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 | 他用16年坚守缔造“太空之吻”
4月24日,在第三个“中国航天日”上,中国航天宣布了一系列振奋人心的规划,嫦娥探月、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支撑这些规划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力量和智慧。王曙群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20多年前,王曙群还只是一个拧螺丝的小钳工。
1995年,技校毕业六年的王曙群,在全厂技能比武大赛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出色的表现,让正在组建的对接机构产品研制团队向他敞开了大门。
△在上海航天八院的一间试验室里,两个对接机构正在模拟八吨重的飞行器,完成在太空中对接的整个过程。这是一项新的挑战,研发人员要将对接机构的使用寿命从天舟时代的两年,延长到空间站时代的十五年,从而满足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行十年以上的需要。
那时的王曙群年轻气盛,信心满满。
王曙群
刚接触的时候呢,我感觉这个东西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难度,设计得出来我们总有办法做出来。
然而,现实却远非王曙群想象的这么简单。
航天对接技术只有极少数的国家掌握,并且严格封锁,没有任何技术、经验可以借鉴,王曙群和团队参照一台简单的原理机开始打造对接机构,一干就是9年。
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然而,付出9年心血打造出的第一台对接机构样机,一上测试台,就给王曙群一个下马威。
王曙群
全是问题,捕获的时候对接位置不准确,对面一个锁头进来的时候,把这个边切掉了一小块。
在对接机构中,12把对接锁是核心部件。为了保证对接、分离成功,这12把锁必须要做到同步紧锁、同步分离,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造成飞行器飞行姿态的严重变形。
问题出在哪?面对数万个零部件,上万米的导线,问题查找如大海捞针。
那段时间,王曙群就像着了魔,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试错,每天想的都是公式、数据、算法。这对于技校毕业的王曙群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王曙群
逼着自己不断去学习,而且在学的过程当中,大量地记笔记。我们很多的经验就是靠笔记当中的一点一滴的积累形成的。
边装配、边调整、边试验。就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苦苦摸索,在150多万个数据中,王曙群终于发现,控制锁钢丝绳的张力变化导致了锁的不同步,他迅速提出了方案,一举解决了对接锁同步性协调的难题。在研制的十六年时间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了王曙群工作的常态。
王曙群
咬咬牙努努力,就一个坎接一个坎的过,不断地在这一个个坎上,学习一门一门新的知识,一辈子能把这件事情干成,确实是很自豪。
2011年11月3日,王曙群团队十六年的努力迎来了最终的大考,凌晨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完成首次交会对接,被称为美丽的“太空之吻”。这个“太空穿针引线”的超高难度动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王曙群
我看这个交会对接的心情,就像我自己的孩子参加高考的时候,我站在学校门口等小孩儿高考出来的那种感觉,真的是一模一样的。我爱人说,这下你可以安心地睡觉了吧。
从2011年开始,中国航天陆续完成了7次太空交会对接任务,最让王曙群自豪的,是对接机构实现了完全的自主可控。
王曙群
99%以上的东西全是我们自己掌握的核心技术,我们的产品现在去交汇对接,可以达到一百分。
如今,王曙群的团队不但承担对接机构的任务,还投入到了月球车、卫星系统以及后续空间站众多机构的研制中。
王曙群
压力会越来越大,面临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我们永远是在探索未知的世界,航天人,脑洞就要开得大一些。航天人有一句名言: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的探索永无止境!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398zghnm&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大国工匠·创造力】王曙群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张天宇
编辑/张省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