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感谢马化腾的焦虑,这次李彦宏也许可以不焦虑了

2017-03-07 王新宇 i黑马



授权转载|互联网启示录(☆☆☆☆)

作者|王新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即使庞大如BAT,尾大难掉的道理也出现在他们身上,最近值得关注的,就是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候很坦率的表示:腾讯总是提科技,正是一种焦虑,企业要保持战略制高点,归根结底还是要通过技术。


每个人都有焦虑的时候,在医学上被称为现实性焦虑,与病理性焦虑不同,现实性焦虑所表现的是对现实的潜在挑战或威胁的一种情绪反应,而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现实威胁的事实相适应的,是一个人在面临其不能控制的事件或情景时的一般反应。


直到这种现实的威胁得到控制或消除,这种焦虑状况才会消失。

马化腾的焦虑,意味着什么?


BAT的成长史,也正是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史,2000年前后涌现出的大量网站或者商业模式,基本都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百度、阿里、腾讯三家网站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依靠中国巨大的市场,这三家公司是人口红利时代,最大的受益者。


曾经的中国互联网,是C2C的发展方式,即 copy to china,国外的模式,PC时代,这样的野蛮生长是互联网公司必然的道路,在2000年左右,热门网站的创始人,或多或少都有硅谷工作或者国外留学的经历背景,这样的背景更容易获得资本的青睐。


但是焦虑始终陪伴着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焦虑如何发展新用户?焦虑免费邮箱是否要收费?焦虑会员要不要收费?焦虑没有合适的商业模式……


好在中国市场很大,潜力无限,人口红利、流量红利等让坚持下来的公司焦虑得到解除,并且迅速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发展,C2C变成了2CC,即 copy china to……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向海外进发,或者把中国的互联网商业模式输出到国外。


直到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中国式互联网焦虑又开始了,一切似乎又回到原点,移动互联网的碎片化,让商业模式变的更加扑朔迷离,中国市场与国际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俨然已经不能再用简单的复制关系来看待。


归根结底,这样的焦虑,来自于中国互联网技术发展的缓慢,而所有基于人口红利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眼见就面临变革。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正是这样的警示:互联网已经变成了一种基础设施,而PC或者手机,仅仅是一种上网的介质而已,从上网获取信息,到把上网变为一种24小时的“在线”状态。


看上去移动互联网通过手机这种介质颠覆了PC互联网,但也许很快,手机这样的方式也许就会被淘汰,那么现有的移动互联网模式又要被重新定义。


所以,尽管手握中国数亿网民用户的小马哥,也不免惊出一生冷汗,变的焦虑起来,他的焦虑并不是没有道理:微信的用户基数、活跃度已经让大家感觉到QQ成为了昨日黄花,历史证明了再庞大的互联网用户产品,都有可能被淘汰,未来的互联网入口会更加碎片化,哪怕是一面墙壁或者是简单的木头桌面,都有可能是互联网的承载介质。

新时代到来 马化腾只不过说出了大佬们的共识


马化腾的焦虑,只不过透露出了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对于技术的重视程度,已经上升到公司未来战略和生死存亡的高度。这一点也不奇怪,国内的互联网目前还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技术时代,其实互联网技术本身,就是科学技术的一部分。


互联网被称为工业革命级别的伟大发明,我们可以看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代表,通过机器解放了手工,生产力得到了解放。第二次工业革命则让人类通过电进入了电气时代,显然,互联网技术发展至今,获取信息仅仅是最初级的应用,把互联网与设备(硬件)结合起来,这样的想象空间会更大。


马化腾的焦虑在于:BAT三家当中,腾讯的技术基因是三家中显的比较弱的,并且,目前腾讯诸多的技术支持,还是围绕自身的护城河建设。而其他两家,阿里董事会主席马云提出了“五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新资源,阿里将通过技术打造未来新经济基础设施。而百度CEO李彦宏则在2016年百度世界大会上宣布:百度将成为一家人工智能公司。从这些变化上来看,对于未来技术的重要性,BAT的大佬们已经达成了共识。


马化腾最焦虑是人工智能AI,他说:可能过去有很多红利(人口红利、流量红利、内容红利),但是最终还是要看到技术是一个不可逾越的东西。特别是在AI更加普及的当下,这方面的技术鸿沟更加明显了。所以我们还是非常担心,也关注这方面的发展。

BAT当中百度或是最不焦虑的存在


这么来看,最不焦虑的恰恰是BAT之中的百度,从百度官方公众号最近发布的消息中可以看到:百度大厦的门禁系统,已经全面上了人脸识别系统。这条消息似乎并未引发足够的关注,而背后的透露出的关键信息是:把科学技术变为发展力,最难的往往并不是理论,而是真正的大规模应用。


正如:我们都能发现水沸腾之后,锅盖不停的被蒸汽顶起,但真正把这个理论变为蒸汽机再成为火车头,这个过程才是最伟大的。


马化腾则认为:人机交互的演变,从PC到手机,未来可能到视网膜眼镜,甚至通过脑电波、皮肤的电流可以产生一些互动,那可能都会催生很多产业。从这一点来看,三大BAT当中,只有百度开始了真正的基于生活场景的应用,并且是完成了软件和硬件的结合。


仅从人脸识别作为门禁来用这个场景而言:接近于0的误过率,这个要求极其苛刻,从实际应用的角度来看,关键性的应用几乎不允许发生错误,一旦发生故障,可能造成人员和财产损失。所以对整体的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实现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这需要通过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之后,形成了系统的算法,并且在各种苛刻的条件下,比如:做鬼脸、换发型、光线的变化等等,每个在应用场景中的问题,都需要去解决。


同样的案例还在已经完成上路测试的百度无人车上体现:与人脑的识别反应不同,哪怕是下雨天的地面反光,系统也得在极其严苛的情况下,通过人工智能实时分析,让无人驾驶车进行正确的指令操作,而在实际的路况情况下,所有情况不可能是提前预设,而是实时的计算,这时候,想做到把理论变成商用,所跨越的鸿沟已经不仅仅是写代码那么简单。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最近揭晓了全球年度最具突破性的科技排行榜,其中刷脸支付成为榜单创建 16 年以来首个来自中国的技术突破,而百度成为史上首个两度入选榜单的中国公司,并且包揽了人工智能类别的所有奖项,包括强化学习、自动驾驶货车和刷脸支付。


从百度14年高调建立深度实验室,到今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百度将牵头筹建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此外还将作为共建单位共同参与大数据系统软件国家工程实验室,以及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工作。这些,正是百度提前的布局所产生的结果,并且优势已经非常明显。


未来基于场景化的互联网应用,已经不能简单的是基于某个APP的互动所形成的商业模式,这样的应用非常肤浅,未来的技术除了深入场景,还要真正的形成“万物互联”,这也不是给硬件家装一个wifi模块,就是所谓“人工智能家居”了,所以,马化腾的“焦虑”说,留给中国互联网的是更多的思考,而从当下来看,百度或许这次可以不焦虑了。


*本文由作者王新宇对i黑马投稿,内容首发互联网启示录。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i 黑马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30天内创投圈最火人和事

(排名不分前后)




创业者自己的

知识分享平台

长按二维码下载学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