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课本让"外婆"变"姥姥" 网友:来一首姥姥的澎湖湾

央视新闻 2018-06-23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上海二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上海教育(沪教版)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书第24课《打碗碗花》(李天芳著散文)将原文的“外婆”改成了“姥姥”。“外婆”和“姥姥”含义相同,在生活中都常常能听到,上海本地更是以喊“外婆”居多,更改原文是为哪般?

《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外婆”为方言

有网友晒出7年前的教科书,证明当时《打碗碗花》中也在使用“外婆”称谓。

△更改后内容(左)与原文

更有媒体贴出网友找到的截图,表示去年上海市教委就曾回复过相关问题,其认为“姥姥”是普通话词汇,“外婆、外公”属于方言。

△图自网络

但截至目前,已无法在官方渠道查询到上述回复。

有媒体查阅了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发现“外婆”一词上确实标注“方言”,而语义为外祖母的“姥姥”一词无此标注。

专家:文学离不开个人所使用与附着的独特语言

相关消息曝出后,很多网友对此表示了强烈不赞同,认为这两个词语只是南北不同叫法——

“以后《外婆桥》岂不是要变成《姥姥桥》,《外婆的澎湖湾》岂不得成了《姥姥的澎湖湾》?”

“如果生硬套用“词典规定”这一标准,不知道会有多少名家名作都应该更梁换柱,修改得面目全非。”

“方言的文化魅力,在使用方言演出的地方戏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越剧、粤剧、沪剧、秦腔、黄梅戏等等地方剧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所使用的方言。如果脱离本地方言,改由普通话来演出,即使可以传达出同样的语义,原有的艺术魅力也会大打折扣。”

而有专家认为,《打碗碗花》是一篇散文,文学的本质就是承载、表达、构建人类的情感世界,情感离不开个人经验,离不开个人所使用与附着的独特语言。语文教科书收录名家名作,除了让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规范表达之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育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果简单粗暴地篡改作家的用词遣句,破坏原著独特的语言风格,这既是对于作家的不尊重,也与培育学生文学素养这一目的背道而驰。如果生硬套用“词典规定”这一标准去衡量,不知道有多少名家名作会被改得面目全非。

“姥姥”“外婆”你怎么叫?

小编顺手搜了搜全国各地关于“外婆”、“姥姥”的花式称呼。快来看看跟你平时用的称呼一样不?


中国北方称外祖母为“姥姥”。

上海话称外祖母为“外婆”(发音nga bu )。

粤语称外祖父母为“公公”、“婆婆”。

闽南语不论是祖父母还是外祖父母都称“阿公”、“阿嬷”(也可较专一地称外公、外嬷)。

重庆方言称外祖母为“嘎嘎”,念一声。

湖北利川方言称外祖父母都叫“嘎嘎”。一般“大嘎嘎”是指外公,“小嘎嘎”是指外婆。

湖北武汉方言称外祖母为“嘎嘎”或“嘎婆”,称外祖父为“嘎公”或“嘎爹”。

湖南湘西方言,称外祖母为“嘎嘎”或“嘎婆”。 

陕西渭南地区把外祖母称“外婆”。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综合央广下文客户端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李浙

编辑/魏铮

©央视新


语言使用莫忘初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