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现黑导游!云南旅游为何总是按下葫芦起来瓢?
云南导游又骂人了!近日,一则“云南导游嫌购物少怒骂游客来骗吃骗喝”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522o8ql3e&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云南低价团游客遭辱“骗吃骗喝”
强迫购物、高定价高回扣、毒导游、打人等旅游市场乱象,近年来在云南层出不穷。云南的旅游乱象真的没治了吗?
嫌消费低购物少 导游将游客骂下车
在网友曝出视频中,女导游怒斥游客“我让你去买翡翠,你不买”,“把你的团费花出来嘛,低价团嘛。你给我的感觉就是在这里骗吃骗喝的。”
据了解,视频是武汉游客曹女士近期到云南景洪参团旅游时拍下的,曹女士称因为自己没买翡翠,买的茶叶不到2000元,就遭到导游的怒斥,还被赶下了车。
云南旅游发展委员会日前回应:经初查,该团一行30人在云南段的行程由昆明云迪国际旅行社组织接待,委派导游李云上岗服务。参与调查部门已经和发布信息的游客取得联系,调取了相关证据。目前案件正在调查中。
央视评论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景点,如出一辙的剧情让人不免唏嘘。跳出单一事件纵向来看,近些年云南旅游市场呈现“两多”景象:
一是旅游乱象多,强迫购物、高价回扣、毒导游、打人事件层出不穷。
二是整治行动多,每年政府部门都会出台严厉措施整顿旅游市场。但结果却总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每隔那么一阵子,云南旅游就会出来刷一下“存在感”。
“刮骨疗毒” 为何收效不佳?
首先必须承认,七彩云南旅游资源极其丰富,自然和人文景观众多,赴云南旅游的国内外游客数量也很可观。然而,游客多并不代表恶性事件就一定会发生,更不代表某一类或某几类问题总是反复出现。
当然,云南省相关部门对于旅游市场乱象的态度,不可谓不积极。每次负面事件后,相关部门都会向公众致歉,向媒体回应,“挤脓包”、“刮骨疗毒”、“壮士断腕”之类的表态不绝于耳。这一次导游辱骂游客事件发生后,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也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并启动调查,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严厉打击”,并再次重申了“零容忍”的态度。我们有理由相信,相关调查的结果一定会及时予以公布,相关责任人及旅行社也一定会受到严厉惩处。
但是,然后呢?
铁腕出击、重拳整治,何以效果不佳?云南旅游乱象的“葫芦”真的按不下去了吗?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3740jvjhj&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2015年5月,网上有人曝出云南昆明女导游嫌游客购物少破口大骂,称游客没良心、不要脸。
云南旅游乱象的“七寸”在哪儿?
正如消防工作一样,着眼于“灭火”,更应当着眼于“防火”。避免下一个“葫芦”冒出来,不仅仅需要决心和恒心,更需要解决关键问题,打中乱象的“七寸”。当前,云南省旅游乱象的根源无外乎三方面。
一、是低价游、零团费屡禁不绝
众所周知,旅游服务不可能没有成本,零团费毫无疑问会滋生矛盾和冲突。许多游客明知低价团中间有猫腻,却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希望能够捡漏或占便宜。孰不知,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到头来遭受损失。《旅游法》中对于零团费已有明确禁令,云南省相关部门的工作理应前置,从低价游宣传阶段就开始入手整治,或许会产生更加明显的效果。
二、导游薪酬明显不合理
许多旅行社在导游薪酬安排上,给予极其微薄的基础薪金,收入来源偏重于游客购物的回扣和返利,这在现实中驱使着导游不住地怂恿甚至强迫游客购物。游客本为观景而来,旅游行程却变成“出了这家翡翠城,进了那家纪念品店”,旅游体验变得一塌糊涂。更重要的是,假若不购物,就会看导游脸色,导游辱骂游客的恶性事件层出不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3745ppn28&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2016年1月,云南西双版纳一导游因购物问题训斥游客。“现在有的人一毛不拔,白吃白喝白住,你们问心无愧啊?我都替你们害臊。”
三、旅游社恶性竞争的局面一直未有改观
云南是旅游大省,省内众多的旅行社存在竞争本是一件好事。然而激烈的竞争未能促进旅行社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反而让价格战不断打响,让恶性竞争成为常态,这是人们不愿看到的现象。
撕掉“不良标签” 还需更多努力
今年初,云南省推出“史上最严”的旅游整治行动,力争通过“刮骨疗毒”的手段,誓去“不良标签”。很遗憾,旅游市场的乱象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祛除,还需更多努力。同时我们也必须明白,决心和勇气断不可少,抓住真矛盾、解决真问题的智慧更加可贵。只有找准症结,打中了旅游乱象的“七寸”,按下“葫芦”之后才不会再起来“瓢”。
文 | 央视新闻特约撰稿 王健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李伟
编辑/江永韬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