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2018-05-30

近日,人社部发布公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313.2万人,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有意向回国就业。

他也曾是留学海外的一员,1920年写下《教我如何不想她》,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思念。5月29日是刘半农诞辰纪念日,今晚读一读他的故事,感受他一生的笃定与柔情。

1926年,赵元任为《教我如何不想她》谱曲,创作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1936年,赵元任灌录唱片,原声演唱此歌。

配乐 | Kevin Kern - 《Bittersweet》



天上飘着些微云,

地上吹着些微风。

啊!

微风吹动了我头发,

教我如何不想她?

月光恋爱着海洋,

海洋恋爱着月光。

啊!

这般蜜也似的银夜,

教我如何不想她?

水面落花慢慢流,

水底鱼儿慢慢游。

啊!

燕子你说些什么话?

教我如何不想她?

枯树在冷风里摇。

野火在暮色中烧。

啊!

西天还有些儿残霞,

教我如何不想她?

《教我如何不想她》——刘半农



秋风把树叶吹落在地上,

它只能悉悉索索,

发几阵悲凉的声响。

它不久就要化作泥;

但它留得一刻,

还要发一刻的声响,

虽然这已是无可奈何的声响了,

虽然这已是它最后的声响了。

《落叶》——刘半农



提琴上的G弦,

一天向E弦说: 

“小兄弟,你声音真好,

真漂亮,真清,真高, 

可是我劝你要有些分寸儿,

不要多噪。 

当心着,力量最单薄,

最容易断的就是你!” 

E弦说: 

“多谢老阿哥的忠告。 

但是,既然做了弦,

就应该响亮,应该清高,应该不怕断。 

你说我容易断,

世界上却也并没有永远不断的你!” 

《E弦》——刘半农



你也许我做个诗人么?

你用什么写你的诗?

用我的血,

用我的泪。

写在什么上面呢?

写在嫣红的花上面,

日已是春残花落了。

写在银光的月上面,

早已是乌啼月落了。

写在水上面,

水自悠悠的流去了。

写在云上面,

云自悠悠的浮去了。

那么用我的泪,写在我的泪珠上;

用我的血,写在我的血球上。

哦!小子,

诗人之门给你敲开了,

诗人之冢许你长眠了。

《诗神》——刘半农



好凄冷的风雨啊!

我们俩紧紧的肩并着肩,手携着手,

向着前面的“不可知”,不住的冲走。

可怜我们全身都已湿透了,

而且冰也似的冷了,

不冷的只是相并的肩,相携的手。

《我们俩》——刘半农




1934年8月,鲁迅为悼念刘半农逝世写下记人散文,用千字左右的篇幅概括了他的一生,客观公正,体小而意深——


忆刘半农君

作者 | 鲁迅

这是小峰出给我的一个题目。

这题目并不出得过分。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难说得很。

他活泼,勇敢,狠打了几次大仗。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①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狠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答王敬轩的双鐄信②,“她”和“牠”的创造③。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心口并不相应或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中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

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独秀先生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他的浅,如一条清溪,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他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

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八月一日。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上海《青年界》月刊第六卷

◎ 注释

蔡孑民(1868—1940)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近代教育家,民国成立后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等职;“五四”时期赞成和支持新文化运动。 

答王敬轩的双鐄信:1918年初,《新青年》为推动文学革命运动,曾由编者之一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把当时社会上反对新文化运动的论调集中起来,模仿封建复古派口吻写信给《新青年》编辑部,又由刘半农写回信痛加批驳。两信同时发表在当年三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三号。

“她”和“牠”的创造:刘半农在1920年6月6日所作《她字问题》一文中主张创造“她”、“牠”二字。他说:“一,中国文字中,要不要有一个第三位阴性代词?二,如其要的,我们能不能就用‘她’字?……我现在还觉得第三位代词,除‘她’字外,应当再取一个‘牠’字,以代无生物。”(见《半农杂文》)

《何典》:清代张南庄编著,运用俗谚写成带有讽刺而流于油滑的章回体小说。1926年6月,刘半农将此书标点重印,鲁迅曾为它作题记,现收入《集外集拾遗》。

⑤ “驷不及舌”语出《论语·颜渊》:据朱熹《集注》,“言出于舌,驷马不能追之。” 



素描 · 敢作敢为的刘半农

他以中学学历开始担任北大教授

在其短促的一生中

成为中国新文化事业多个领域的开创者和领路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新诗人、小说家、翻译家、摄影理论家。中国民歌收集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实践者,中国现代实验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


★ “刘氏三杰”

1891年,刘半农出生于江苏江阴(今无锡)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家里。他小名寿彭(意为寿比彭祖),后改名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

△ 刘氏三兄弟留下的唯一一张合影

刘半农后面有弟刘寿椿,后来成为中国著名民乐家、号称“二胡之父”的刘天华。又有弟寿慈,后来成为著名民乐家的刘北茂。兄弟三人成名后,时人冠以“刘氏三杰”的称号。

★ 文坛的“初生牛犊”

11岁时,刘半农到父亲刘宝珊和杨绳武等人创办的翰墨林小学就读,这是一家新式学校,除了重视中国传统经典学习之外,还特别重视英文教育。刘半农聪明好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国文、英语尤其出众。

在这里,他为当时的教材没有句读而奇怪,写下了“狗屁连天其中固有点,一语千金难道没得么”的对联,语虽鄙俚,但既暗合他日后事业的重要方向,初步展露他敢于挑战传统的性格。

1907年11月,刘半农以江阴考生第一名的成绩入读新办的常州府中学堂。在这所中学里,刘半农学习上依然锋芒毕露,他的中学同学钱穆晚年回忆说:“不三月,寿彭连中三元,同学争以一识刘寿彭为荣。”

★ 才情满怀 中学学历就任北大教授

1913年,刘半农在中华书局任编译员期间,先后在《时事新报》、《小说界》等刊物发表40多篇他翻译和创作的小说。

刘半农最早翻译的是英国狄更斯的《伦敦之质肆》、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的《此何故耶》、丹麦安徒生的《皇帝之新衣》,并将此改写小说《洋迷小影》。此外,他还介绍了俄国屠格涅夫的四篇散文,这是我国对屠格涅夫散文诗的最早翻译。1916年5月,刘半农翻译了高尔基的《二十六人》,这是高尔基的作品首次被介绍到中国。

刘半农的翻译,大多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世界名著,这些作品对开拓国人视野、吸收外国文化、启迪民众智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 刘半农(2排左1)和中国留英同学在“中国楼”前合影

1917年,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等文章,对文学革命从形式到内容都提出深刻见解。同年夏天,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破格聘为北大预科国文教授。

★ 开创“她”时代

1920年,刘半农赴欧洲深造,初入英国伦敦大学院,在语音实验室工作。1925年,他获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以外国国家名义授予的最高学衔的中国人。刘半农在海轮上写下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

△ 刘半农与夫人朱惠及长女小蕙在欧洲

首创“她”字,“她”指女子。这是一首写给结发妻子朱慧的诗歌,也是表达海外游子对祖国母亲的思念之情。

自刘半农之后,代表女性的“伊”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她”。一个“她”字,开创了中国语言文学的新时代。

★ 中国最早的摄影艺术家之一

1905年,14岁的刘半农开始接触和学习摄影。1909年,他买了一台柯达镜箱,利用暑假拍摄照片。

△上下滑动观看刘半农摄影作品

1923年,刘半农在巴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买了一台镜箱,常为他的夫人及三个孩子拍些照片,课余时间喜爱研究摄影艺术。

△ 刘半农(右二)与北京光社成员合影

1925年刘半农学成回国,在北京大学执教以后,他对摄影的兴趣愈发浓厚,并于第二年加入我国成立最早的业余摄影艺术团体“北京光社”。此后,他所撰写的《半农谈影》成为中国第一部探讨摄影艺术的著作。

1934年6月,刘半农为完成《四声新谱》、《方音字典》和《中国方言地图》的编写,冒着酷暑深入内蒙一带考察方言方音,不幸染病,7月14日逝世,年仅44岁。

图|视觉中国、网络等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写留言」分享感悟

此刻,你在想谁?

更多新闻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张天宇 编辑/马玮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