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吃小龙虾,你吃的不是夜宵,而是江湖
入侵生物小龙虾虽然凶悍,也不是完全没有天敌,而它的天敌就是中国人。
|作者:隋唐
不知不觉,又到了夏季,脏摊儿上的喧闹声犹如小龙虾的丧钟……吃小龙虾的季节来了。
说来奇怪,一个本无多少肉,吃起来异常麻烦的食物,在中国平均一年却能消耗60万吨,接起来能绕赤道N圈......
据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发布的《中国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中国小龙虾的经济总产值高达1466.10亿元,全产业链从业人员有近500万人;小龙虾出口量2.33万吨,出口额2.59亿美元,欧洲市场90%的小龙虾来自中国。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小龙虾步步为营,成功挤掉了羊腰子、毛豆、羊肉串,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夜宵之王”。
我们不禁要问:夜宵品类千千万,为何唯独小龙虾能坐上这个宝座?
“十三香”让小龙虾行业起飞
小龙虾传入中国的具体年份已不可考,但目前已知的是,在被扣上“好吃”的帽子之前,它也曾在华夏大地“横行”过几十年。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小龙虾在我国还算是入侵生物。当时的受灾省份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江苏、湖北、湖南等地皆有小龙虾泛滥的情况,很多农民甚至捕捞小龙虾用来喂猪。
不过小龙虾在中国的“嚣张气焰”于1993年戛然而止。那一年,一位名叫许建忠的江苏人发明了“十三香小龙虾”。
许建忠是江苏盱眙人,当年经营着一个餐饮店,喜欢研究调料。那年夏天,他的妻子领着女儿回家探亲,闲来无事的他嫌街边卖的小龙虾味同嚼蜡,于是决定自己研究做法。
他把龙虾洗干净,用中药五香烧炒,发现味道妙不可言。第二天晚他又往里添了几味中药材,感觉比上次更加美味。就这样经过反复试验,大约持续了一年多时间,“十三香小龙虾”成功问世。
上世纪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无数人失去了铁饭碗,政府开始有意识地设立夜市,给下岗职工提供生计和出路。小龙虾产业开始扬帆起航。
当时,小龙虾逐渐在南京、上海等江浙沪城市占领了夜宵市场,却因为供应链不成熟,在此后很多年都仅仅在江浙地区的脏摊儿流行。直到湖北潜江出现了三位“有志之士”,这才基本解决了小龙虾的供货问题。
第一位名叫刘主权,发明了稻虾连作模式。
这种模式利用水稻与小龙虾的生物互补性,实现了“共生共赢”。于是,每亩水稻田里除了原有的种植稻米的收入,又多了份小龙虾的收入,潜江农民亩产收入增加了一两千块钱。
第二位名叫舒新亚,发明了小龙虾人工诱导繁殖技术。小龙虾本身的繁殖能力就很强,而人工诱导繁殖技术让它的繁殖能力又提高不少。至此,小龙虾大规模养殖技术基本成型。
第三位名叫郑玉林,发明了第一条小龙虾工业化加工线,解决了如何接单、加工、发货等技术问题,小龙虾产业的发展进入快车道。
到了21世纪初,市面上的小龙虾已经被开发出各种口味。比如从湖北潜江走出的“油焖大虾(小龙虾)”,从四川走出的“麻辣小龙虾”,从江苏南京走出的“蒜蓉龙虾”……
霎时间,小龙虾市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2003年时,全国小龙虾产量就已经有几万吨。到了2016年,这个数字变成了60万吨。
两派相争
用营销将小龙虾打造成IP
有人说,小龙虾的成功来源于良性竞争,也有人说成功来源于一开始的“赔本赚吆喝”,却很少有人看到,小龙虾真正走进大众视野,靠的是从业人员的营销。
夜宵文化在中国的崛起是在千禧年之后。《亚太临床营养杂志》一篇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成年人的小吃消费量在2004年前后出现暴涨,而其中占据大头的小吃活动都发生在夜间,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夜宵。
那时候,小龙虾产业恰好初步解决技术问题,只待一个让全国人民认识自己的机会。
2001年,盱眙举办首届“龙虾节”,许建忠获得了“龙虾制作大师称号”。后来的他怎么也没想到,这次“龙虾节”竟然掀起了中国夜宵史的一场革命。
2003年,中国正笼罩在SARS的阴影下,平日熙熙攘攘的北京遇到了近30年来最萧条的时刻。
在当时,花雷在北京簋(音同鬼)街经营一家夜宵店。他受江苏龙虾节的启发,决定牵头筹办“簋街龙虾节”。他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试图在大萧条中抱团取暖,给整条街聚集一点人气。
多年后回想,这次簋街小龙虾节的举办已经不能简单用“成功”来形容了。
那几天,平时门可罗雀的簋街上车水马龙,食客们擦肩接踵,满大街都是一片“红”。在食客眼中,这是龙虾壳里的红,而在商家眼里,这是红海的“红”,是股市里直冲云霄的“红”!
从此之后,簋街开创了小龙虾论只卖的先河,而“簋街”二字也逐渐成为北京食客心中的夜宵圣地。
更为重要的是,“麻小”这个IP一炮而红。自古以来,北方食客好咸,南方食客好甜、辣,小龙虾却让这些挑剔的味蕾达成共识。
借助“麻小”这个IP,小龙虾的神话开始在大江南北被人传颂。
小龙虾从业者们抓住互联网机遇,一次又一次地用IP营销、用slogan贩卖概念。
2010年之后,从业者已经不满足于仅仅将“小龙虾”与“夜宵”捆绑销售。在那个智能手机开始普及,人们的社交从线下逐渐转移到线上之时,小龙虾从业者提出了“双手吃小龙虾,让你与朋友抛开手机、面对面交流”的概念。
毫无疑问,这精准切中了市场痛点,“低头族”们纷纷表示,“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小龙虾更伟大的发明了。”
网络营销的成功,让小龙虾从满足市场需求迈向了创造市场需求。产品质量过硬、宣传手段合适,小龙虾已经彻底成为市场爆款。
2018年,乘着俄罗斯世界杯的东风,小龙虾又一次刷足了存在感。当时,“10万只小龙虾出征俄罗斯世界杯”日日刷屏,让小龙虾作为夜宵在世界杯期间有资格和啤酒分庭抗礼。
有巅峰就有挑战
其实小龙虾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从这个产业产生至今,一共经历了两次打击。
第一次发生在2010年。当时网上曾涌现一则非常有名的留言:小龙虾是日本人在二战期间为了在中国处理尸体而改造出来的,富含各种重金属元素和寄生虫。
这些谣言集中在一篇名为《日本人为什么打死不吃小龙虾》的文章中,不仅得到南京水产研究所的专家背书,而且还出现在知名媒体上。
这给小龙虾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直到2013年5月15日,新京报发表文章《小龙虾是虫?不靠谱》,这才将小龙虾谣言一举击破。小龙虾产业成功渡过这次危机。
第二次,就发生在今年5月份。前段时间,小龙虾价格“雪崩”。小龙虾的市场价在2个月内从每斤35元骤降到了每斤10元。有虾农表示:
“一斤虾就赚5毛钱,还要帮顾客剥虾头,相当于义务劳动了。”
很多商家甚至推出“吃两斤送一斤”的“跳楼价”,但客人数量还是无法与往年相比。
今年的小龙虾市场,竟意外进入“买方市场”。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
再加上各类外卖平台的崛起,食客们从“菜单”上找到其他餐食的机会大了许多。这也分流了小龙虾的市场。
不过话说回来,一个入侵物种,如今混到了要靠人工养殖才能苟活,小龙虾在华夏大地已经尊严尽失......
没办法,谁让它的天敌是——中国人。
|那年夏天,摇滚布道者彭磊没有去工艺厂画尿盆
|垃圾分类“逼疯”上海人了?别笑,马上轮到你了……
|出身台湾“深绿”家庭,却是“统派”旗帜!这位最能怼“台独”的女主持面临围剿…
扫二维码:加环环微信
备注“环粉”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
QQ:3144809109
邮箱:31448091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