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评论丨最该被”结扎“的是无视法治的惯性思维!

2017-03-01 央视评论员 央视新闻

2月28日晚,针对云南镇雄男子春节返乡期间被“强制结扎”一事,镇雄县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调查结果。男子胡某某在结扎手术前未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镇雄县对此向其表示诚挚道歉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处理。相关调查组认为,罗坎镇对胡某某进行的结扎手术,违反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官方公布调查处理情况通报 来源:镇雄新闻网

17年前,与前妻育有三个孩子的胡先生缴纳了超生罚款,前妻进行了结扎手术,离婚后一个孩子归他抚养,他与现任妻子落户四川又生育一子。今年春节,回到老家镇雄县罗坎镇探亲的胡先生万万没想到他所经历的一切:

事件回顾

  • 2月8日晚

胡先生在云南镇雄县罗坎镇,被镇政府十几个工作人员强行带到镇计划生育服务所进行结扎手术,并称因为不愿被“强制结扎”,被部分政府工作人员打伤。

△胡先生称双方发生冲突,混乱中他的脖子被打伤。  

  • 2月11日

在向当地主管部门举报罗坎镇政府“强制结扎”行为无果后,胡先生将自己的遭遇发到了个人微博上,而后引起广泛关注。

  • 2月14日

云南省卫计委在其官方网页发布公告,称已经注意到镇雄男子被强制结扎事件,并责令昭通市卫计委成立调查组前往镇雄县调查。

  • 2月15日

有云南本地媒体报道,镇雄县宣传部门称其结扎属于自愿,胡先生对此说法进行否认。

胡先生被结扎后,镇计划生育服务所给出的证明。

  • 2月28日

镇雄县政府新闻办对外发布通报称,通过调查,认为胡先生被结扎时没有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非自愿。另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违反新修订的《计生法》和《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属于违法行为。

“强制结扎”这一似乎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表述,如此真实地出现在新闻事实中,难免让人大跌眼镜。在全面二孩、计生队伍由管理向服务转型的背景下,为何还对结扎如此看重?云南“强行结扎事件”背后最该反思的是什么? 

央视评论


伴随着调查结果的公布,云南镇雄县的这起“强行结扎”闹剧告一段落。然而,“强行结扎”、“强行做人流”等闹剧,这并非第一起。人们担心,这同样不会成为最后一起。我们该如何反思闹剧背后的问题,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呢?

权力的惯性亟需踩急刹车

在一个文明的法治社会,任何事情带有“强制”二字,都应当慎之又慎。2016年1月1日实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育龄夫妻自主选择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措施”。可以看出,法律并未赋予任何计划生育部门“强制”的权力。《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同样做出规定,“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及其技术服务机构负责指导公民选择安全、有效、适宜的避孕节育措施,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就这样白纸黑字写入全国性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一众人等一哄而上,七手八脚霸王硬上弓,这是对公民权利的严重伤害。

更让人无法容忍的是,时间发生后镇雄县相关部门曾表示,强制对公民事实结扎手术“符合规定”。人们不禁要问:国家法律的哪一条哪一款赋予了工作人员“强制结扎”的权力?是不是当地计生工作一直以来就把“强制”作为重要手段呢?还有多少公民遭受过这样的侮辱?不难看出,权力霸道的嘴脸或许已经成为了惯性。在回应外界质疑时,一些基层官员的惯性思维深入骨髓,对法治的漠视也已成为习惯。这个病,得治!得抓紧治!

△镇雄县罗坎镇计生服务所

计生系统不能再用任性执法 来刷存在感

从去年1月1日起,二孩政策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正式实施,许多家庭迎来了新的生命。各地的计生部门也面临工作任务调整、工作方式转变、工作职能优化的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十四亿人口的国家,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依然繁重。在我国人口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计生系统人员的首要任务需要从“人口管理”整体转型为“人口服务”,这是时代所需,是大势所趋。切不能再用任性执法甚至“犯罪执法”,来刷自己的存在感。

可以想见,在云南省计生委公布相应调查结果后,问责会随之而来。一方面,我们需要依法依规对涉事者进行惩处,促其认识并改正错误。另一方面,此次事件更是对一些基层单位的一次教育和警示,是对传统理念思维的一次大扫除。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在实处,就是要在具体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依法依规”办事。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强调,“把法治中国建设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制结扎”的做法,于法无据,于理不容。唯有在头脑中牢固树立“法治”和“德治”的观念,才能让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真正向着现代化的目标稳步前进!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纪之文

©央视新



野蛮事件应就此杜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