很高,医生建议我立刻开始吃药,每天一片康忻。


当时内心是崩溃的,我问医生:“为什么我会得高血压,高血压不是中老年人才会得的病吗?”


“现在高血压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十几岁的患者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一些肥胖的、运动少的,工作压力大,盐量高摄入的年轻人群,年龄并不是高血压唯一的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


医生最后用一句话说服了我——你动态监测的血压峰值都在夜里,如果不及时治疗,说不定哪天一觉醒来就中风了。


于是开始乖乖吃药了,同时医生让我注意饮食少盐,控制体重,大半年后,血压确实慢慢降下来了,大约保持在130/80左右的样子。


我当时觉得,自己的高血压控制得很成功,开始担心另一个问题,天天吃药会有副作用吗?


我没有把这个疑问告诉医生,而是擅自开始自行减量——周末停药。

两个月后,我出现了一个症状,就是心跳加快了,其实这也是我知道自己是高血压后第一次明显感觉到症状,我问了身边的人,发现大部分人都并不能感觉到自己的心跳,除非特别紧张时。


于是我就去问医生。


医生直接问:你是不是擅自停药了?


我说:我的血压已经达标了,而且我也没有完全不吃药,只是每周少吃两天药。


医生说:你这是停药引起的心悸。


我现在吃药很规律了,每天早上一片,每天自己量血压,还会每周测心跳,作为一个有高血压家族病史的人,我想和大家说,年轻人发现高血压要及时开始吃药,不要以为没有症状就不要紧,等有了症状时一般已经发生并发症了。


我的爷爷曾经中风,他的高血压是很晚才发现的,所以我想早发现早治疗是好事,并且尽可能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少盐、多动、别发胖,一样都不能少,医生和我说,我还是有机会恢复正常血压值的。


测出几次高血压才算确诊?

你需要去3次医院 每次测两遍以上



血压是一个连续变量,测出一次血压值>140/90mmHg,不用太紧张,因为很多暂时性因素如饮食、运动、压力等都会导致血压的波动。


浙江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俞蔚说:“临床高血压诊断要求:高血压的确诊需要3次(1个月内不同日期)到院测量,每日至少测2次,每次间隔1-2分钟,若收缩压或舒张压的两次读数相差5mmHg以上,应测量第3次,取读数最接近的两次的平均值记录。”



心内科专家教你如何在家测血压


俞蔚主任说,她很推荐大家使用这些可自动记录数据的电子血压计。



1.怎么选血压计?

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全自动或半自动电子血压计(BHS和AAMI、ESH)。

2.怎么评估测血压值?

家庭血压值一般低于诊室血压值,135/85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与诊室血压的140/90mmHg相对应。

3.什么时候测血压?

每天早晨和晚上测量血压,每次测2-3遍,取平均值;血压控制平稳者,可每周1天测量血压。

对初诊高血压或血压不稳定的高血压患者,建议连续家庭测量血压7天(至少3天),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测量2-3遍,取后6天血压平均值作为参考值。

4.测血压前要做什么准备?

安静放松:去除可能有影响的因素:测量前30分钟内禁止吸烟、饮咖啡或茶等,排空膀胱;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

5.测血压时的位置有讲究吗?

测量时取坐位,双脚平放于地面,放松且身体保持不动,不说话;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

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1分钟和5分钟时测量。


注意:首诊测量双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读数较高的一侧。若双侧测量值差异超过20mmHg,应转诊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FM107 精彩推荐!点图片看详情

对此事怎么看?欢迎在留言区写下评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