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丨为什么要造自己的大飞机?这位老人说:我们到国外买飞机的钱可以堆到太空!
从197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运十飞机立项,到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穿越了47个春秋。作为运十飞机的副总设计师,程不时则亲历了这一梦想步履蹒跚的曲折历程,也因此透彻地理解这一梦想的现实意义。C919成功首飞后,他接受了央视新闻《面对面》的独家专访。
“中国买飞机的钱堆起来可以伸到太空里”
2017年5月5日下午,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我国首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备国际主流水准的干线飞机C919成功首飞。在欢呼庆祝的人群中,87岁的程不时特意来见证这一时刻。
程不时:这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刻,是一个重大的台阶,在我们国家的航空发展史上,将是很浓重的一笔。
记者:有人讲,说国外先进的一些制造工艺已经很成熟了,我们长期购买飞机的方式也已经进入正轨,现在再花这么大的精力做这样的飞机,必要性真的那么大吗?
程不时:中国为了买外国的飞机,我们要出售几亿件衬衣,才能换回来一架飞机。我们买飞机的钱,有的人做过计算,用崭新的百元面额的钞票堆起来,已经比上海的百座金茂大厦还要高,就像孙猴子的金箍棒一样伸到太空里去了。这样的柱子截一段下来,用到国内,你看看它要带起多大的文化、技术的兴起,工业产业的更新。
经历日本战机轰炸 13岁立志要为中国设计飞机
△年轻时的程不时
1930年,程不时出生在湖南醴陵,日本战机的轰炸,让那一代人的童年蒙上了战争的恐惧。
程不时:我的中学小学的大部分时代,就是在逃难。我亲眼看到日本飞机对我们中国的轰炸。本来飞机给我带来的是一种很屈辱的感觉,挂着红膏药的日本飞机,在空中很低的盘旋,这样的威慑下面,对他们产生了很多的恐惧跟憎恨。
但是我在初中时到了桂林,桂林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有美国的飞虎队跟中国空军的联队。所以我在天空常常看到,画着鲨鱼牙齿的飞虎队的飞机,跟日本飞机进行空战。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从原来的一种很惧怕的感觉,形成了一个要起来奋斗的精神。初中三年级的时候,13岁,我就下定了决心,长大了要为中国设计飞机。
17岁那年,程不时如愿考入清华大学航空工程系,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航空工程系,在校期间他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
程不时:开国大典的晚上,全城举行提灯游行。我们航空系就做了一架纸的灯笼飞机。我们经过天安门的时候,国家领导人一片鼓掌。我们前面一个条幅,写着清华大学航空系,后面有一架很大的像真的飞机,我想他们的鼓掌是对我们志愿的一种鼓励。
1951年,程不时从清华大学毕业,从事了新中国第一批飞机工厂及航空发动机工厂的建厂设计工作。在新中国开创了飞机设计事业之后,他又成为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教1的总体设计师。不仅如此,我国的“初教6”和“强5”等机种,也是在程不时担任总体设计师时完成研制与定型工作的。
研制“运10” 担任副总设计师
1970年8月,运十飞机的研制任务下达,工程代号被称为“708”工程。“708”工程启动后,国家先后从各地调集了300多名航空技术人员,前往上海研制运十,当时只有41岁的程不时担任“708”工程总体设计组的副组长。
二十年没有办公室 技术讨论在食堂、走廊、包装箱……
在运十之前,中国设计的只是10吨量级乘坐一两个人的小型飞机,而运十设定的技术指标是最大起飞重量110吨,载人100到120名。摆在程不时和研发团队面前的,不仅有技术难点,还有现代企业管理上的盲区。
程不时:当时整个工作条件很差,因为我们当时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所以我们二十几年没有办公室。
我们借民航的一个废弃的候机楼,做了二十年。讨论技术问题是在食堂。房子实在没有了,就在走廊上、楼梯上,甚至还有在包装箱里面工作。
“文革”特殊环境 增大研制难度
“运10”项目启动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殊的政治环境增大了项目的难度。
记者:这么大的影响,对你们而言,还能静心地潜心设计吗?
程不时:大家是很认真的。比如,第一次涉及到噪声问题,噪声的最大来源是发动机喷口,那么这个噪声到底有多大?隔音要隔多少?没有数据,我们搞噪声的那些人就进去测。他们拿着拾音器,一个杆子伸到噪声锥里去,不够近,还要往里走。非常危险,要是把人震昏,就倒在里头出不来了。所以就用绳子绑住,这是最土的方法,简直是过泸定桥的办法。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程不时他们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的技术革新。1980年9月26日,上海大场机场,经过十年的研制,运十开始了首次试飞。
△“运10”首飞
程不时:当时的试飞员叫王金大。他说感觉就像大个子打篮球,打篮球的大个子,他生龙活虎。“运10”在空中那么大的东西,但是飞起来,他得心应手。
数据记录,“运10”起飞重量110吨,最大速度超过0.8马赫,实用升限12000米,最大航程超过8000千米。在更高、更快、更远的飞行性能上,“运10”实现了我国20世纪内研制过的民用飞机从未有过的超越。
△“运10”首飞
“运10”试飞戛然而止 程不时讲述背后的原因
程不时清楚地记得,从1980年9月的首次试飞,到1984年,“运10”一共飞行130多个起落、170多个飞行小时,先后到达北京、哈尔滨、乌鲁木齐、广州、昆明等国内主要城市,同时“运10”还是第一架飞抵拉萨的国产飞机,并往返七次向拉萨运送救灾物资。虽然在飞行中,“运10”没有发生什么问题,但在七次飞抵拉萨这个短暂的辉煌之后,“运10”的试飞戛然而止。
记者: 因为什么?
程不时:搁置是因为有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条就是中国哪怕条件简陋,但可以慢慢丰富起来;另外一条思路是中国发展航空必须要有拐杖,拐杖就需要外国人来辅佐。包括具体造飞机的一些人认为,我要造就造美国飞机,我造中国飞机多不光彩。
也就是在那时候,“运10”飞机的研制经费出现了问题,最终,“运10”因为缺乏后续资金而终止研制。1985年3月31日,“运10”下马一个月后,上海航空公司的代表和美国麦道飞机制造公司的代表在合作生产MD-82大型喷气式客机的协议书上签字。从此,中国开始利用美国技术,建立自己的民用航空工业。
记者:那意味着你们多年的心血,就付之东流了?
程不时:没有,我觉得是中华民族必然要经过的一段过程,在历史上付出的代价。我差不多有三十年的时间,就是在呼吁中国应该把民族工业搞起来,应该在民用运输机这样高端的领域占领住。
程不时:C919成功首飞 中国飞机回到康庄大道
2007年3月,中国重启大飞机项目,并在第二年成立专门的商业飞机设计公司,程不时担任专家组成员,与大飞机之缘得以重续。从1970年运十飞机立项,到现在C919成功首飞,中国人的“大飞机梦”经历了几代人的不断努力和付出。47年,改变了程不时的容颜,但没改变他那份航空报国的情怀。
程不时:这是很大的历史转折,它不是一架飞机的试飞问题,而是民族转了一个大弯以后,回到康庄大道上来。
更多程不时和“运10”背后的故事,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看视频。
更多新闻
监制/杨继红 主编/王兴栋
编辑/郭爽 潘梦莹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