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连19例确诊病例中有10例是这样发现的!来认识一位“女神探”

新闻大连 2020-09-05
“有人说你们是公共卫生领域的神探福尔摩斯……”
“不,我根本不想当福尔摩斯!”
吴隽斩钉截铁
“真到了我们这些搞流行病学调查的人都成了神探,那说明疫情已经扩散了,确诊病例越多,线索才能越多,‘破案’的几率才越大。”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善医者无煌煌之名。

吴隽说,对“流调人”最大的褒奖不是“神探”而是“无疫”。




吴隽,大连市新冠肺炎防控技术专家组成员、新冠肺炎防治工作疫情防控组成员、市疾控中心应急工作部部长。曾主持和参与非典、甲流、手足口等重大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在急性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置中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

“我们给所有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都建立了流行病学调查档案,每一份确诊病例都差不多1寸厚;我们对排查到的在连密切接触者全部采取了医学及卫生措施,外地人员通报异地管理……”
45岁的吴隽侃侃而谈,一连串的数字脱口而出。圆脸、大眼,神采奕奕,根本看不出是连续50多天,且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的人;语速急,声音脆,但事情讲得清清楚楚,随时插进一个提问,回答得明明白白。


 密织防网

这是“流调人”50多天的工作

“流调(流行病学调查)是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流调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通过调查病例的发病和就诊情况、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和暴露史确认病例来源;二是及时发现和管理密切接触者;三是及时掌握疫情的特点,为研判疫情发生发展趋势提供数据支持。流调细一点儿,就能把阻击病毒的网织得更密一些;排查(密切接触者)早一点儿、快一点儿,就能让发现潜在感染者的时间早一点儿、影响小一点儿!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可能的传染源早一点儿全部找到、卡住。”吴隽说。

科学、高效、缜密的流行病学调查,对大连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发挥重要作用。吴隽说,在大连市19例确诊病例中,有10例是通过对密切接触者的排查发现的。她带领大家通过抽丝剥茧式的调查询问,透过病例纷繁复杂的生活轨迹,探索疾病传播的来龙去脉,将一个个看似毫不关联的事实片段,串成一条条紧密连接的传染链条,然后通过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阻断传染病的传播,保护易感人群。


大海捞针

这是“流调人”常面临的状况

吴隽在工作中有股子“狠”劲儿:在国家新冠肺炎诊疗指南还没有明确对密切接触者的判定时,她结合非典时期的做法确定了大连的密切接触者圈定标准。而且是对自己下狠手——扩大了密切接触者空间和时间范围,大连“流调人”的工作量成倍地增加,以至于昼夜加班,最忙的时候,吴隽和她的同事在单位住了三天三夜。“我们累一点儿,老百姓就能安全点儿。”吴隽说。


她还有一股子倔劲儿:按照国家新冠肺炎诊治方案,通常两次核酸检测成阴性基本就可以排除。可她却偏不。大连有个确诊病例,就是两次阴性后,第三次检出阳性确诊的。“这个患者自述与确诊病例有明确接触史,同时已经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基于这两点,我们没有‘尽信书’,坚持排查,最终没有错失。”敢挑战权威不难,但挑战成功,不易。

面对复杂的情况,吴隽等“流调人”只能大海捞针。“有一次,相关单位提供了长约865小时共计2027个监控视频片段,截出了90530张图……我们一个一个地看,一帧一帧地找,为了能尽快找出线索,昼夜不停。”吴隽说,所有268名密切接触者都进行两次核酸检测。
吴隽的儿子今年要参加高考,当妈的却整天“不着家”。“我跟他说,要不试试报武汉大学吧。还能一起看樱花。”大眼睛笑得眯成了一条缝。
武汉告急,白衣天使千里驰援新火线,成就最美逆行。“同事们都说,咱们搞流调的,这辈子就没可能逆行了。”吴隽说,“因为我们一直在第一线。”还是笑,只是这一次大眼睛里闪闪发光。


“新闻大连”综合大连晚报
文字:张丽霞 姜云飞
图片:大连市疾控中心提供
编辑:一霏 婧琦
美编:孔德成

主编:张溢中


大家此刻都在看这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