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猪王”是怎样炼成的?

有趣有料的 市界 2019-07-11



文 ✎ 唐郡

编辑 ✎ 刘肖迎


养猪企业成了A股“最靓的仔”。

 

农历新年后,“温牧正雏天”五大养猪企业领衔,A股生猪板块股价一路上攻,半个多月涨幅已超30%,将牛市大盘甩在身后。其中,正邦科技翻倍,连深陷债务危机的雏鹰农牧都涨了7成。

 

券商研究员大声疾呼:猪周期拐点将至,养猪企业的美好日子即将来临!那么问题来了,五大猪企谁将笑傲下一轮景气周期?

 

答案大概率是——温氏股份。

 

01


生猪之王

 

温氏何许人也?

 

中国最大养殖集团,主营业务是肉猪、肉鸡养殖,正宗得不能再正宗的农业企业。

 

2015年,温氏股份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元,力压一众热点概念股,成为创业板市值最大的公司。截至3月4日,其市值仍超过1900亿元,位列创业板第二。

 

千亿市值背后,是庞大的利润规模。2015年—2017年,公司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62.05亿元、117.90亿元和67.51亿元,连续三年夺得创业板利润王称号。从2018年业绩预告情况来看,很可能继续卫冕。

 

在其金光闪闪的履历中,最为吃瓜群众所熟悉的要数“生猪之王”。



中泰证券曾统计过2017年我国前20大养殖集团生猪出栏量,温氏股份以1904.17万头的出栏量稳居第一,较第二名牧原股份高出1000头以上。2018年,温氏股份一口气卖出2229.70万头商品肉猪,仍然是牧原股份的两倍。

 

养猪为温氏带来了丰厚的收入。



2015年—2017年,公司养猪收入分别为272.87亿元、376.43亿元和350.49亿元,对营业总收入贡献率从56.57%上升至62.97%。2016年,生猪价格达到周期高点,公司超过85%的毛利润都来自养猪业务。

 

温氏股份的经验告诉大家,养猪能致富。但更多人的经验告诉我们,致富有诀窍,养猪需谨慎。

 

在温氏股份制霸养猪界的过程中,其开创的“公司+农户”模式居功至伟,而该模式最早却是在养鸡场里诞生。

 

02


“猪王”前传

 

时间倒回“温氏”萌芽之初,这是一个时运不济的读书人的灰暗岁月。

 

1957年,一场政治风暴自北向南刮到广东省中部一个小县城——四会县,小学教师温北英在风暴中被划为“右派”分子。此后几年,温北英常常被民兵持枪从四会押回老家新兴县批斗,令他疲惫不堪。

 

 温北英油画像(来源:官网)


1962年,为躲避政治风波,温北英放弃公职,悄悄回到簕竹镇石头冲村务农,但不断的“整治”和贫穷仍让温北英一家生计艰难。

 

出于改善生活的需求,温北英从天堂镇上买回一批小鸡,尝试自己养殖。他把全副身心投入到养鸡技术研究中,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能手。

 

改革开放后,温北英与二儿子温鹏程,联合严百草、温金长、温湛、梁初红、温木恒、温泽星等6人,集资8000元创办簕竹鸡场。这就是著名的温氏“七户八股”,而簕竹鸡场就是温氏股份的前身。

 

 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来源:官网)


1986年,鸡场旁边的砖窑生意失败,承包人何凤林找到温北英希望能赊一些鸡苗回家养。为帮助他度过难关,温北英提出由鸡场提供鸡苗、饲料和药物,并派人教他养鸡,小鸡长大后,再由鸡场以合理的价格收购。

 

上述合作养殖模式即是后来被奉为经典的“公司+农户”模式的雏形,该模式日后将成为温氏开疆拓土的利器。

 

仅有“公司+农户”模式还不够。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兴县与簕竹鸡场规模相当的企业还有3家,合称“三温一古”,大家都实行“公司+农户”模式,竞争相当激烈。

 

要帮助温氏腾飞,还需给该模式插上一对“翅膀”——全员持股和技术合作。

 

1990年,簕竹鸡场发行了一万张内部股票。股票可以在内部职工中自由转让,持股员工除了工资外,还能分享公司经营效益。全员持股制度将员工利益与公司深度绑定,为温氏快速发展加足了马力。

 

 第十六届中国国际肉类工业展览会上,温氏股份展台


技术是另一项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1992年,温北英力排众议,以簕竹鸡场10%股份为代价,与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系签订长期技术合作协议。

 

这项协议不仅带来了先进的养鸡技术和高学历人才。在农大老师帮助下,这家粤西农村的小小鸡场还用上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合作农户的养殖、结算信息,公司财务数据全部用电脑记录、管理。

 

要知道,这时候的马化腾还没毕业,马云还在做翻译,而启发一代中国互联网人的《数字化生存》还要再过4年才会出版。

 

当然,温氏并未因此对即将出现的互联网萌生任何兴趣。温氏模式业已成型,温氏正在大踏步向中国最大养殖集团迈进。

 

03


转型养猪

 

在“温氏模式”加持下,养鸡业绩几乎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起来。到90年代中期,温氏已经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型养鸡企业。

 

俗话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养鸡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活计,原因之一是时常爆发的传染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鸡瘟”。就算你家鸡不生病,当禽流感一类的疫病大规模爆发时,照样受到波及。

 

1997年,香港爆发H5N1型禽流感,并出现全球首宗人类感染禽流感死亡个案。一时间,人人谈“禽”色变。作为香港物资供应的大后方,内地家禽养殖业遭受重创,温氏自然无法幸免,亏损高达6000万元。

 

同年,温氏新任掌门人温鹏程拍板开始发展养猪业。

 

图片来源:官网


他们将“公司+农户”模式移植到养猪行业中,温氏负责品种繁育、种苗生产、饲料生产、疫病防治和产品销售;合作农户则负责肉猪育肥阶段的饲养管理,并提供必要的资产、土地和劳动力。

 

换句话说,温氏借合作农户的圈养了自己的猪。

                                       

该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养殖过程所需的固定资产建设和劳动力成本由农户承担。公司由此可节省大笔固定资产折旧摊销、财务费用和人力成本,以较小投入实现规模快速扩张。

 

据Wind数据,2005年—2015年,温氏集团营业总收入从61.42亿元增长至482.37亿元,10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2.89%。

 

几乎与温氏股份同时,牧原股份也开始进行生猪规模化养殖。

 

他们选择了另一种经典模式——自繁自养,顾名思义,就是从育种、种苗生产到育肥、销售,完全由公司自己完成。

 

这种模式前期需经历漫长的产能建设、爬坡,也就是要自己买地盖猪圈。相较于“公司+农户”的借圈养猪,牧原走了一条绝对的重资产道路。在主要依靠自身盈利滚动发展的时期,自繁自养的发展速度远逊于“公司+农户”模式。

 

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是,温氏股份早在2013年肉猪出栏量就超过1000万头,而牧原股份直到2018年才达到这个水平,整整晚了5年。而此时的温氏股份,已经完成了年出栏2200万头的目标。

 

另一方面,由于固定投资较少,温氏股份的负债情况明显好于牧原股份。

 


Wind统计数据表明,上市以来,牧原股份债务募资额占其募资总额的近70%,其中累计直接发债融资94亿元,累计新增长、短期借款51亿元。截至2018年三季度末,其资产负债率为55.55%,较温氏股份高出三分之二。

 

更低的负债率通常意味更高的融资能力,极端情况下或许就是生与死的差别。

 

当然,“公司+农户”模式也并非万能灵药,随着时间发展,其掣肘因素可能比自繁自养更甚。

 

04


效率短板

 

与自繁自养模式相比,“公司+农户”最大的短板是效率。 

 

将生猪育肥工作交予农户,公司虽能节省部分固定资产折旧及摊销开支,却需要付出一笔为数不小的委托养殖费。这部分费用计入营业成本,约占营业总成本的15%~20%,实质是对固定资产折旧与摊销及财务费用的代偿。

 

但农户的养殖规模、设备、养殖人员素质等方面很难与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比肩,育肥环节的效率不如自繁自养模式。

 

生猪养殖行业有一个“完全成本”概念,是指每销售一公斤生猪所投入的营业成本和期间费用之和。生猪价格通常随行就市,因此完全成本的高低决定养殖企业的盈利能力。




2018年8月,温氏股份曾向投资者表示,公司商品肉猪的完全成本约为12元/公斤。几乎同一时间,牧原股份向投资者表示,其商品肉猪完全成本约11.5元/公斤。

 

这意味着,若生猪价格跌破12元/公斤,温氏必将面临亏损,而牧原尚有盈利空间。



完全成本的差别也反应在利润率上。2015年—2017年,牧原股份销售毛利率和销售净利率都高于温氏股份。

 

温氏股份对此也有担忧,因此一直试图将“公司+农户”模式升级为“公司+家庭农场”,核心就在于扩大合作农户的养殖规模。公司曾披露,近几年新增合作农户的生猪年出栏量均在2000头以上。2018年,温氏合作农户平均出栏规模已上升至1000头左右。

 

即便如此,与动辄万头出栏的大型规模养殖企业相比,家庭农场的养殖效率依然没有优势。

 

另一方面,内外部环境对农户(家庭农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发展高质量农户也是一个难题 。



2017年以来,生猪价格进入下行周期,温氏股份合作农户数量随之下降。其中,2016年—2018年上半年,公司养猪合作农户分别为2.22万户、2.1万户和2.07万户,持续下降。

 

温氏解释称,养猪户退出主要是受当地环保和土地政策影响, 还有一部分则是由于规模较小,农户主动退出或单户合并。



与此同时,温氏收入增速进入上市以来最低水平,2017年甚至出现负增长。2014年—2018年,温氏股份营收复合增长率仅10.79%,较上市前10年的22.89%下降超过一半。

 

相较于温氏,牧原的增长情况要好得多。猪价下行周期,后者也保持了高速增长。2014年——2018年,牧原股份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50.57%。

 

随着牧原股份新增产能逐渐释放,温氏股份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强劲竞争。

 

05


外部挑战逼近

 

与同行竞争相比,来自大环境的挑战或许更加严峻。

 

首先是环保政策收紧。

 

2013年,“黄浦江上漂死猪”事件震惊全国,将近10000头死猪顺流而下,拉响了养殖环保警钟。

 

农业部接连印发《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农业部关于促进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布局调整优化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重点强调环保问题,提出纾解南方水网地区生猪饲养密度,推动大型养猪企业在东北、西北等潜力发展区布局。

 

截至2018年6月末,温氏股份超过三分之二收入来自两广和华东地区。根据规划,两广中的广东及几乎全部华东地区均属于南方水网地区。这些区域被规划为约束发展区,未来区域养殖总量将保持稳定。换句话说,别想增长了。

 

而在规划鼓励发展的西北和东北,恰恰是温氏布局最为薄弱的地区。截止2017年,其西北、东北地区合计收入贡献不到3%,2018年上半年直接没有披露相关地区收入情况。

 

尽管温氏股份一直强调自身环保能力,但市界查询发现,2017年,温氏在广东、四川等多地种猪场、合作养殖场收到环保处罚。

 


随着环保政策日渐收紧,温氏股份或许必须加快东北、西北地区的发展脚步。 

 

此外,非洲猪瘟的肆虐或将改变行业局面。

 

该病毒传染性强、致死率100%,短期内也无法彻底清除,养殖企业只能表态长期斗争。对温氏而言,今后对农户的要求只能越来越高。而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合适的养猪农户将更加稀缺。

 

另一方面,我国生猪大调运局面即将终结。也就是说,以往活猪运输的销售模式将变成冰鲜猪肉运输。此前生猪禁运期间,一度出现养殖户在屠宰场门口排队屠宰,关系不到位还轮不上的现象。下游屠宰场将成为生猪销售的关键环节。

 

温氏此前曾为平滑猪周期而布局屠宰业务,但当前还处于探索阶段。

 

2017年4月, 温氏低调完成换帅,温志鹏之弟温志芬接任董事长一职。

 

温志鹏曾评价他:“年富力强,知识结构丰富,在公司经历过多种岗位历练,精通公司各项业务,能够胜任温氏领头人的角色。”

 

然而,温志芬上任两年,上市公司接连遭遇增速暴降、合作农户减少、非洲猪瘟爆发等问题,新董事长能否继续保持温氏在养猪界的绝对优势?我们拭目以待。



Interactive Topic

互动话题


你还敢吃猪肉吗?




罗永浩,英雄因何末路?


本文由市界原创出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部分图片素材源自视觉中国



                                         让市界知道你 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