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年乐事,华灯竞处,人月圆时

2018-03-02 央视新闻

元宵,中国农历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春节最后一个节日高潮。赏花灯、猜灯谜、舞狮子、耍龙灯、吃元宵……绵延至今的佳节依旧好不热闹!在名家铺展的元宵画卷间再逗留一番,年,就过完了。

△配乐/彩云追月 - 鲍蕙荞 & 花好月圆夜



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又被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后传到民间。

明代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据说满地尽是挤掉的珠宝首饰。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据记载,在南宋,猜灯谜就已经成为元宵节的一种游戏方式了,至今不衰。

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云:“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这“藏头隐语”,即谜语。一般将各种灯谜贴于花灯,猜中的人往往还能得到小小奖励。





“耍龙灯”也称“舞龙”,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在汉代就相当普遍了。在唐宋时期的“社火”“舞队”中,已是常见表演形式。耍法上,或“单龙戏珠”或“双龙戏珠”,各地风格不一,各具特色。


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流行于南北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狮子为百兽之尊,形象雄伟俊武,给人以威严、勇猛之感。

古人认为它能驱邪镇妖、保佑人畜平安,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就以狮舞前来助兴,以祈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元宵灯会赐予未婚男女以相识的机会。在传统社会,礼制森严,年轻女性不允许外出自由活动,但是过元宵节可以结伴出来游玩,于是,借着赏灯之便,一些整日待字闺中的姑娘们会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青年男女绝不会错过这一天赐良机。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诗词歌赋中不难看出,元宵节里充满了中国人的浪漫故事,算得上是中国的“情人节”了。


据史书记载,吃元宵的习俗最早见于唐五代,那时称这种食品叫“面茧”或“圆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夹糖馅,后来因为是在元宵节吃的特定食品,干脆就叫“元宵”了。

元宵节吃的这种特定食品,北方人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不论是元宵还是汤圆,取团圆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圆之夜,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

来源/整编自新华社、央视新闻



  忆元宵



元宵节,新年的高潮到了!

作者/老舍 节选自《老舍与北京》


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

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盒。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

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也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节前就已“花市灯如昼”了!

作者/冰心 节选自《漫谈过年》


新年过后,元宵节又是一个高潮。我们老家在福州市南后街,那条街从来就是灯市。灯节之前,就已是“花市灯如昼”了,灯月交辉,街上的人流彻夜不绝。



福州的风俗,元宵节小孩子玩的灯,都是外婆家送的。福州方言,“灯”与“丁”同音,“添丁”是句吉利话。因此,外婆家送给我们姐弟四人的是五盏灯!


我的弟弟们比我小得多,他们还不大会玩,我这时就占了便宜,墙上挂的是“三英战吕布”的走马灯,一手提着一盏眼睛能动的金鱼灯,一手拉着会在地上走的兔儿灯,觉得自己神气得很。



但最好玩的还是跟着哥哥姐姐们到大门口去看灯。有许多亲友到我家街上来看灯的,我们都高兴地点起用篾片编成的火把,把他们送走。


 



狮子龙灯焰火,曾在湘西极著名。

作者/沈从文 节选自《过节和观灯》

作于一九六三年

 

我生长家乡是湘西边上一个居民不到一万户口的小县城,但是狮子龙灯焰火,半世纪前在湘西各县却极著名。逢年过节,各街坊多有自己的灯。


由初一到十二叫“送灯”,只是全城敲锣打鼓各处玩去。白天多大锣大鼓在桥头上表演戏水,或在八九张方桌上盘旋上下。晚上则在灯火下玩蚌壳精,用细乐伴奏。十三到十五叫“烧灯”,主要比赛转到另一方面,看谁家焰火出众超群。


2018年2月22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景区夜景。


我照例凭顽童资格,和百十个大小顽童,追随队伍城厢内外各处走去,和大伙在炮仗焰火中消磨。玩灯的不仅要气力,还得要勇敢,为表示英雄无畏,每当场坪中焰火上升时,白光直泻数丈,有的还大吼如雷,这些人却不管是“震天雷”还是“猛虎下山”,照例得赤膊上阵,迎面奋勇而前。



我们年纪小,还无资格参预这种剧烈活动,只能趁热闹在旁呐喊助威。有时自告奋勇帮忙,许可拿个松明火炬或者背背鼓,已算是运气不坏。因为始终能跟随队伍走,马不离群,直到天快发白,大家都烧得个焦头烂额,精疲力尽。


队伍中附随着老渔翁和蚌壳精的,蚌壳精向例多选十二三岁面目俊秀姣好男孩子充当,老渔翁白须白发也做得俨然,这时节都现了原形,狼狈可笑。乐队鼓笛也常有气无力板眼散乱的随意敲打着。



有时为振作大伙精神,乐队中忽然又悠悠扬扬吹起“踹八板”来,狮子耳朵只那么摇动几下,老渔翁和蚌壳精即或得应着鼓笛节奏,当街随意兜两个圈子,不到终曲照例就瘫下来,惹得大家好笑!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0561fsqb42&width=500&height=375&auto=0

正是读书时

央视主持人舒冬诵读《过节和观灯》

《夜读》联手央视网倾情奉上“正是读书时”诵读微视频版块,每月不定期投放。愿你因此,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多经典诵读,请长摁下图二维码,选择识别图中二维码↓↓

 

配图/皆出自视觉中国

 

元宵节一过,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就算真正结束了。此岸的烟花在甜蜜闪现后,变成彼岸的惦念和回忆。再咬一口糯糯的元宵,开始遥想下一个粘着好光景的日子……是的,年过了,春来了。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李伟 编辑/王若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