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14年,一个文青的自毁之路
豆瓣用户是“互联网时代最不具价值的用户群体”。
作者:力力
博士风波、电影打分大战、当红小生被爆黑料……最近的娱乐圈吃瓜不断,仔细观察这些接连而至的热点,似乎都有着一个相同点:这些事件最初的引爆点,或是事件的关键信息,均来源于一个小众垂直类网站——豆瓣。
△豆瓣网
创建于2005年的豆瓣,算得上是风云变幻的互联网界的“长寿者”。以书影音分享为基础,打着社交的擦边球,豆瓣如今的注册用户已稳定在2亿以上,网站访问量每天就有1.6亿。
但与真正“全民化”的其他网站或App不同,豆瓣从未在互联网的舞台谢幕,却也从未真正地走入大众视野。
一连串风波过后,在融资领域沉寂许久的豆瓣也传出了新消息。
2月20日,音乐流媒体产品豆瓣FM宣布,已于近日获得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和挚信资本的战略投资。
△2016年,豆瓣创立的第11年,推出了首部品牌电影《我们的精神角落》。
大资本注入之后的豆瓣,还会是那个文艺青年的“精神角落”吗?
社交网络元年
2004年12月,北京,豆瓣胡同。
几乎每个下午,杨勃都会拿着他那台已经掉漆的老款苹果笔记本,来到附近的一家星巴克敲代码。
编程并非杨勃的本行,他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而后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攻读物理学博士。平时生活中,杨勃喜欢读书、旅行、音乐和电影。独自创业后,他打算创办一家网站,聚拢一群和他一样热爱阅读和电影的人,帮助更多的人们发现生活。
在敲了3个月代码后,“豆瓣”终于诞生——杨勃用胡同的名字为网站命名,“好记、上口又草根”。
同年,同样从美国回来创业的王兴,敏锐地感受到社交网络的崛起势头,创办了专注于大学校园细分市场的校内网。
与此同时,一名叫张小龙的程序员,带着自己开发的产品foxmail,被博大互联网络公司收购后,又最终来到腾讯。
此后,他在腾讯接手了QQ邮箱业务,开发出漂流瓶功能,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陌生人交友渠道,大幅提高了用户活跃度粘性。这一产品形态后来也被移植到6年后诞生的微信中,此为后话。
像豆瓣、校内这样针对某一领域的垂直类网站,逐渐与老一代门户网站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格局。彼时,人们上网的目的,也开始不再仅限于被动地接收资讯,而是想通过网络联络朋友,发展同好,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005年,最大的“80后”才25岁。可以说,这一代人的青春期就是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社交化进程一同成长起来的。
不同于校内网的熟人社交模式,豆瓣上的用户全部都是匿名的。也正因为如此,用户在豆瓣不必被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所局限,更易于表达内心更真实的自己。
2014年,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屈楚萧加入了豆瓣上各种稀奇古怪的爱好小组,在上面和网友聊天,分享着“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豆瓣上其他数以亿计的用户,也像屈楚萧一样,他们互相不知道姓名和身份,却可以通过共同探讨书影音,或是在小组谈论某个话题,从而寻找到同好。
网红制造机
在豆瓣上,用户以书影音建立起联系,这样的模式看似松散却引领了国内web2.0模式的潮流(由用户主导而生成的内容互联网产品模式)。
随着小组、日记、相册等更多功能的推出,豆瓣也从一个小众爱好者网站逐渐分化出更多领域,并诞生出一批优秀的内容创作者。要知道在豆瓣之前,网友们更习惯于现实中明星的“下凡”,徐静蕾、韩寒等名人博客才是普通网民的热闹聚集地。
2006年,正在浙大读书的“木卫二”注册了豆瓣,习惯观影后在网络上留下影评的他,渐渐地有了名气。
△木卫二的豆瓣页面
2008年,刚满20岁的张辛苑与母亲去马尔代夫度假。回国后,她将自己一辑名为《马尔代夫的假期》的照片上传到豆瓣网,从此走红。
像木卫二、张辛苑一样,影评人、模特、作家……不同领域的互联网初代红人,以豆瓣为平台逐渐形成矩阵。
△张辛苑
2009年,豆瓣用户达到千万级。随着用户量逐渐增大,更多的传奇开始在豆瓣产生。
豆瓣网友“大丽花”的帖子《小说,或是指南》,讲述了一位女孩从遭遇失恋到走出心理阴霾的经历。帖子发表后迅速成为爆文,后来竟被改编成剧本,拍成了票房黑马电影《失恋三十三天》。
△《失恋三十三天》改编自豆瓣网友“大丽花”的作品《小说,或是指南》。
彼时,豆瓣不仅是网红制造机,更是百家争鸣的讲坛。
那时候,微信公众号还未诞生,而新浪博客的名人壁垒让有才华的草根创作者望而却步,因此不设任何门槛与层级的豆瓣,成为了他们的舞台。后来在网络上颇具名气的和菜头、咪蒙等KOL,也都曾在豆瓣占据一席之地。
其实那几年,繁荣与热闹的不只是豆瓣,整个互联网更处于一场狂欢之中。2006年,Twitter上线;Youtube成为本世纪最多人浏览的网站。在国内,模仿它们而诞生的网站也陆续出现。
具有社交“情结”的王兴,模仿Twitter创立了“饭否”,将“微型博客”的概念引入国内,用户的每条短文本都不得超过140字。
△饭否网
程序员张小龙也注册了一个叫allen的饭否账号,并写了454条短消息。
你方唱罢我登场
2009年7月7日,王兴的饭否因某种原因被关闭。同年8月,新浪微博开放内测,此前在博客时代累积的名人大V也被陆续导入微博平台。
虽然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都在同期推出自己的微博产品,但它们仍然无法与“黄色大V”云集的新浪微博相抗衡。
△姚晨在“微博女王”时期的微博页面
2010年3月,新浪微博斥巨资收购weibo.com域名,将新浪微博与微博画上等号的野心昭然若揭。
然而盛大之下,衰败已在角落潜伏。
2010年6月8日凌晨1点,史蒂夫·乔布斯在苹果全球开发者大会上发布了苹果第四代手机iPhone 4。3个月后,iPhone 4在中国大陆上市。
可以说,iPhone 4是第一部真正在中国普及的苹果手机,它的出现也引发了移动互联网的革命。
移动端App开始兴起,豆瓣也尝试着将网站转移到手机端,但秉承着去中心化的思想,豆瓣开发了“豆瓣同城”“豆瓣小组”等众多App,这样的策略并没有获得用户的支持。
这一次,命运的轮盘转到了张小龙这里。在得到马化腾的应允后,2011年,张小龙开发出了现象级产品——微信。那张一个人孤独地面对蓝色星球的画面开始进入人们手机里。
3年的时间里,无数豆瓣、微博上的大V开始写起了微信公众号,其中包括和张小龙私人关系很好的和菜头。编剧咪蒙用一篇《致贱人》扯起自媒体人的大旗,她的公众号刊例价曾高达几十万元(腾讯科技最新消息称,咪蒙继微博永久关停之后,已于今天注销微信公众号)。
2014年8月,豆瓣整合版的App终于姗姗来迟。当年的豆瓣年会上,杨勃承认豆瓣错失了3年的时间。在后来出现的每一次风口上,O2O、知识付费,甚至是短视频,豆瓣都做过相应尝试,却再难力挽狂澜。
大V出走,创新难做,豆瓣的书影音数据库以及评分功能成了它可以守住的最后阵地。但即便如此,也许是没有了专业影评人的聚集,这些年来关于豆瓣电影评分的质疑,曾频繁地被推到风口浪尖。
热闹归热闹,但这么多年来,豆瓣虽多次改版,“变现”却一直是它无法逾越的鸿沟。杨勃甚至曾在小组讨论里笑称自己靠下班后卖碟挣钱。
新浪微博CEO王高飞曾评价道,豆瓣用户是“互联网时代最不具价值的用户群体”。
对此,豆瓣网友回怼说:“微博在干嘛?卖热搜、卖粉,封杀和禁言用户吗?是挺有价值的。”的确,“挣钱”的新浪微博早已成了广告的天下,除了明星“官宣”、抽锦鲤,再也难以产出有价值的内容。
而退出了社交网络之争的王兴,后来在团购的风口上创办了美团网。在互联网界,他还有一位老乡,张一鸣——他们都来自福建武夷山脚下的龙岩市。
再加上程维的滴滴,他们三人如今形成了仅次于BAT的小巨头TMD(头条、美团、滴滴)。这也许意味着新的互联网格局即将形成。
△从左至右:王兴、张一鸣、程维
你方唱罢我登场,又有谁能笑到最后呢?在这场波诡云谲的互联网之战里,从未有人生活在福祉中。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