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评论|政务APP使用难:问题在线上,症结在哪里?

2018-02-11 央视评论员 央视新闻

最近,央视报道了大量政务App使用难的现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50jvajlc&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手机上的“形象工程”》

下载了40多款政务软件,近二分之一都无法正常使用;这些软件评分普遍偏低,下载用户也很少,有用户点评“有本事不要通过单位必须下载”;其中,山东省政务服务软件频繁闪退,福州晋安区政务软件上的资讯点击一次浏览量却增加10多次;中国软件测评中心的测评报告直指,超过40%的省部级机构单位的政务软件存在各种链接失败、兼容性差等问题…… 

耐人寻味的是,记者联系山东政务服务软件的主管部门,涉事工作人员竟回应:这款软件办不了事,办理不行、申报都不行,谁告诉你这款软件能办事的?

详细内容点击→《央视调查 | 政务APP能办事?有政府人员居然说:谁告诉你的?!

央视评论 ——政务APP使用难 问题在线上 症结在线下

 

有句话说得好,“群众在哪里,党委政府就在哪里”。信息时代,群众更多从移动互联网获取信息,通过智能手机联络沟通,办理事情。既然群众在互联网上,我们的党委政府就应当把互联网作为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

近年来,一大批政务软件或政务APP上线,的确值得鼓励。然而,假若政务APP既不能帮群众办事,又不能给群众反馈,只是网上的僵尸,这样的APP或许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尤其是一些政务APP问题满满,徒有其名,有些政务软件甚至连“驴粪蛋表面光”都做不到,让人颇感无奈。这不仅无法起到服务群众的效果,反倒影响了政府部门的形象。

政务APP变“形象工程” 背后有“四宗罪”

人们或许会问,这些明显存在硬伤的APP上线,难道相关部门没有提前测试?对于其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为何久拖不决不予处理?事实上,政务APP使用难虽然问题表现在线上,问题却在线下的平日作风当中。

其一,“秀政绩”、“要面子”的作风作祟。

众所周知,党中央国务院对于“互联网+政务”高度重视。2015年以来,国务院多次普查抽查政府网站建设情况,甚至对不合格政府网站责任单位和人员进行了问责。既然上级高度重视,岂有不做的道理。不管政务APP的效果如何,先推出一版,就能够在工作成绩单上打个勾,在对上汇报时多了一些材料。殊不知,这样的政务APP成了不折不扣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

其二,没拿财政的钱当回事。

一款APP的功能再简单,也需要前期不小的投入,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元。如果花自己的钱,恐怕少不了事必躬亲、紧抠细节。然而既然是财政掏钱、国家买单,责任心就跑到了九霄云外。归根结底,还是“责任”二字出了问题。

其三,科学决策不到位。

一些单位建设政务APP,大会小会开了不少,大领导小领导汇报了多次,却总免不了浮在表面,到达不了核心。究竟要把APP建成什么样子,一把手的意见要听,二把手的意见也不能忽视,哪管各级领导意见不统一,也都得照顾妥帖。到APP设计制作完成时,才发现APP做成了“四不像”。类似这样的问题,不仅在政务APP的建设中不少见,在日常工作的项目中也不少。

其四,“叶公好龙”和“能力不足”的窠臼毕露。

有的领导,在会议上谈起“互联网+”和“信息化建设”等话题,常常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有些单位,把信息化工作写入文件或汇报时,往往条分缕析、洞若观火。但事实上,对于信息化工作究竟该怎么做,却常常知之不多,让人贻笑大方。归根结底,这都是叶公好龙的表现,能力不足的窠臼通过一款APP就可以看得清楚。

提升群众的用户体验 让“形象工程”变“民生工程”

无论出于怎样的原因,手机上的政务APP代表的都是党和政府的形象,片刻马虎不得。更重要的是,政务APP的问题虽然在线上,却要从线下的作风当中寻找原因。

对于那些僵尸软件,相关部门理应强力整顿,该整合的整合,该撤除的撤除,该问责的问责。只有线下的症结祛除了,线上的政务APP才能好用起来。唯有不断提升群众的“用户体验”,“互联网+政务”的形象工程也才能变成真正的民生工程。

文丨央视特约评论员 王健


更多新闻


监制/杨继红  主编/王兴栋

编辑/郭爽

©央视新



拒绝“面子工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