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揭秘中国航天员的20年:电视直播背后的生死考验!

2018-02-05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面对面》栏目

不久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成立20周年之际,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等11名曾经出征太空的航天员聚集在五星红旗前,重温入队誓词。

20年间中国航天员六上太空,连战连捷,不断刷新进军太空的中国高度。辉煌背后,却离不开中国航天员20年的拼搏与坚守。

20年来从来都没想过放弃!

在加入航天员大队前,他们都是有过1000多小时驾机经验的优秀飞行员,虽然太空与天空仅一字之差,但对人的要求却是天壤之别。为练就过硬的飞天本领,他们要首先进行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学习训练。

除繁重的文化课学习外,航天员还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的是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

模拟失重训练,航天员需要身着160多公斤重的水下训练服,在深水里反复训练舱外活动技能,一次训练长达4个小时。

聂海胜:一次任务训练下来,浑身都是汗,汗不知道出了多少,衣服能拧出一斤两斤水。

除这些严酷的训练外,挑战超重耐力的离心机训练,则是每一位航天员脑海里最深刻的共同记忆。在高速旋转的离心机中,常人只能承受3至4倍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要承受8倍重力加速度。

聂海胜:8倍的重力加速度,就像你自身重量的8倍,在高速旋转的时候,强大的过载冲击力的作用下,我们的呼吸非常困难。

景海鹏:在旋转过程当中,你的鼻涕眼泪,全给你甩出来了,脸都拉变形了,这项训练,家人从来不会让他们看。

20年间,让所有航天员感到自豪的是,在做这项训练时,他们也共同创造了一项纪录。

聂海胜:我们坐离心机的时候,左手要握着一个红色的按钮,一旦你过程中坚持不了,你一按,控制人员就会把这个高速旋转的离心机停下来。20年来,我们所有的航天员都没有按过这个按钮。在很难受的情况下,也要坚持,坚持,一直坚持到现在。

濒临死亡 杨利伟挺过26秒低频共振考验

然而,具备过硬飞天本领,并不意味着飞天之路就像预想一样的顺利。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驾乘神舟五号飞船,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人们通过电视屏幕看到的是杨利伟神情自如的形象,然而这背后却是一场谁也没有预料到的生死考验……

在飞船发射的上升阶段,意外出现了,8赫兹左右的低频振动与人体的内脏产生了让人难以承受的共振。

杨利伟:就像在我的周围,放的都是敲锣打鼓的声音,震动得你受不了,有一种像濒临死亡的感觉,你觉得你一个是用不上力量,第二个就是你有点儿要过去的那个意思,好在时间不长。

首飞意味着要用生命去探索未知的风险,杨利伟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来势汹汹的26秒低频共振考验。

杨利伟:比如听到一些声音,甚至于地面打个雷,我在上面都会紧张,因为你不知道是什么,我们在飞船里面坐着,特别是走到阴影区的时候,地面一闪电,能量很大,照到帆板上,反到返回舱里面,突然间一刹那,一亮一亮,那么这个时候,你真的是汗毛直竖。

凯旋后,杨利伟把这个意外情况及时反馈给了航天科技人员,经过技术攻关,从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低频共振等问题都得到了彻底解决。

然而,5年之后,也就是2008年,一场更加惊心动魄的考验在神舟七号飞船上发生了!

“展示红旗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神舟七号飞船主要任务是验证太空出舱行走,2008年9月27日下午,当全世界目光都聚焦在中国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身上时,意外发生了。

翟志刚:根本都没有想到,在天上会拉不开气压舱的舱门。

刘伯明:我走过去想两个人同时抓那个扶手,拉舱门,但是手套又大,根本容不下两个人同时抓,我只好双手环抱他的右臂,两个人使劲往下拉这个舱门。舱门拉开了有20度的角度,这个时候感觉到吸力特别大,感觉舱门拽着我们两个人往上上升,舱门又关上了。

翟志刚:这就有点着急了,如果门打不开,那我肯定就出不去,我要是出不去,神舟七号的飞行任务就没有完成。为了出舱,付出是太多太多了,最关键时候开不开舱门,那前面的训练,一切都为零了。

最终,刘伯明从舱内找到一根金属撬棍,翟志刚用它把舱门别开一条缝,让气流瞬间流了出去,这才顺利地打开舱门。可就在此时,又一个“意外”接踵而至,轨道舱突然响起了火灾警报。

翟志刚:突然间听见火灾这两个字,脑皮子发麻。在我们飞行的过程中,最难处置的两个特殊情况,一个就是火灾,一个就是舱体失去密封。伯明就问我,咱还出不出舱,我说出舱,非常坚决,也非常坚定。

按照出舱程序,翟志刚出舱后首先要取回舱外的一块固体润滑材料的试验模块,然后再展示国旗。危机面前,3名航天员临时决定改变出舱程序,首先展示五星红旗。

刘伯明:我们神七任务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出舱,把最具代表的五星红旗在太空高高飘扬,证明我们来到了太空。当时展示红旗时,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没有准备再回来。我当时甚至想,如果发现有一点不妙的趋势,我会当即决断,让返回舱值守的景海鹏把我们的舱段分离,让我和志刚分离出去,让他平安返回,当时内心的斗争真是异常复杂。

事后经过天地共同检查确认判断,火警是一场虚惊,是真空环境下仪表发生了误报警。正是神五、神六、神七航天员们英勇无畏的太空探索,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坏的打算,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2016年,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航天员景海鹏、陈冬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要在太空进行长达33天的太空之旅,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中期在轨驻留任务。而在太空中,他们遇到了一次事故,直面心理的挑战,甚至生死。

神舟十一号任务期间,突发话音通信中断故障,此时离飞船返回仅剩一周,如果问题不解决,就要启动应急程序紧急返回,给飞船着陆带来极大风险,直接威胁航天员生命安全。

景海鹏已经听不到地面指挥,一旦返回就要靠航天员的能力、技术、心理素质把飞船开回去。最坏的打算,我们可能回不去了。

突发意外事故,景海鹏、陈冬并没有着急,他们始终保持冷静,一边紧急排查故障,一边想着有效的处置方法。

景海鹏:我们担心地面的工作人员担心我们,所以我们在手册上空白页写两句话,“我们很好,请你们放心”,最后展示给摄像机。虽然当时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到,但是我们怕他们担心。还有一个举动,我们也不知道他们能不能看到我们,我们拿起牛肉干,拿上巧克力,有意识地面对摄像机在吃东西。

陈冬:我们还是比较镇静的,我们整个流程都是按照我们平时训练的来。

景海鹏:当链路恢复了,当时我们两个一对视。

“战友飞就是我飞”

20年来,中国航天员6次飞天,6次凯旋,人们记住的是11位执行过任务的航天英雄的名字。但是,因为机会有限,21名航天员中,还有10位至今尚未实现飞天梦想,这10人中有5位首批航天员因为年龄超过黄金飞行期,不得不遗憾退役或转岗,再也没有一飞冲天的机会。他们分别是航天员吴杰、航天员李庆龙、航天员陈全、航天员潘占春、航天员赵传东。

邓清明,在首批还在服役的9名航天员中,是唯一一位还没有实现飞天梦想的航天员。20年来,邓清明先后三次入选梯队成员,离飞天仅有一步之遥,现在的邓清明依然在坚持,在为下一次飞天任务努力准备。

邓清明:我记得在神十一发射的前一天,宣布了这个命令,明天的任务很正式的,由海鹏和陈冬两位战友去执行,我和另外一个航天员作备份。那个时候我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我为这个梦,为这次任务我就准备了三年,我为飞行准备了十九年,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但是真是没有太多的话,我只是转过身,我们坐在一起,面向海鹏紧紧地抱着海鹏。

景海鹏:那一幕我感觉很感动很感人,我立马就想到我在2005年我拥抱费俊龙、聂海胜那一刻。为什么?那一刻就像这一刻一样,那个时候我是备份乘组,我也没有上天,就像邓清明一样,我特别能理解邓清明那一刻的感受。

邓清明:面对这种挫折我也很难受,并不是我不努力,而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太优秀了。战友飞就是我在飞,航天员不管主份还是备份,都是航天员的本分。

万人一杆枪 中国载人航天书写传奇

20年来中国航天员队伍一次次载誉而归,一次次成就的英雄传奇。而这背后,则是所有航天员长期的艰苦训练和默默坚守,是所有航天人的辛勤耕耘和无悔付出。正如航天员们所认为的那样:中国载人航天是一项大事业,万人一杆枪,几十万人同干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是一颗螺丝钉。 

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留下的经典瞬间

  • 2003年,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浩瀚宇宙太空,第一次迎来了中国访客——中国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 2005年,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征战太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 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在刘伯明、景海鹏密切配合下,首次进行空间出舱活动,翟志刚挥舞国旗,以豁达自信的一小步,实现了中国人与太空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 2012年,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再次出征,中国航天员首次验证手控交会对接技术,并一次成功,叩开了中国首个太空家园的大门;

  • 2013年,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登顶“天宫”,王亚平站在世界最高讲台,首次开展太空授课,在数以千万计青少年的心底,播下了科学与梦想的种子;

  • 2016年,神舟十一号,航天员景海鹏、陈冬33天的太空之旅,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为后续中国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更多内容,点击视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546mi9qoq&width=500&height=375&auto=0

更多新闻


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伟

编辑/张宏飞 王烁

©央视新



为航天员们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