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流浪地球》破23亿!这个被国内外大导演嫌弃的剧本,咋就被他整成了爆款?

金台环环 环球人物 2019-05-08

“这一次,终于轮到我们仰望星空了。”

作者:咖喱



2019年春节,中国电影终于等来一部合格的科幻片——《流浪地球》。


20年前的1999年,中国高考作文中也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科幻色彩的命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当年,考生骆轶航写出了一篇满分作文,喜提清华录取通知书,一时间名满四方。这场语文考试的全国第二名,叫郭帆。他的文章仅仅扣了2分,文章的亮点在于,他给这个科幻命题加入了爱情元素,并设置了意外反转的结局。


20年后,意外反转的是《流浪地球》的票房效应。截至2月12日,《流浪地球》上映的第8天,票房突破23亿元人民币,逆袭领跑整个春节档。


这个掀开了中国科幻片“里程碑”序幕的男人,就是郭帆。


法律专业的摄影人


《流浪地球》人气爆了,但电影导演却是个名不见经传的“80后”,好奇的人们开始搜索郭帆的资料,却发现信息寥寥。很多人羡慕他的年轻,羡慕他的机会,羡慕他一定是走了狗屎运,殊不知他心中的这颗“科幻种子”,从20年多前就已经开始孕育了。


1995年,15岁的郭帆看了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2》后,全身血液沸腾,激动得一夜未眠,他暗下决心:“我要成为一名科幻片导演。”


高考那年,他也曾考虑报考北京电影学院,可当年北电导演系在他的老家山东没有招生计划。迷茫之中,他接受了家人的建议,在1999年秋天迈入海南大学成为法学院的一名新生。


“第一年,我是真的有一颗为法律奉献的心。”郭帆也曾尝试按照命运指引的方向探索人生,但很快,他发现自己还是对电影情有独钟。


“我当时问自己:到了80岁,躺在椅子上回忆时光时,你会为放弃电影梦想而后悔吗?答案是‘一定会!’”


于是,大二那年,郭帆就从学校电视台借来笨重的机器,开始试着去拍一些文艺小短片。他也成为法学院里唯一一个拿着摄影机拍片的人。


老师和同学也渐渐发现,郭帆不仅爱捣鼓摄影机,他还是个美术天才,尤其是漫画方面,他的想象力非常丰富。



大导演看不上的,我愿意“试试”


2003年,毕业后的郭帆马上开启了他的北上寻梦之路。


“确定一个梦想吧,这特别重要。”郭帆如今回忆往事,觉得这是让他能坚持下来的最重要原因。


不会电影前期后期知识,他靠自学弥补。在对电影行业有了一定了解之后,郭帆再次报考了北电导演专业。这一次,他成功了,电影梦的实现也越来越近了。


2010年至2014年,郭帆先后执导了两部电影——《李献计历险记》和《同桌的你》。虽然两部电影都没火,但也帮郭帆拿了几个小奖,让他看到了希望。


不过他心里念念不忘的还是科幻。业余时间,他买了很多关于天体物理、量子力学的书,“没事就一点一点啃,为拍科幻片做准备”


2014年,国家电影局派了5名年轻导演去美国学习,其中就有郭帆。好莱坞的工业流程令他叹为观止,真正意识到中美之间在电影方面的差距后,郭帆反而想放手一搏,为国产电影争口气,拍一部真正属于中国的科幻电影。


刘慈欣的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文学领域至高荣誉“雨果奖”时,跟刘慈欣一样激动的人,还有郭帆,他看到了机会。

 

△《三体》获得“雨果奖”。


由于郭帆名气不足,当时中国电影集团(简称中影集团)拿着《流浪地球》的拍摄版权,曾找过国际大导演卡梅隆、吕克·贝松,但都被一口拒绝了;拿给国内的几位知名导演,也纷纷被回以消极的答复:中国目前还不具备拍出好科幻片的能力,我们对市场的分析很准确,现在拍是徒劳。

 

无奈之下,中影集团找到了郭帆,想让他试试看。郭帆超开心,他不想随便“试试”,而是要抓住这次机会,抛开外界对科幻片的质疑,全力以赴!


“学法律的人,做事会特别有条理。比如我们写东西,连标点符号都会特别较劲,跟有强迫症一样。”法学专业出身的郭帆,以他特有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开始着手这个庞大科幻故事的拍摄。


△郭帆和吴京(右)在现场讨论剧本。


不请流量小生,钱都花刀刃上


郭帆拿下这部作品后,他的初期团队成员仅有不到10人。团队最初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他们不被信任。甚至可以说,在电影票房刷爆之前,都没有人相信这部作品会成功。


不被人信任的直接后果就是,投资接连出现问题。2017年的出品方名单里,万达集团明明还赫然在列。然而,上映后片尾却没有了万达的名字,虽然万达方面否认中途撤资,但观众心中也自有判断。


科幻电影的拍摄难度大、投入高是世界公认的。一般好莱坞投资一部科幻片的预算大概在两三亿美元,而郭帆最初只拿到了1亿元人民币的预算。所以,他一开始就毅然决定:“不请昂贵的流量小生,把大部分钱花在场景、道具、特效上。”


电影拍摄过程中,道具制作超过1万件,场景布置超过10万平方米;每个镜头的特效制作修改百余次;郭帆还画了三千张概念图,让剧组人一眼就能看懂他脑海中未来的模样,使得构思更加立体;他还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编制了地球100年编年史,给地球每一年的变化做了通盘设定,这样的情节才会让人看起来更合理。


△郭帆画的分镜头草图。


△郭帆编写的地球100年编年史。


另外一个不被人相信的后果就是,没有大明星愿意来。郭帆说,电影空间站的部分本打算找一个大腕来客串,结果圈子里问了个遍都没人愿意来。


最后,郭帆想到了吴京。但他也不敢轻易开口,而是在片子拍了一部分之后,才登门拜访,请吴京出山。吴京当时刚拍完《战狼2》,已经是亚洲最高票房纪录的保持者了,用郭帆的话来说,“其实他完全没必要尝试一部看起来没太有底气的片子”


没想到,本来说好的客串,吴京不仅自己免费演了31天,听到剧组缺钱拍不下去了,他还倒贴了6000万的投资。对于为何要做这种“赔本买卖”,吴京在首映式时道出了心声:“当时无非是看到郭帆的焦虑、亢奋,跟我拍《战狼2》的时候一模一样,我必须助他一臂之力。”


△首映式上的郭帆和吴京(右)。


电影拍到后期,资金再次出现赤字。几个投资公司一商量,又增加了几千万元的投资,但很快又被郭帆花光了。没钱了怎么办?于是,一系列牺牲开始了:郭帆把全部家当900万砸了进去;制片人龚格尔把自己的车卖了;演员们自降了片酬……为了这部科幻片,所有人都堵上了全部“身家”。


即使拼命开源节流,在最后成片的时候,剧组还是捉襟见肘了。


特效是决定科幻片能否成功的重要一环。《流浪地球》最后的成片一共有2003个特效镜头,郭帆本想全找美国公司做,结果对方的报价把他吓傻了,“一个S级的特效镜头,5—7秒就是20万美金。我们有2000个镜头,用不起”


没办法,大部分特效只好找中国公司做。价格虽然是低了很多,但需要翻来覆去地修改。“全片2003个镜头,每个镜头改100版很正常,最多一个镜头我们修改了249版。”



最终,整个电影的特效75%都是国内团队完成的,其余的25%由德国和韩国的团队协助完成。


因为他们“一穷二白”,反而成就了这部“完全本土化”的科幻电影,最终成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硬核作品。


这一次,轮到我们仰望星空


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流浪地球》终于上映了。


一开始,很多人并不看好这部电影,所以它的排片量只在第四位,远远落后于《疯狂外星人》《新喜剧之王》《飞驰人生》等。但一播出后,影片口碑就炸了,票房和排片两天后双双逆袭至第一位。


网友在评论中激动地写道:“这一次,终于轮到我们仰望星空了。”


客串演员吴孟达表示,其实第一次看剧本时,甚至觉得这不是中国人写的。


这部片子甚至惊动了卡梅隆“大帝”,他给出的评价是:“希望流浪地球的太空之旅顺利,祝福中国的科幻电影之旅好运。”



这几天线上线下一片盛赞,当然我们也看到影片还有不足的地方,比如人物刻画不够鲜明、故事细节还有瑕疵等等,但瑕不掩瑜,呈现出这样不输好莱坞的精彩大片来,已经足够值得我们骄傲了!


影片最精彩的部分,是最后吴京饰演的引航员不听人工智能莫斯的劝阻,开着带有燃料的飞船撞向地木之间的火焰连接,助力其点燃木星。

 

这里,莫斯代表着机器人的理智,吴京则代表着人类的情感。莫斯的做法靠谱、成功率更大;吴京的做法冒险,但这体现了人类身上最鲜明的特点——明知不可行,也要试一试。


其实,吴京在戏里的角色就是导演郭帆的一个缩影:就算人工智能用一百万种算法证明不可行,不理智的吴京也要赴汤蹈火一试;就算有一百万人说科幻电影在中国行不通,不理智的郭帆也要破釜沉舟一次。

 

不理智的吴京,为了30亿人的存活,选择了希望;不理智的郭帆,为了心中的科幻梦,也选择了希望。最终,希望给了他们最好的回报。


希望在前方,世界未末日。



 更·多·精·彩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