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的青春,在硝烟中绽放

2017-08-26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这两天,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推出“叙利亚战地日记”,记者余鹏跟随库尔德武装,跨越伊叙边境,一路进入拉卡战区,冒着生命危险发回报道,揭开极端组织的神秘面纱。报道播出后,不少网友给余鹏点赞👍。“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今夜,我们一起走近战地记者,向他们致敬!


他们,从事着极其危险的职业

他们的新闻战场在高山大洋,他们的新闻战场充满战火硝烟。根据国际新闻协会和保护记者协会提供的资料显示,从1987年至2014年,有超过700名的战地记者在报道战争和武装冲突的过程中丧生,有关机构统计后感叹:战地记者的死亡率远超交战士兵的死亡率!但他们依然勇敢、坚毅,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现真实的战场——

水均益:曾写遗书给家人

水均益,央视新闻记者。曾参与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等报道。1998年到2003年,水均益率领伊拉克报道组五次进出伊拉克,多次深入战地进行报道,在2003年伊拉克采访中,水均益团队拍到了伊拉克战争爆发后,首都巴格达最独家的一段珍贵画面,被全球媒体转载。战地采访,意味着随时都有危险,2003年出发前往伊拉克之前,水均益因此还特别写了一封遗书给家人。

“作为战地记者,我经历过许多真正的战争。总有人问我,去战场采访是什么感觉。怎么形容呢?因为冒险而亢奋,因为职业而忘我。在硝烟中,最及时、最准确地将战争实况报告给公众,报道事实真相,那就是最大的荣耀。”

——水均益

余鹏:子弹从我们头上飞过

余鹏,央视记者。近日,余鹏跟随库尔德武装,跨越伊叙边境,一路进入拉卡战区。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推出“叙利亚战地日记”,跟着他一步步走进极端组织的“老巢”,体会前线的战火纷飞,揭开极端组织的神秘面纱。

详情点击:

枪林弹雨里,他用镜头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

叙利亚战地日记:子弹从头上飞过!与敌方狙击手相距不足1公里

而他,也成为拉卡沦陷后,第一个进入这座城市的中国记者!在拉卡拍摄时,就在大家以为极端组织攻势已经被压制的时候,极端组织的狙击手通过地道渗透到了距离指挥站以北不到一公里的地点,此时余鹏团队正在指挥站外面进行拍摄,危机时刻,子弹就从他们头上飞过。

徐德智:深入“乱世”中心

徐德智,央视驻大马士革记者。从叙利亚战争爆发到现在,叙利亚危机向着更复杂的方向发展,未能逃离的叙利亚人不得不面对现实,习惯炮火中的生活。央视记者徐德智常驻叙利亚,多次亲历叙利亚政府军与极端组织激烈对抗,发回了大量关于叙利亚战争的报道。

此外,他还深入乱世中心阿勒颇等地,通过多角度,记录了叙利亚从平静的日常生活到炮火纷飞、家破人亡的经历…… 

冯韵娴见证卡扎菲政权最后时刻

冯韵娴,原央视驻中东记者。2011年,她主动请缨成为了中国派往利比亚的战地记者。她曾经勇闯IS前线,经历过五天四夜的围困,见证了一个个中东强人的陨落。2011年8月,当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被攻下,她和其他三十多名记者被忠于卡扎菲的15名枪手困在里克索斯酒店5天,最终得以安全撤离,她也成为卡扎菲政权最后时刻的见证者。

“任何伤疤都有愈合的时候,就像任何战争都会有结束的一天,但也就是在战争结束的那一刻,或许人们才会知道,他们究竟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而在未来承受这些代价的正是那些孩子们。”

——冯韵娴

王薇薇:抵达现场,就是一次冒险

王薇薇,原央视驻叙利亚记者。在硝烟弥漫的叙利亚,王薇薇与同事历经生死,向世界传递战争的残酷。很多现场采访,光是抵达的路途就要冒着很大的风险,不能因为路上的一场炮火而立刻放弃,所以稍作等待,看到没有交火了,又继续上路。王薇薇说,经过一些危险区域的时候,经常咬着牙把车开到时速一百七八十公里飞奔过去。

刘骁骞:闭上眼  就浮现出被绑架的人

刘骁骞,央视驻巴西记者。2014年巴西世界杯开幕前夕,央视驻巴西记者刘骁骞独家探访巴西里约热内卢毒品加工厂的画面,让人们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里约。2016年,刘骁骞深入全球战斗力最强,但却以毒品交易、绑架谋杀著称的哥伦比亚反政府武装组织“哥武”的内部,与游击队员们共同经历了烈日下的操练以及黑夜中政府军战机的逼近,向世人展示了其不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细节。

“去之前的几个月里,我读了几本人质被解救后写的自传,夜里常看得我背脊发凉,也想过还是不去算了。在营地里的那些黑夜,和游击队员睡在一起的我,只要眼睛一闭上,就浮现出那些被绑架了好几年,或者再也没有活着出来的人的。”

——刘晓骞



他们,为正义和责任拼搏

明明是一个没有武器的士兵,却在炮火最密集的地方,用生命做赌注把战争的残酷传递给世界;号称与“死神并肩的疯子”,只求在枪林弹雨中,对战争做最详实的记录。对于战争,他们有独特的思考,他们努力拼搏,只为了热情、正义、责任——

△朗读:冯韵娴  配乐:S.E.N.S. - Coming Home


《如果有一天你老了,战争降临了》

作者/央视记者 冯韵娴

 看这里,就像是在看一场同时间和金钱的赛跑。

对于一个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疑问:如果有生之年,战争降临在我们身上,我们将何去何从呢?

在叙利亚存在了半个世纪的巴勒斯坦难民营“雅尔穆克”就像是一个缩影:伊斯兰极端武装IS打进来了,富人和年轻人跑了,穷人和老人留下了。看这里,就像是在看一场同时间和金钱的赛跑......

从一个居住过百万人的经济中心,到一个只剩下数千赤贫户的“死亡营”,不过四年时间。

今天我想讲的不是一个关于情怀的故事,我想讲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战争降临时,那些没有资本的人,往往是受波及最惨的,这个资本包括时间和金钱。

1960年,10岁的哈桑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辗转至叙利亚的雅尔穆克难民营。2015年,极端武装打进了难民营,在里面摧枯拉朽式地搞破坏,已经65岁的他,再次被迫逃离自己的家。可这次,他却怎样都不愿意离开了。他和他的老伙计们在雅尔穆克难民营的入口处,支起了一个小帐篷,帐篷里的墙面上挂着一个简易的纸板,上面写着“回到雅尔穆克”。

打仗的时候,老人们大多是不愿意走的,因为一方面,根据过往的经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害怕自己的生命长度不够再换个地方重头来过;另一方面,用半个世纪和这片土地建立起来的连接,早已成为他们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来源。在他们的心里,哪怕雅尔穆克变成一片废墟,也是要回去的。

哈桑说,别小看雅尔穆克,这里七八十岁的巴勒斯坦人,都是用了一辈子的积蓄和时间建造这个家园。自1955年雅尔穆克难民营建成到叙利亚危机之前,这里一度发展成为大马士革郊区的经济中心。尽管老爷爷们还在回味雅尔穆克难民营的辉煌历史,但现实情况却是,由于战乱,14万巴勒斯坦人已经相继离开了叙利亚。曾经最大的巴勒斯坦难民营,现在被极端武装分子占据,里面的建筑被打得七零八落,居民也只留下数千人。(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甚至警告说,亚尔穆克难民营已越来越接近成为“死亡营”。

可是,为什么还有数千居民甘冒危险留在这个“死亡营”里呢?你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促使他们留下的原因,竟然是,穷。在营里呆着,时不时还能接到援助组织的食物接济,出了营,他们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

是的,他们没有钱,让自己去一个更安全的地方生活。

从一个居住过百万人的经济中心,到一个只剩下数千赤贫户的“死亡营”,不过四年时间。虽然不说,但大家都清楚,雅尔穆克已经回不去了。

我们离不开橄榄生长的土地。

在伊斯兰国打进雅尔穆克的那一瞬间,里面的每一个人面临的其实都是被动挨打的局面,只不过有着金钱和时间资本的人跑得更快一些。

战争年代诞生的浪漫主义故事,不过是因为,太稀少。

哈桑和他的老伙计朋友们依然固执地留在了这里:他们现在散居在难民营周围,盼望着有朝一日可以回家。哈桑说,抛开一切,就像巴勒斯坦诗人达尔维氏说的那样:

اناباقونما بقي الزعتر والزيتون

我们离不开橄榄生长的土地。


他们,让我们了解战争

有人说:“没有记者的战地,是谣言纷飞的战地,是缺少历史记录的战地,是看不到真实面孔的战地,是只看见炮火而听不到声音或呐喊的战地。”正是有了战地记者,才让我们了解更真实的战争——


《他们,让战争更真实》

选自《战地记者》 作者/李子迟

因为他们,我们了解战争。

战地记者,一个象征着勇敢的职业,一个代表着荣耀的职业,一个最能体现身而为人的骄傲的职业,一个无惧于生死的职业!

战地记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渴望和平,但是他们不得不冒着枪林弹雨;他们希望描绘生命的美丽,但是他们不得不直面绑架、鲜血、死亡。

没有记者的战地,是莫衷一是的战地,是谣言纷纭的战地,是缺少历史记录的战地,是看不到真实面孔的战地,是只看见炮火而听不到声音或呐喊的战地。在现代战争中,战地记者和红十字救援,犹如法庭的证人一样不可或缺,是战地最为客观的书记员和监护人。因为他们,我们了解战争。

他们因了无畏,因了敬业,毅然奔赴战争最前线,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

兵马未动,记者先行。战地记者是战争的见证人。著名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曾留下一句名言:“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说明你离得还不够近。”他还说过:“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战争意味着枪林弹雨、炮火、伤亡、流血。一本书中有这么一个数字:“在人类近两千年历史中,彻底没有战争和冲突的时间只有58天。”而有战争,就一定会有无数战地记者以大无畏精神、强烈职业责任心,亲身前往炮火震天、硝烟弥漫、浴血奋战、生死未卜的前线,为公众作客观、公正、及时、生动的报道,他们也随时可能做出流血受伤的牺牲,甚至慷慨捐躯残酷战争时时有,战地记者处处在。他们因了无畏,因了敬业,毅然奔赴战争最前线,接受血与火、生与死的洗礼,必定就有许多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壮烈、动人故事。

最及时、最生动、最忠实地将战争实况报告给公众的,是那些以生命为赌本、去摄录战争场面的新闻人。

战地记者是战场第二主人公。作为战争这种重大社会事件见证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以其诚笃和勇气向世人揭示战争的残酷本质和血腥细节。无论是毒气战、空袭战、闪电战、丛林战、原子战这些现代作战样式,还是决定性战役的决定性瞬间,都有无所畏惧的战地记者在离炮火足够近的地方,以生命为代价摄录目力所及的每一细节。

马克思说:“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作为政治斗争的一种极端,战争伴随着人类文明史;造就了一大群叱咤风云的军事统帅;是历史著作家一大永恒主题。然而无论是在世界大战的巨型舞台上还是在局部战争的弥漫硝烟中,最及时、最生动、最忠实地将战争实况报告给渴望一见搏杀真相的千千万万公众的,不是军方信使,不是一般作家,不是历史学家,而是那些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以生命为赌本、去摄录战争场面的一族特殊新闻人——战地记者。

资料/央视新闻

图/视觉中国  网络


点击「写留言」

向战地记者送上敬意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张天宇  编辑/文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