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 他们从大连奔向汶川……
人民日报
指缝太宽,光阴太瘦,十年悄然流逝,那一天却太难忘怀。
新华社
如果能在此刻回到十年前,我一定奔走呼号,用尽一切办法告诉人们,一场灾难即将来临。可惜,时间没有如果。
央视新闻
我们纪念这个日子,不仅仅是追思逝者,也是要祈祷灾难不会再一次重演。
那是一个举国同悲的时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
8.0级地震撼动四川
近七万人遇难
满目疮痍 山河破碎
那一刻远隔震区千里之外的大连
春暖花开 风和日丽
一派祥和景象
然而从那一刻开始
全国人民的心都连在一起
大连四川虽山海相隔
却千里驰援
十年前 他们千里驰援
蔡畅宇
时任大连市公安消防局局长
发生地震两个小时之后,我们班子成员在一起碰了一下,说四川有地震了,好像地震很大,我们当时就想,可能下一步要涉及到抢险救援。
李元忠
时任大连市中心医院ICU主任
第二天早上去院里交班的时候就跟大家说,我们现在要做两手准备,第一手准备随时组织医疗队随时出发,第二手准备随时准备接纳伤员。
就在地震发生当天午夜,大连消防支队值班室电话尖厉的响起,上级的命令十万火急,要求他们立即组建精干救援队伍,赶赴灾区。三小时后,首批20名救援官兵集结出发。
地震发生第二天上午八点,大连市卫生局接到紧急指令,调派骨干医护人员赶赴灾区,抢救伤员。十小时后,首批医护人员踏上征程。
山海相连 千里驰援
国家有难 匹夫有责
挑战死神 铁血柔肠
桑武 时任大连消防支队赴北川救援队队员
2008年5月14日上午9点45分,他和战友从北川老城区商业街救出一名三岁的女孩。在灾难发生的那一刻,她的父母用身体护翼住了这个年轻的生命,发现时父母已经没有呼吸,可女孩竟然活着。
徐国辉
时任大连消防支队赴北川救援队队员
当时我确实掉泪了,这个小女孩呢,当时也非常的清醒,她还喊叔叔救命。
可是要把女孩从十几吨重的废墟里救出来,难度太大
桑武
时任大连消防支队赴北川救援队队员
救助小馨懿过程,不是很顺利,就是,我们当时带了很多特种器材,现场使不上,而且不敢轻易说对建筑物用,不敢,因为房子重心全压在尸体上。
要与时间赛跑,还得小心再小心。终于,消防官兵把孩子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人们抬着小馨懿一路飞奔赶往医院。当时,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正在北川县城外察看灾情,忽然听到身后有人急促地呼喊:“让开、让开”,几名战士抬着小馨懿从县城方向跑过来,总理和随行人员赶紧让到一边。这一幕,被随行的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抓拍到了。后来,这张“总理为小伤员让路”的照片,成为这场灾难中最著名的照片之一。
十年间,桑武等当时参与救援宋馨懿的大连消防官兵也没有忘记这个可爱女孩,他们只要有机会,就回去四川探望,孩子跟他们特别亲!
十年后,宋馨懿已经是一名初中生,她阳光开朗 聪明好学,时不时的还给桑武等把她从废墟里救出来的叔叔发个视频,那甜甜的笑容里,看不出一丝阴霾。
十年后,那些当年赴四川千里驰援的大连消防官兵各有境遇,但他们都不会忘记在四川抢险救援的经历,那段经历足以让人改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6517tf0qr&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连消防支队
赴四川抗震救灾支援队名单
(大连消防支队提供)
姜立新 桑 武 刘 东 徐国辉 刘 涛 郑立民 郑春生 龙玉虎 张 昊 邢洪波 张德刚 许朝亮 徐 峰 王恩胜 何 野 魏亮亮 柴光宇 张宏伟 张 浩 郭文军 李广智 孙大宽 孙凤林 徐 峥 柯忠辉
圣手丹心 天使之光
大震之后,余震不断。
大大小小的余震是每一个身处震区的人都无法逃避的考验。2008年5月18日凌晨,绵阳,6.1级余震。大连医疗救援队的一台开颅手术正在进行。
地震之后,绵阳中医院已经成为一栋危楼,上级要求,所有医疗救治活动都只限于在4楼以下开展,目的就是为了余震发生时能迅速撤离。为了挽救伤员的生命,医生们决定冒险去13楼的手术室。18日凌晨1点半钟,强达6.1级的余震来临。
赵作伟
大连赴四川医疗救援队成员
我第一时间就冲出来,赶紧跑,我从帐篷撞出来了,时间比较长,震感非常强,有的队员都出汗了。当时我马上打电话,但没有信号打不通。
张波
大连赴四川医疗救援队成员
我刚切开头皮时,突然感觉到灯灭了,楼在晃,空调掉在地上,当时这种情况。
赵作伟
大连赴四川医疗救援队成员
我第一时间就冲出来,赶紧跑,我从帐篷撞出来了,时间比较长,震感非常强,有的队员都出汗了。当时我马上打电话,但没有信号打不通。
张波
大连赴四川医疗救援队成员
患者的血滴到我脚上,我意识到病人还在,我们突然想到了带了应急灯上来,我就赶喊人找应急灯。
被晃倒在地的张波来不及多想,站起身就着应急灯的光亮坚持做完了手术。当医护人员们在黑暗中摸索着下楼的时候,真正的恐惧才袭上心头——原本灯火通明人声嘈杂的医院里,此时寂静异常。
张波
大连赴四川医疗救援队成员
当时我就觉得生命确实挺脆弱,也许有可能那天我们就牺牲在那儿,那天我还没有跟我爱人通过电话,只发过短信,连句话都没有。
电话,后方的人们恐怕难于体会,每次握起电话,前方的人在心里会有怎样的情感激荡。
赵作伟
大连赴四川医疗救援队成员
当时一打电话的时候,可能感情就控制不住,一旦控制不住,家里人就想是不是太艰苦了。
在震区,饱受伤痛折磨的人们一看到白色的身影,惶恐不安的心灵就会慢慢的归于平静。然而他们无从想到,这些带给别人安详宁静的白色身影,他们的内心曾掀动起怎样的波澜:他们穿梭在伤痛的人流里,其实也行走在生死一线间;必要的时刻,他们也随时准备以生命来拯救生命。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51wplnrp&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连医疗系统
赴四川抗震救灾支援队名单
(因资料轶失 名单不完整 请留言补充)
李元忠 赵作伟 李 杰 王广亮 汪 洋 苗 健 李光灿 楼广元 张 波 刘长宏 娄大元 卢书明 刘 焱 孔晓梅 丛建军 刘书馨 张轶姝……
灾难吞噬生命,灾难也升华生命。在四川灾区,来自大连的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以勇气和爱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的奇迹,完成了人世间一次伟大的生命接力,也代表大连人民谱写了一曲山海相连的生命乐章。
十年前 大连爱如潮涌
十年前的五月,曾迸发过大连有史以来最为澎湃的一次爱心热潮。从灾难发生那一刻起,人们从网络、报纸、手机短信上看到了捐款捐物的热线、账号等信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各级红十字会、慈善总会设立的捐款地点,为地震灾区献上一份浓浓爱心。5月13日清晨,大连市红十字会。虽然之前已经有所准备,但是一大早就涌来的捐款市民还是让人有些意外。
杨杰 时任大连市红十字会秘书长:一个从旅顺过来的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问她怎么来,她说是打车来的,当时旅顺的银行没有开门,所以一早赶到大连,在银行取了一万块赶到红十字会。
退休职工夏学盛,原本参加单位组织的外出参观,在车上,大家通过广播得知了地震的消息,同车的人们立即开展现场捐款,之后掉转车头,将募集到的2000多元钱送到红十字会。
夏学盛:我们是提前回来的,为了把钱尽早地送给灾区人民。我们应该伸出援手,对他们进行援助。
杨晨当时是一位即将临产的准妈妈,在电视上她看到灾区的妇产医院倒塌,许多产妇和新生儿正面临危难。在丈夫的陪同下,她亲自来到红十字会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祈祷灾区的儿童能和自己的孩子一样,平安健康。
杨晨:电视上把小孩都给抱出来了,我觉得挺可怜的。我没有多,我可以帮少。我特别激动,再有捐小孩衣服什么的,我可以再捐。
爱如潮涌,绵绵不绝。这一刻,血脉相连,心手相牵,整个城市笼罩在爱的暖潮中。短短数日,大连各界捐款上亿元。
在红十字会的捐款中,常常能看到“连心”的名字,但到现在为止,人们并不知道“连心”是谁。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之后,捐款现场,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献爱心,其中261名市民捐款不留名,只写“连心”。
在大连,“连心”是一个爱心群体的象征,是一个文明城市的象征,记录着大连这座城市文明的脚步。千千万万个“连心”犹如一个个爱心大使,一个个形象代表,时时刻刻在制造着感动,制造着精彩,让大连更美丽,更文明。
十年前 大连接收四川震区伤员
2008年5月27日,大连八所医院开始接收来自四川震区的104名伤员,当天的大连周水子机场,“接你回家”的大幅标语格外醒目。这是大连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批量伤员转运。
大连人民将浓浓的深情倾注到这些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亲人身上,集中最好的条件,最优秀的医生全力救治,帮助他们早日康复。
8所医院专门设立“爱心病房”:成立专家组制定救治方案;成立心理干预组做心理疏导;专门请来川菜厨师;为没有陪护的伤员请来护工;帮助学龄陪护安排学校……
在整座城市的温暖中,一朵朵生命之花绽放在“爱心病房”。
三个月后,伤员们陆续康复,重回家乡。
十年前 大连支援震区重建
2008年7月2日,在四川什邡市方亭小学新建的临时校区内,大连市援建指挥部向什邡市政府交工仪式正在举行,大连援建单位仅用8天时间,昼夜施工,高质量完成了86间教室,5300平方米的施工任务,什邡市民感激大连人民的深情厚谊,政府特地请当地著名的书法家书写了“大爱无边”赠送给大连援建指挥部。
汶川大地震之后,灾区人民的恢复重建工作时刻牵扯着大连市民的心。大连各区均承担援建任务,没有一栋安置房出现质量问题,没有一次因工期延缓居民安置。震区人民说,大连建的安置房我们不舍得拆。
咪蒙说,汶川地震十年,没有故事,只有生活,也许遗忘才是最好的纪念。也许对于很多人是这样,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生命不能遗忘,记录是对历史的尊重。
十年前,大震发生后,大连电视台派出摄制组赶赴灾区,真实记录大连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在抗震一线奋力救援的大量珍贵资料,全力制作11集专题片《千里驰援—来自抗震一线的报告》,将震区的情况通过最真实的影像呈现在大连人民面前,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引起强烈反响。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6514fse3a&width=500&height=375&auto=0
记录
是为了铭记
更为了前行
编辑:“新闻大连”乔宁
美编:“新闻大连”孔德成
责编:“新闻大连”张溢中
大家此刻都在看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