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戏老师说《战狼2》太变态,优秀作品到底谁说了算?
腾讯娱乐专稿(文/曾于里)
就在《战狼2》票房继续高歌猛进时,一个“中戏老师怒怼《战狼2》称吴京心理变态”的新闻登上了热搜榜。事实上,要不是因为《战狼2》实在太火,在坊间太得民心,以及“称吴京心理变态”这样的标题党的推波助澜,不然这只是一次再普通再常见不过的电影批评,戏剧学院编剧专业和批评专业的学生,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这样的工作。但中戏老师尹珊珊怒怼《战狼2》意外火了,倒也是一次极佳的电影批评的普及契机,它折射的其实是电影批评(也包括文学批评)中最常见的,精英标准与大众标准的冲突和分野。
我是中文系的学生,从事的就是中戏老师尹珊珊一样的批评工作,差别只在于,一个是文学,一个是电影。批评讲究的就是一个标准,而在任何高校,学生所接受的都是精英教育,建构起来的标准也是精英标准。就比如我本科硕士7年时间,研读的作品都是《红楼梦》、《金瓶梅》、鲁迅、张爱玲、沈从文、汪曾祺、王安忆等这些名家名作,学生们从这些最经典的作品中建构出了一整套“何为优秀”的准则,比如人物应该怎么写,语言应该怎么使用,小说结构有怎样的讲究。因为优秀总是少数,所以精英标准从来都是严苛的、小众的、只有极少数作品能够达到的。
但精英标准以外,还有一个大众标准。精英讲求的是要推陈出新、要杰出、要有新的创造、要有思想的探索,但大众标准则简单得多,它其实就两个字:好看。相较于《红楼梦》,大部分读者喜欢读琼瑶、亦舒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并非他们不知道《红楼梦》是好书,只是相较于《红楼梦》的大部头、难读难懂,后者通俗好看、套路清晰、有即时的愉悦感而已。
因此,精英标准和大众标准从来都是冲突的。在精英标准看来,大众文学没有哪一点符合“何为优秀”的规范,它们纯粹就是垃圾、是急功近利的圈钱产物;但大众往往也不买精英的账,我看个小说就图快乐,你干什么跟我扯什么小说理论,你们精英无非就是曲高和寡、特装。
很显然,尹珊珊怒怼《战狼2》,其实就是以精英的标准来衡量一部大众电影。我认真看了尹珊珊指出《战狼2》的5点不足,她大谈特谈的编剧理论,人物塑造,剧本应该努力流芳百世云云,这些都是精英标准追求的境界。当她以这些标准来衡量《战狼2》时,就像是有人以《红楼梦》的标准来衡量琼瑶,用托尔斯泰来对比金庸,这的确可以充分暴露出后者的不足。从这个角度看,尹珊珊说得一点都没错;甚至她指认创作者可能“心理变态”,从精神分析法角度看,这也算不上人身攻击。总之,与影史经典对比,你的确可以指出《战狼2》的种种不足和缺陷,不说5点,50点都有。
尹珊珊的批评虽没错,但她的批评方法,却一点也不高明。这其实是搞批评的人常犯的错误。我在读书的时候,是一个死磕郭敬明的批评者,刊发了一系列批评郭敬明的文章,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尹珊珊的方法,以精英标准来对比郭敬明,郭敬明的不足和缺陷就立即暴露了。正当我洋洋得意之时,我的一个老师严肃指出了我的不足。他说,你的批评说得虽没错,但你的批评却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因为当你以精英的标准苛责一系列大众文学,都会发现大众文学的不足,你的批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是空洞的。你更应该关注的,为什么这个作品很差,但读者却愿意买单呢?这才能由作品,深入到现象,乃至于整个社会的结构和心理层面。这才是精英批评的意义,才是精英抵达大众的方法。
也就是说,尹珊珊批评《战狼2》的这套话语,其实是可以套在任何一部她眼中的烂片身上的,这样批评看似有道理,其实是“不及物”。她的精英标准虽没错,但却少了对大众趣味的一种“理解和同情”——比如她压根没提《战狼2》之于类型片的意义,更没有抵达精英批评的真正深度和境界:为何《战狼2》有种种不足,但大众却愿意买单?《战狼2》究竟击中了观众怎样的情绪,这样的情绪是否有什么危险之处?尹珊珊的批评看似非常有道理,但这种最简单的挑刺,却是批评最容易走的路,也是意义最小的路。
我很喜欢罗尔斯的《正义论》,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正在研究的这些人物比我要聪明得多。如果他们不比我聪明的话,我为什么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我的时间和同学们的时间呢?如果我在他们的论证中发现了一个错误,我便假定他们也发现了它,并且确信他们已经对它作了处理。那么,他们在哪里处理它们的呢?我考查他们的解决办法,而不是我自己的解决办法……我不愿意向这些榜样提出反对意见;因为那样做太容易,而且会忽视一些重要的东西。”
给《战狼2》这样的商业片提出反对意见太容易了,但却也忽视了一些更重要的东西:为什么吴京明明可能意识到尹珊珊说的这些问题,但他还那么做了,而观众却愿意买单呢?——这才是高明的精英批评所应该追问的。
『热门推荐』您还可以看:
腾讯网刊登此文仅为传达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赞同或支持其观点。
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