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东“95后”,成为中国“蜘蛛侠”

金台环环 环球人物 2023-10-04


“最像中国人的外国人。”


作者:冯璐 余奇瑶


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福叁咖啡馆,阳光、帅气的马赫讲起自己近9年来在中国求学和创业的故事:“我的大学老师觉得我就像一匹驰骋在中国的‘千里马’,所以帮我起名叫马赫。”这位在中国三次创业的阿富汗青年,被朋友评价为“最像中国人的外国人”。他也因为在中国太过自在,忘了自己是外国人,一度把续签证的事儿都忘了。


中国是马赫认识世界的“窗口”,也是他干事创业的起点。在中国,他一直致力于打破信息壁垒,搭建国际交流平台,让国际人才这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的经济价值链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有事找马赫”‍‍‍‍

“我喜欢电影《蜘蛛侠》里的一句话,‘有能力就应该承担责任’,希望自己也能像主人公一样,被人依靠、帮助大家解决问题。”马赫说,小时候,父亲就和他强调,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承担责任。


深受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马赫对人生的定义落脚到两个字——责任。“被需要是一种幸福,能够承担责任也是一种幸福,负责任是非常美好充实的人生体验。”


2014年8月,19岁的马赫背起行囊,只身一人来到中国北京留学。此前申请中国政府奖学金时,他有三个专业选择: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法律、国际经济与贸易。最终,他进入对外经贸大学学习国际经贸。“既然来了中国,不学经济对不起这个机会。”马赫笑言。在他眼里,中国经济繁荣,“了解中国经济,很大程度上就是了解世界经济”。


入学第一节课给马赫留下深刻印象。“老师讲到,生产的要素有五个——土地、科技、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精神。其中,劳动力作用尤其关键,从那时起,我就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创造价值的核心因素。”


· 马赫在给外籍人才介绍如何在中国创业。


“人才”也成了贯穿马赫日后创业的关键词。对外经贸大学的学生来自170多个国家,多元化的环境让马赫得以结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才,并与他们成为非常好的朋友。


他加入大学的国际校友会,负责将校友联络网扩展到27个国家的分会。作为对外经贸大学国际校友会副秘书长,马赫参与组织了30多场活动,其中包括大规模的国际人才招聘会,帮助100多名学生申请工作和实习。此外,为了促进国际校友融入中国就业市场,他还积极组织国际校友职业经验分享活动,提高留学生对中国政策、文化和就业环境的认知水平。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市银奖、“创青春大学学生创业大赛”全国银奖、“OTEC-GIW国际创新亚太赛道创新者奖”、“北京文创创业大赛”昌平区三等奖……在校期间,马赫获得很多创业类奖项,中国创业的大门逐渐向他敞开。


马赫很快成了学校国际社区的“风云人物”。每当有国际人才聚集的活动,马赫都会抓住机会,有时还邀请朋友一起参加。记者第一次见到马赫,就是在今年8月全球化智库举办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上。他在“跨文化交流新纪元与视听传播的角色”圆桌会上对新科技侃侃而谈,还交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中国老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很多有国际背景的人才聚在一起,会有一种温暖的归属感,参与这些活动的人都有自己的主见,敢于表达想法,我可以在这里见到很多优秀人才,彼此交流观点、交换资源,掌握实时信息。”马赫说。


中国对外国人投资有哪些优惠措施、不同地区的优势产业、解读北京自贸区政策……为了帮助国际人才创业就业和外企在华发展,马赫对于中国的政策与营商环境耳熟能详,逐渐成为在华外国人圈子里有名的“中国通”。


他的手机里有将近3000个微信群,每天会收到很多信息——有中国企业邀请他为海外项目寻找合适的国际人才;很多创业者遇到困难,第一件事也会给他发信息求助。他做过介绍北京两区政策、朝阳两区政策的英文册子,在各大国际校友微信群里广为转发。


在北京的国际创业圈里流行一句话,“有事找马赫”。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清华大学学生,不确定毕业后能干什么,于是跑去咨询老师。老师回答:“如果你要在中国创业,就去找马赫吧。”



“整个创业生态圈都会给你赋能”

马赫第一次创业的经历,还要追溯到2016年。当时,几个中国朋友找到还在读书的马赫,希望他作为联合创始人,加入一家名为“留学中国|云网”的创业公司,为各大学校建立一个招收国际学生的平台。马赫和朋友一起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银牌。比赛结束后,他们获得第一笔投资,开始努力将想法变为现实。


这次成功激发了马赫创业的热情与信心。他接着又和大学校友一起打造了“YOOFU少年国际文化教育”公司,与30多家不同的使馆、学校和教育公司合作,培养中国的未来人才,促进中国与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青少年交流。


· 马赫参加“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


在创业过程中,马赫又发现,有必要打破信息壁垒,建立一个可持续的人才社群平台,拉近国际人才和中国的距离。于是,2020年9月,他参加了第八届海外人才创业大会(现国际人才创业大会),获得创新奖。


同年10月,北京市朝阳区启动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CBD国际人才港,着力打造综合性人才发展服务平台。马赫设想创办的北京无限港文化科技有限公司(NHUB)很快进入注册程序,并于2021年成为北京自贸区首批注册的外资企业之一。


公司与政府机构、国际组织、高校等各方利益相关者合作,整合碎片化和部门化的服务职能,形成全链条、一体化的国际人才服务体系。


“在NHUB,我们推出一系列举措,帮助企业打造能力过硬的队伍,助力其加速向全球化企业转型,并在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里取得成功。”马赫介绍。


他进一步推出面向国际人才的非营利性的职业和创业指导平台——国际校友人才联盟(ATA),把在京高校留学生组织和校友组织整合在一起,为他们提供创业和就业指导服务,继而促进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马赫把该联盟戏称为“老外们的欧美同学会”。“有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外籍人才参加过联盟活动。只要在中国上过一天学的外国人,就属于我们的自然会员。‘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校友’。”


马赫发起的“机会实验室”系列活动,则聚集了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000多人参与。该活动创建了一个由500多名校友和200名外国企业家组成的社群,帮助20多名外籍创业者在北京找到发展机会。他也因此荣获“朝阳区凤凰青年大使”称号。


今年1月,马赫成为北京市大兴区临空区的创新首席服务官。“我的核心工作是让更多外籍人才了解领空区的产业结构,为这里的企业提供资源、平台和渠道,简化它们落地的流程,为它们服务和赋能。”目前,他已经帮助7个由外籍人才发起的企业在大兴落地。


在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马赫正在筹备NSIGHT 媒体平台,该平台专注于向读者提供具有前瞻性、战略性、专业性的内容。通过介绍中国各地的产业发展、创业机会、投资风口及相关文化内涵,旨在为国际社会提供立体认识中国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动态。


“一路走来,我非常幸运,很多人帮我,希望我做好,比如我参加海外人才创业大会,本来以为只是路演,没想到获奖后还有奖金。我认识了很多投资人,拿到企业开办费。中国的创业蓝图十分清晰,只要有好的想法,愿力强大,那么整个创业生态圈都会给你赋能,帮你去实现它。”马赫说。


他印象更加深刻的是,今年向北京市政府反馈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相关官员很快梳理出清单,及时反馈:“你说的这几个问题,这些部门会分头予以跟进。”在创业过程中,中国政府工作人员手把手地指导马赫开展各项创业工作。


“他们鼓励我、培养我,帮我梳理思路,协助对接场地、媒体、公共机构等资源,有时晚上11点半还给我发跟工作相关的信息。中国政府的工作人员是最努力、最认真的。我非常敬佩他们。”


“美国是过往,中国是未来”


“很多人问我是哪里人,尴尬的是我不知怎么回答,我更像是一个世界公民。”马赫说,他是阿富汗人,从小生活在巴基斯坦,初中毕业后随父母回到阿富汗。


马赫对中国最初的印象,来自一名阿富汗运动员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获得了奖牌,这是阿富汗代表团在奥运参赛史上的首枚奖牌。他从北京回到阿富汗时,整个国家都在庆祝。“从那时起,我潜意识里就觉得北京是一个很好的舞台。”


如今,中国成了马赫第二个家。“我只在阿富汗待了6年,在中国的日子却长达9年。我在这边学习、生活、交朋友、看世界……” 马赫说他已经习惯了条分缕析的中国式思维,“今年有三个重点,重点平台、重点工作、重点活动,我们的重点平台实际有两业,创业、就业……”马赫笑着回忆自己前不久演讲的内容,“很多人问我是不是提前练出来的,事实上,我已经习惯了这种中式思考方式。中国人写方案的框架更多是目标导向,先讲发展方向,讨论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 马赫在北京的胡同里骑行。


今年6月,马赫从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系毕业了,论文题目是《中小型企业走进“一带一路”国家的人才管理机制》。“作为一名国际留学生,我时刻关注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 和‘全球发展倡议’,希望能够融入这一重要历史进程,发挥自己的才能。”


马赫认为,中国的创业环境正处于转折期,从注重规模化发展到以创新为导向,创业领域也愈发清晰。“如果外籍人士想在北京创业,必须得对中国有更立体的认知。”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留学生角色不断变化。在我来之前,即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13年这段时间,留学生主要是发挥文化桥梁的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后,留学生的角色开始变得多元化,他们试图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据马赫观察,目前留学生角色处于“海外领航”阶段,他们需要促成自己国家跟中国的交往。“中国企业‘走出去’会遇到不少问题,核心在于人才缺口。”


马赫十分认同求同存异、和谐包容的中国智慧,并格外珍惜目前所拥有的安稳与和平。他表示,对于阿富汗来说,“美国意味着过往,而中国意味着未来”。在采访中,他还特别提到,伊朗诗人萨迪1000多年前写下“亚当子孙皆兄弟,兄弟犹如手足亲”的诗句,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不谋而合。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中国希望实现的愿景,也是亚洲文化的基因。认可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认可自己,在我们亚洲人的潜意识中,人类必须要成为一个共同体——一个小的共同体在帮助你,其他的共同体也在帮助你,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大的共同体。在这个大循环中,发挥自己小角色的作用,最后都是为了人类发展而奋斗。”


“我觉得自己也是在搭建一个服务国际人才的共同体。中国的使命和愿景非常清晰,有明确的发展方向。我将继续深耕中国这片充满机会的大地,为中国和世界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马赫对此信心坚定。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凌   云


(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加微信“HQRW2H”了解细则。欢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可发至邮箱tougao@hqrw.com.cn。)


本文刊载于

2023年第18期《环球人物》杂志

总第501期

原标题为《混“京圈”的阿富汗小伙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备注“环粉”即可加入环环大家庭



商务合作请联系

电话:010-65363483、65363115

QQ: 3144809109

邮箱:3144809109@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