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 这条巷子的小吃店伦敦市长来了也要排队 可为啥还要改造?看完明白了
▌本文来源:新闻调查
近些年,古街区如何改造发展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其中的挑战是在商业化开发和文化传承之间如何取得平衡?在这方面,北京的南锣鼓巷有过一些尝试,看看他们的故事。
700余米长的古巷,一天挤进10万游客,北京南锣鼓巷曾经一到逢年过节,每平方米要站七八个人。然而在游客印象里,南锣鼓巷与其说是老北京历史文化一条街,还不如说小吃一条街更来得准确。
去年开始,北京市东城区先主动申请取消3A级景区资质,接着又启动了南锣鼓巷地区的腾退修缮改造工程。如今,八个月的改造过去,南锣鼓巷人经历了些什么?看看《新闻调查》记者镜头下南锣鼓的那些人和事。
孟王:“明星小吃”也要关闭腾退?!
孟王,2008年盘下南锣鼓巷一间30多平米的门脸房,一个执照经营着两家店,分别做贡茶和烤翅生意。他家烤翅是南锣鼓巷的“明星小吃”。
孟王说,“有一年英国伦敦市长来南锣鼓巷,头三天大使馆的人来跟我说;要吃我的鸡翅,我说那就排队买吧”。
这么火爆的烤翅生意,在去年10月开始的南锣鼓巷地区腾退修缮改造中被列入了整改范围。孟王心里接受不了:“我一天好的时候几万块。”
南锣鼓巷为什么要改造?
南锣鼓巷是一条胡同的名称,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宽8米,长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南锣鼓巷及其周边区域是我国唯一完整保存着元代胡同院落肌理、规模最大、品级最高、资源最丰富的棋盘式传统民居区,至今已有740多年的历史。
它被作为当地胡同游的名片,2010年更是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杂志,被评为“亚洲最佳风情地”之一。
知名度的提高,使这条承载量上限只有1.7万人的古巷,每天客流量超过3万人次,小长假期间甚至达到了10万人次。
南锣店铺的租金也快速暴涨几十倍。原本一个门面房,现在被隔成两三家,700多米的巷子,有235家店铺。各种“立等可取”的快餐、小吃、饮料成了南锣的主角。谁的东西有创意,立刻就有人仿制,古巷逐渐变得鱼龙混杂、商业混乱、环境脏乱。
主街人满为患,生活在旁边16条胡同里的居民们,也是不得安宁。
人们很担心:任其发展下去,南锣鼓巷会不会也变成那种“以老街的名号、以文艺的名义”千篇一律地卖着批发来的工艺品,兜售着南北大同的臭豆腐、烤鱿鱼、章鱼小丸子和各种奶茶的一条街?
徐岩:南锣鼓要是做烂了 我们也就消失了
去年年底,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召集南锣鼓巷全体商户开起了业主大会。
南锣鼓巷商户们自发成立的商会,承担起了和政府沟通的工作。徐岩作为商会会长,主动提出了自行整改的建议。
徐岩在南锣也有多家店铺,在动员大家的同时,徐岩先把自己刚刚装修完的一个上千平方米小吃城关掉,改建成博物馆,不仅不挣钱,一年要往里赔两三百万元。徐岩希望能闯出一条路,就是做文创要比做小吃赚钱。
去年12月,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和南锣商会共同制订的《南锣鼓巷地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明确说明了南锣不仅严禁私搭乱建,连建筑材质也要使用传统青砖、青白石,甚至在建筑色彩方面,都有统一要求,大面积的灯箱、霓虹灯都将退出。这个导则能实现,南锣鼓巷的特色就不会冲淡,这让商户们对南锣鼓巷的未来有个更清晰的感知。
清晰的规划,加上商会不断沟通交流,在这条巷子拥有28家店铺、大多数是饮料小吃店的李显庆开始动心:“我希望这条街能做高端,能做精品。这种简单批发市场来的东西就赚钱、大家都能效仿的(做法),我们想摆脱。”
李显庆关并了12家门店,打造起了自己的文创品牌。
半年多的时间,南锣鼓巷主街共关闭无证无照商铺28家;清理一照多店,由92家合并为39家。原先炸榴莲、炒酸奶、臭豆腐等小吃门脸没了,展示鼻烟壶、面塑、泥塑等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的小店多了。
居民马学兰:搬离南锣 30平米变两套三居室
南锣鼓巷原先被比喻成“小家碧玉”,然而,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南锣鼓巷家家开始搭建防震棚,私搭乱建有的甚至占到了房屋面积的50%,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四合院,面目全非,成了名副其实的大杂院。
2015年8月,北京市东城区政府启动了对南锣鼓巷的修缮整治试点,选定了由帽儿、雨儿、蓑衣、福祥4条胡同组成的福祥社区作为试点,这四条胡同共住着1800多户居民,初步走访大约有400多户居民愿意外迁。
按照腾退政策,政府将居民的公租房按照房改政策先换算成私房,然后根据面积给予现金补偿,再把筹集了的安置房,以北京市住建委对保障房的统一定价出售给居民。
对于居民来说,意味着通过这次腾退,可以把原先租住的公租房换成拥有自己产权的安置房。被安置的居民依然享有东城区的教育、医疗保障。
在南锣鼓巷生活了五六十年的老住户马学兰是第一个签约、第一个腾退、第一个搬迁的。她家公租本上的使用面积是30多平方米,这次能够拿到570多万的补偿款。
根据腾退政策,她选了位于北五环奥森公园旁边的的城锦苑小区两套105平米的三居室作为安置房,单价17000元,买完还能剩下200多万元的补偿款,装修绰绰有余了。
在这个试点项目中,南锣鼓巷福祥社区共有407户居民签约腾退。那么,留下来的居民,他们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居民关大爷:期待四合院的鸟语花香
今年73岁的关大爷,一开始就决定留在南锣鼓巷。在不到14平米的公租房里,他已经住了50多年。
留下来的居民居住面积不会增加,还将面临更多限制:不得违建,承担房屋、地面管网保护责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南锣鼓巷地区打造成“历史文化精华区”。
如今,关大爷每天都会前往政府修缮的四合院样板间看看,期盼着回归四合院后鸟语花香的生活。
改造后的南锣鼓巷,它是不是更像“古城小巷”了?这样的改造思路是不是能够成为其它古街区改造的样本?实际上,南锣鼓巷进行改造时就是本着这样的目的,在商业开发和维护传统文化之间取得平衡。
更多关于南锣鼓巷改造的故事,戳《新闻调查》完整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526ptzzt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更多新闻
监制/杨继红 主编/王兴栋
编辑/郭爽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