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丝路 | 马可·波罗说的“东方第一大港”在哪儿?现在变成啥样了?

2017-04-18 央视新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中国军网

泉州,古称刺桐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千年古港的海丝基因再次被激活。今年2月,“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成为我国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古泉州史迹申遗


这次申遗的遗产点之一是开元寺,在这座典型的汉传佛教寺院,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标志性建筑东西塔,正在进行文物修复工作。走进寺院,我们发现一些雕刻有明显的印度教风格。

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出宝阳:

这些雕刻是十世纪印度教史诗里面的一些神话故事,比如,毗湿奴(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化成十臂狮身。

在宋元之前,泉州有不止一处的印度教寺庙,这些构建就是当时印度教寺庙遗留下来的。

像这样有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例子在泉州并不少见。因为泉州在古代是一个发达的海港城市,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文化、宗教都在这里交融,马可·波罗曾称其为“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出宝阳:

特别到宋元时期,整个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非常繁盛的程度。泉州在那个时候,跟将近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对外通商贸易往来。

 “海丝”风情引众多中外游客  

泉州独特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已经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的游人前来。据了解,泉州的游客量连续三年都以两位数增长,2016年接近6000万人。

在泉州,细心的游客从诸多小细节中都能观察到当年海外交往的痕迹。蟳埔村妇女发饰上的鲜花据说是阿拉伯商人引种而来的。而村里直到现在还有几十座由海蛎壳建成的房子,和本地的小海蛎不同,这些海蛎个头都很大,据考证是从非洲运来的。

泉州市蟳埔村村民 王秀梅:

泉州盛产纺织品、茶叶、陶瓷,当时就由远洋商船把这些东西运到波斯还有一些比较远的地方,甚至到非洲东海岸去售卖,卖完之后他们觉得空船返回船底会失重,所以在海岸上面捡了一些大的蚵壳带回来。

除了游客,一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部门也来到泉州。今年2月,斯里兰卡旅游部长带队前来泉州商讨旅游合作事宜。斯里兰卡,古称锡兰。500多年前,锡兰王子世利巴交喇惹来到中国,在泉州定居结婚生子。现在在泉州,还有锡兰人的墓地,锡兰王子的后裔也还生活在泉州。



目前,相关部门正着手准备泉州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联合考古及文化研究的计划。希望能够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进行新时期的商贸、文化交流。  


新闻多看点

NEWS MORE

泉州市花原来也是舶来品

刺桐花,泉州的市花。一年四季,花繁叶茂,花红似火,吉祥喜庆。寓意幸福和美好的刺桐,却是舶来品。它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因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漂洋过海来到泉州,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这座城市,也因花而得名——刺桐城。

史料记载,早在6世纪的南朝,泉州已是中国与海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宋元时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当年,中外商船云集此地,将精美绝伦的丝绸、瓷器、茶叶等远销海外,又携带着香料、药物和奇珍异宝回到中国。

△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里,采用水密隔舱技艺建造的宋代古船,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泉州九日山摩崖石刻中关于出海祈风的记载,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1291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抵达泉州。他在那本后世广为流传的游记中,对这座城市倍加赞赏: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

△姑嫂塔位于泉州石狮宝盖山,又称“万寿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是古代商船进出泉州港的航标。

姑嫂塔,至今依然巍峨伫立。置身塔旁,繁忙的港口尽收眼底。如果要形容眼前的景象,宋代诗人李邴1000年前在泉州写下的那句诗最为贴切——“涨海声中万国商

更多新闻


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编辑/郭爽

©央视新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