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十一”前景区迎来降价潮 但力度可以再大点!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2018-10-02

中秋假期和“十一”黄金周来临前,国内景区迎来了一波门票降价潮。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披露,截至8月29日,314个景区已降价或拟降价,其中包括121个5A级景区和155个4A级景区,两者相加占到降价景区总数的近90%。按降价比例统计,实行免费开放的景区30个、降幅在30%以上的29个、在20%—30%的48个。

在已经降价的景区中,扬州瘦西湖旺季票价从150元降至100元,华山风景名胜区旺季门票价格由180元降为160元,青岛崂山旺季票价从245元降至180元,降价的数额不小。但也有不少景区降价幅度不明显,降价额度在十元到二十元不等。(详情点击:十一前,这些景区将降价(附清单)

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太高”或“偏高”的占72.3%。景区降价可以说是顺应民意,但从降价幅度来看,价格下降较多的多是一些本来就比较贵的景区,降价之后票价仍在一两百元左右。降价力度能不能更大一点?

央视评论

景区门票价格整体仍高企  还有下降空间

假期临近,正当大家开始为出行做攻略的时候,传来这样的好消息,确实让人兴奋。但景区门票降价力度其实可以更大些!

仔细看数据就会发现,象征性地将门票降个十几、二三十块的景区有不少,相对于动则上百元,甚至两三百元的门票价,这个力度算不上很大,在缓解游客的旅游预算压力方面只能说是有胜于无。另外,有些门票价格降幅虽大,崂山景区降价65元之后仍需180元,喀纳斯等降了100元后仍需195元。对于出游者来说,虽说出发前就做好了穷家富路的准备,但一家人要买动辄上百一张的门票,加起来仍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即使在降价后,不少景点门票价格只不过就是从“太高”变成了仍在百元以上的“偏高”,门票价格整体高企的情况仍没有根本改变。

知名景区游客减少  “高票价”已制约旅游消费增长

游客希望景点门票越便宜越好,经营方却希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能依靠景点门票多创造效益。本来门票价格应该是两方市场博弈的结果,但长久以来不少景区经营方认为景区是垄断性资源,不愁没人上门,因此经营方掌握了定价的主导权,不少地方还把旅游景区当成了财政收入的摇钱树,屡次上调门票价格。其结果就成了我国很多景区门票价格偏高,饱受社会诟病,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认为当前国内景区门票价格“太高”“偏高”的占七成以上。

景区不该是所在地方的私产,它有公共属性的一面,设定较高的门票价格其结果必然是将部分游客拒之门外,无视景点的公共属性和不同阶层群众的基本需求。即使是那些有能力支付较高门票的游客,他们在比较思量后也会选择用脚投票,让性价比低的景区只能做“一锤子买卖”。而且随着社交网络的口碑传播,这种追求短期收益的景区甚至连“一锤子买卖”都越来越难做,“穷人新马泰,富豪国内游”的说法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很多国内游客不惜舍近求远,选择出境度假休闲。近年来,一些知名景区的游客人数也开始下降,充分表明单纯的高票价已成为影响国内旅游消费收入进一步提高的瓶颈之一。

旅游产业发展不应过于依赖“门票经济”

要打破这一瓶颈需要的是景区转变思路,改革运营模式,将目光从“门票经济”转向“全域旅游”,着眼长远算大账。在这方面已有一些“良心景点”珠玉在前,比如北京故宫门票多年维持在60元,杭州西湖干脆免门票。前者的文创产品带来不菲的收入,后者更是极大提升了杭州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成为杭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助推器。

△杭州西湖景区(资料图)

由于各个景区经营管理的经费来源不同,进行多样化经营的难度也有差异,因此用一刀切式的“良心票价”来要求所有景区恐怕也不现实。但在门票经济已经出现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从长远的角度考虑,算大账、算总账是不得不走的路。景区门票降价后虽然短期内直接收入会减少,但如果通过降低门票价格来倒逼服务升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并且拉长停留时间,则有助于拉长业链,提升旅游附加值,增进景区及周边的综合吸引力。而对游客来说,景区更大幅度的降价或者免票则有助于更充分释放旅游消费需求。说白了,如果服务做好了,游客花在门票上的钱少了,花在其它消费领域的钱就会增多。掏钱从左口袋转到右口袋,既能提升景区口碑,旅游综合收入也不会少,何乐不为?

当然,坐着收门票是最直接、最轻松的,而要做到让服务留人还需要动脑筋,有时候甚至很不容易。创新的点子没那么好想!但需要看到的是,对游客的争夺是一场全球竞争,景点之间迟早需要通过服务来提升品质。

△游客扫码购买故宫门票(资料图)

价格降了  游客的旅游体验不能降

当然,门票降价极有可能导致游客人数上升。近些年有些景点频频传出“黄金周”拥挤成“黄金粥”的消息,比如上下山索道一排队就是三四个小时。在拥挤混乱的情况下景区内游客的满意度会持续下降,为避免这类情况发生,如何在门票降价的同时提升管理, 平衡客流量和满意度,是对景区运营能力的一大考验。不过,只有在经受大客流的考验之后还能保持良好的服务品质,才能真正在竞争中留住游客的心。降价就是为了提升品质,就让降价来倒逼中国旅游升级、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吧。

文丨央视评论特约撰稿  王亚宏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王兴栋

编辑/文雅

©央视新




降价力度可以再大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