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丨虚假大学年年不消停 何以成“打不死的小强”?

2017-06-24 央视新闻

这两天,各地高考分数纷纷出炉,随着高考填报志愿的临近,一些虚假大学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前两年被曝光的400多所虚假大学基本已被打掉,但一家民间机构根据网友举报再次甄别出20所疑似虚假大学,涉及北京、安徽、山东、甘肃、河南、黑龙江、湖北、吉林、陕西、江苏、辽宁和上海等12个省市。

什么是虚假大学?

所谓“虚假大学”就是指子虚乌有的大学,靠售卖假文凭挣钱,其外在形式为一个抄袭正规大学内容的网站,虚假大学往往没有办学资质、没有校址和师资力量,只是凭借着一个虚假的网页或三寸不烂之舌,欺骗学生和家长。而“野鸡大学”则是指不具备颁发学历文凭的机构大多有实体存在,却以大学名义招生,颁发所谓的文凭学历。

记者打开疑似虚假大学“北京贸易管理学院”的官方网站,发现其简介内容与此前已曝光的虚假大学“北京商贸工程学院”一样,自称“创建于1983年,是一所多学科全日制综合性民办本科院校,现有教职工230多人,各类学生8000多人”。但官网上没有地址和联系方式,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和手机应用中也找不到该学校。北京市通州区教委办公室主任李壬戌介绍,通州区没有名为“北京贸易管理学院”的学校。

卖假文凭!虚假大学利润可观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根本不存在的虚假大学主要通过卖假文凭牟利。

此外,高考落榜生是虚假大学的潜在目标,也是他们主动出击进行诈骗的对象。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虚假大学通常通过非法渠道购买考生信息拿到考生名单,之后再大量群发短信或所谓的录取通知书,坐等上钩者。由于成本极低,哪怕只有极少比例的人上当受骗,他们的利润也非常可观。

其实,虚假大学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从2013年到2016年,“上大学网”累计公布5批共400多所虚假大学,一些虚假大学甚至被曝光多次,仍换个域名继续存在,但为何年年打,年年都不消停呢?

央视评论:虚假大学何以成“打不死的小强”?

钱钟书先生的名著《围城》中,克莱登大学成了远近闻名的“骗子学校”。然而时至今日,类似的虚假大学和野鸡大学依然未见收敛,贪婪地期待着学生和家长上钩。无论虚假大学还是野鸡大学,都带有一定的欺骗性质。多年来,相关部门采取了诸多措施,想要堵住“克莱登大学”的漏洞,却发现徒劳无益。上大学网累计公布5批共400多所虚假大学,但“李鬼”换个域名继续存在,像极了打不死斩不尽的“小强”。

对于虚假大学而言,换个马甲成本低廉,对于相关部门的曝光毫无忌惮。有鉴于此,教育部今年一改往年发布“黑名单”的做法,发布了2914所全国高等学校“白名单”。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和家长把自己的志愿和白名单进行比对,筛掉混杂其中的虚假大学。

根治虚假大学不能“九龙治水”

对于虚假大学,教育主管部门确有无奈。多年来,教育部多次曝光、警示形形色色的虚假大学,却因为没有执法权而难以把肇事者斩草除根。虚假大学的整治,涉及学校虚假网页的理应由网信部门管理,涉及诈骗和刑事犯罪的应由公安和司法部门管理,涉及公司超范围经营或虚假宣传的情况应由工伤部门管理……然而,九龙治水的局面再现,齐抓共管却往往缺乏力道,造成了虚假大学绵延泛滥的局面。

无论该谁管,都不应当寄希望于学生和家长练就火眼金睛,更不能让孩子们自求多福。尤其是对于农村孩子而言,信息相对闭塞,对于形形色色的“大学”,根本缺乏辨别能力,很容易上套。政府部门理应采取更有效措施,切实帮助他们把好关。

网络时代的犯罪,往往都具有立体交叉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虚假大学的监管和治理,教育、公安、网信等部门更应该摒弃“等靠要”思维,主动出击,唯有有效整合形成打击合力,才能彻底清除。

改革人才评价制度  铲除虚假大学滋生的土壤

当然,深挖虚假大学生存的根源,虚假大学问题背后折射的是我国仍旧是学历社会,以文凭识人的现象。一方面,文凭成了求职就业的敲门砖,只有拿到文凭才能越过门槛,继而追求梦想和幸福。因此,许多人对于文凭的追求不择手段,无论真假。另一方面,前些年许多单位或企业对求职者的学历把关不严,让一些人蒙混过关,也从另一个侧面鼓励了更多“后来者”。虚假大学虽然可恨,但却成就了一些蒙混过关者,不排除一些家长和学生亦有浑水摸鱼“买文凭”的心态。

诚信和公平是一个社会弥足珍贵的财富,是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当前,除了通过加强多部门联动加大对虚假大学的打击外,我们还应当着眼长远,从消除中国社会的文凭情结着手,改革人才评价制度,加强用人审核和把关。唯有如此,才能在更长远的时间内有效铲除虚假大学滋生的土壤,保护社会的诚信和公平!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健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李浙

编辑/文雅

©央视新



根治虚假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