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伪公益直播:以善的名义作恶 必须严惩
近日,在某直播平台,一场互相揭秘的“公益造假”风波在蔓延。
视频揭露大凉山地区伪慈善志愿者
这场“公益造假”的风波,起源于网上的一段视频。视频中,两名男子先是安排凉山州某村村民站成两排,随后直播给村民发钱。但在直播结束后,这些人又从村民手中把钱拿回来。
△视频截图:“伪慈善”主播称要给村民发钱(图/成都商报)
视频曝光后,发钱男子承认,先发钱拍视频,拍完后再收回来,确实是自己所为,目的是为了增加粉丝数和观看量,让“粉丝多刷礼物”。
△视频截图:“伪慈善”主播将发给村民的钱收回来(图/成都商报)
主播相互掐架 伪慈善曝光
发钱男子名叫“杰哥”,是某直播平台的主播。近段时间,他在直播平台上与另外几名主播互掐,相互指责对方在做伪慈善。而这段伪慈善的视频之所以被拍下来并曝光,正是“杰哥”对手进行的反扑。
不过,在自己被曝出“假装发钱”后,“杰哥”不甘示弱,又陆续曝出了对手不少伪慈善的内幕。直播平台的另一名以在大凉山“做公益”出名的主播在发钱时,将1000块发给一名老人,发一次拍一次视频,拍完后再收回来,再发给另一名老人,先后发过7名老人。不过,这名被点名的主播并未正式回应此事。
此外,“杰哥”还透露,这些不远万里到凉山州做慈善的“志愿者”,面对受捐对象,也都是怎么惨怎么弄。他在视频中爆料称,这些“爱心人士”往小孩脸上抹泥巴,突出他们的悲惨。
公安、民政等部门已介入伪慈善事件
对于伪慈善,凉山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当地公安、民政等部门都介入调查。事发后,多名主播被警方传唤。记者从凉山州慈善总会获悉,当地公安及民政部门正在联合调查处理此事,“目前调查处理结果还没有出来。”
央视评论
一场互相揭秘的“公益造假”风波,让人们再次见识了网络直播的无下限,也让公众看到了一些人利益熏心的嘴脸。查处几个涉案人员很简单,但背后折射出的问题却真实存在,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假慈善凸显网络直播真问题
近两年来,互联网直播平台正以爆炸性态势增长。网络直播让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更进一步,人人都可以站在聚光灯前成为主播。但与此同时,网络直播的种种无下限让人领教了这个新生事物的“粗暴”。一段时间以来,直播中不乏造人、吸毒、打架等种种丑陋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多次查处和惩治相关平台和涉事人员,但直播中的假恶丑依然层出不穷、花样翻新。
这一次假慈善风波,表面上传递着浓浓的正能量,似乎与以往涉事直播有所不同,骨子里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为了博眼球,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众所周知,当前粉丝经济日渐汹涌,只要能吸引来足够的眼球,网络主播就不缺资本的青睐和广告的垂青,进而实现大把赚钱的目的。
假公益直播 以善之名造成多重伤害
当然,这一次假慈善风波,与以往的“审丑直播”有所不同。无论在镜头前造人还是打架,大多迎合了网络上一些人特有的审丑心态和窥私欲。而这一次假慈善的丑行,用浓浓的正能量包装,赚取人们在道义上的关注和支持,然而背地里干的勾当却是更为丑陋。这样的丑行,不严查不足以平民愤。
假慈善的丑行,一方面严重伤害了受捐者的感情。涉事的网络主播直入乡村,发放各种福利和钞票,然而镜头一关就立即将捐赠物回收,让村民成为了摆设和道具,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情感。与此同时,假慈善的丑行,也伤害了粉丝的感情。网友们在镜头前不辨真假地关注,付出真心与热情,未料到却是一台精心策划的“大戏”。当然,假慈善的做法伤害的还远不止这些群体。精心策划的骗局还会伤害普通大众的情感,透支人们的爱心。假若任由这样的现象进行下去,社会信任将会陷入一片“沼泽”。
加强监管 给公益造假戴上法律的“紧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慈善的闹剧之所以敢于大摇大摆地上演,一方面,在于某些人内心中对于法律和道德毫无敬畏,只要有利可图、有机可乘,就什么都敢干。事实上,此类行为已经涉嫌违反法律,今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慈善法》中对欺骗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涉事地区的公安机关也已介入。另一方面,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几次三番提示网络直播平台要肩负起监管责任,但许多涉事平台依然当做耳旁风。
就在近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台《关于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直播服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对网络直播平台实行牌照管理,对直播平台的主播实行持证上岗。本周,国家网信办出台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也指出,对于触及法律的网络主播,必须严惩不贷。伴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和监管手段不断升级,假慈善之流的任性直播必将受到严厉惩处。人们期待,网络直播泥沙俱下的局面能够早日得以改观!
文/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更多新闻
监制/朱晓阳 主编/李浙
编辑/王烁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