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顾爷:我们都是还没想好就红起来的人

2017-12-03 蒋平 火星试验室

‹ 火星试验室 ›

博雅天下旗下产品

《博客天下》、《人物》等媒体鼎力支持

▵经常出现的顾爷自画像比他本人更有识别力


我做的事情是把一些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人带到门口。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进去;如果不感兴趣,站在门口拍张照片、发条朋友圈也很好。






口述 ✎ 顾孟劼

采访 ✎ 蒋平

编辑 ✎ 方奕晗 

图 □ 顾爷微博及微信

 


我的前两本书是微博内容集结成册。这本《小顾聊绘画·文艺复兴》不太一样,它是先找到一个主题,围绕一条主线来写。我觉得这样可能会卖得比较好,因为“文艺复兴”这个主题是大家都听说过却不太了解的。



▵宣传新书的顾爷本人


我写的艺术家都是几百年前的,人都已经死透了。我们现在正经历美国和日本经历过的阶段,经济逐渐发达,自然而然地对西方艺术感兴趣。我给朋友讲过莫奈:印象派的画你要怎么看呢,从一个手臂距离开始看,因为这个距离就是画家作画时的距离;退后看可能看到全局;尽可能离得近看,就能看到他的笔触,感受到他的疯狂。


▵莫奈的睡莲系列


我们是混互联网圈的,互联网圈做社交,主要讲的就是传播。传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别人愿意看完这个故事,二就是看完之后有共鸣想要分享。我觉得“文艺复兴”这个主题就比较适合。

 

从写微博到写书,心态会有变化。一开始很小心,但写的时间长了,了解得多了,会发现有些东西没必要那么小心。因为艺术是没有对错的,我可以说这幅画很好看,别人也可以说很难看。谁都没有在文艺复兴时期生活过,大家都是查资料,我的资料如果是错的,你怎么证明你的资料是对的呢?



▵讲解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开篇


我不是混艺术圈的,如果你用艺术圈和学术界的眼光来看我们做的事情,确实有些格格不入。我现在蛮喜欢“黑粉”,他们会比普通的粉丝更关注你的动态,然后不遗余力地用他们的方式帮你宣传。我把这些视为宣传,因为看到一个人被骂,别人会很想知道这个人是干什么的,对吧?


▵顾爷和粉丝们的合影

 

对于艺术,是要尊重,但没必要把它想得太高级。很多人问,你是怎样把高雅的东西拉下神坛的?我认为要反过来想,是因为我们认为它很远才会觉得高雅,没有人会觉得闺蜜、好兄弟高雅;如果你把艺术放近一点看,它就不会那么高雅了。

▵为了写达芬奇把蒙娜丽莎拉下了神坛

 

我做的事情是把一些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人带到门口。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进去;如果不感兴趣,站在门口拍张照片、发条朋友圈也很好。但如果你走进去,那就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了,需要更加专业的学者给提供更详尽的知识。我能够做的就是把你带到门口。

 

至于社会责任,我其实没有想太多,我不会作任何长远的计划,把它做成什么什么样。当然了,做生意是需要有商业计划的。


▵顾爷经常把自画像和名画结合起来创作

 

我互联网上的这摊事,说生意可以是生意,还有一部分,我一直以为是引导一些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后来发现不是,是让本来感兴趣的人产生兴趣,可能这就是它的作用吧。

 

我现在要对很多人负责,30多人的团队,大家一起做有意思的事情。“顾爷”的公众号是团队在打理,实话实说,后台留言我现在不太看了。公司会招三种人:一是内容方面的,二是有广告经验、有艺术史背景的,三是脑洞比较大。如果能同时具备两种就完美的。

 

其实,我不知道什么叫“脑洞”。刚才说到这个词,就是要迎合90后的语境。我不太喜欢一时比较火的、蹭热点的网络词,“逼格”这种词我就不太喜欢。这些词现在看来还蛮好玩的,隔几个月再看就很傻,比如“蓝瘦香菇”,现在说起来就会很傻。


▵讲述中世纪骑士中的典范兰斯洛特时开的“脑洞”


如果我能感受得到互联网的风口的话,现在已经能融到C轮了吧。之前找过投资,找到了,最后又改主意了——因为束缚太大,有些条款会让自己很不舒服,比如5年上市。我担心为了完成指标,会牺牲内容、风格,牺牲把控力。

 

我是2014年回国的,全家一起,太太、两个孩子,还有一条狗。现在回看当初的选择,很难说对错。幸福感不一定有在澳大利亚时强,而且我也没想好最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一开始想得很简单,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多赚些钱嘛。

 

之前我在国外生活了10年。30岁时,要思考人生该怎么走了。澳大利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社会,30岁可以看到自己60岁的样子。回国其实就是寻求改变,想要有点未知。

 

我是胆小的人,比较大的人生决定需要有人来推一把。当时我在一家公司做平面设计,很闲,兴趣爱好就是互联网。老板说,你那么喜欢玩微博,就回家玩去吧。机缘巧合吧,老板开除了我,也算推了我一把。

 

回国是人生重大选择,当然有纠结。家人劝我留在那边,因为澳大利亚的生活更加安逸。但我不太喜欢一眼看到老的日子,努力努力换个命这种情况,在国外是非常少的,在中国倒是有可能。当然,当时也不知道,就在想要不要回来试试看。

 

我前前后后考虑了两个月。太太的态度是“没办法”,她希望最好还是留在澳大利亚,但当时我的收入来源断了,遇到很现实的问题。至于小孩,我希望接受国内的教育,希望他们骨子里是中国人。

 

回来后很快开了公司,到现在3年了,走过很多弯路。微博、微信运气还好,一开始是赚钱的,赚了很多钱之后就开始犯贱,作,作各种尝试。一路走来我一直觉得,弯路要回头看才知道。尝试到今天我才发现,自己还是比较适合做内容。

 

弯路包括策展、电商、网红的培养。比如策展,我们在上海新天地搞过一个年轻版蒙娜丽莎展,单站的成本是5000万。此前在国内办得最好、最赚钱的一个展是莫奈的展览,赚了4000万。也就是说,我们要比莫奈展更火才能收回成本。但我们只有一幅画,就是年轻的蒙娜丽莎。所以啊,这真的是个“劳民伤财”的事情。


▵每一次做完广告,顾爷都会放上这张图

 

网红培养,为什么做这个呢?我一直觉得我们这批都是还没想好就红起来的人。红起来以后,我们问的最多的就是怎么变现,但变来变去还是广告。所以我想,如果一个人在红起来之前就弄清楚商业逻辑的话,会不会好一点?我们找到一个小姑娘,没事就背个包去老挝、摩洛哥之类的地方旅游。这种旅游的人很多,但她是珠宝设计师,如果能火起来的话,也许可以落到产品上。但最后我们发现,她做的是手工珠宝,对公司来说,无法量产的东西就没有经济效益。这都是我们走的一些弯路。


▵通过讲述画家提香对红色的运用,来植入口红广告


现在的公司,你可以理解为以广告为主的内容供应商,根据不同平台的特性,设计适合的产品。比如我们在今日头条上卖得最好的IP叫“你好,艺术”,短视频,广告主就会订制这样的节目。平台提供流量,我们提供内容,客户开心。

 

我想顺着大环境走,但当时没有能力去分析大环境,包括现在也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也不算蒙吧,很努力地想要跟着大潮走。比如通过阅读量来判断:一些写得很深的文章阅读量不好,我会总结经验,写一些我认为能带来阅读量的东西。

 

这是一个很务实的思维方式,上海人就是这样,不是精明,是务实。做公司就是要赚钱嘛。就算你有多伟大的梦想,最终目的还是要赚钱。我们的宗旨就是用有意思的东西赚钱,二者缺一不可。


▵调侃印象派出现之前,完成一幅古典油画的漫长过程

 

也有那种我很喜欢、但阅读量并不高的情况。我最近写过一篇流行音乐的,sound of silence这首歌,我自己还是蛮喜欢的,图还是我自己排的,阅读量不好。分析了一下,做互联网的,人设很重要,人设一旦形成了就很难改变。我们的人设是喜欢艺术,做音乐就偏离了

 

现在公众号上的文章不都是我写的。持续做内容需要大量知识储备,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团队来做,要分析用户需求,生产“你知道但并不一定了解的”内容。

 

至于梦想,我还没有想明白,真的没想好,处于阶段性的没意义之中。当然你如果是投资人,我会和你说,我的梦想是创造中国的文艺复兴。这听上去很假大空,但中国卖得最好的艺术类图书是我写的,这也是很能忽悠人的。





本 文 未 经 允 许 请 勿 转 载

转 载 或 商 务 合 作 请 留 言


后台回复“进群” ✈ 加入火星部落



RECOMMENDATION

推荐阅读




01

秋微:你放心,所有的事情都不会白白发生

02

“好人”陈小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