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入驻太空两年 天宫二号“很忙” 明年7月说“再见”

央视新闻 2018-11-14

26日,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经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运营管理委员会研究决定,天宫二号将在轨飞行至2019年7月,之后受控离轨。此外,我国空间站计划于2022年前后完成建设。

△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至今已在轨正常运行739天。

天宫二号完成两年在轨设计寿命 明年7月受控离轨

26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成果在北京正式发布,介绍了天宫二号和空间站研制建设等后续工作安排。

作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天宫二号已于日前完成了两年的在轨设计寿命。自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踏上太空之旅,一直到今天,天宫二号已在轨正常运行739天,目前状态设置正确,各项功能正常、指标良好。但是今天还没到我们说再见的日子,为了进一步发挥空间应用效益,天宫二号将在轨飞行至2019年7月,之后受控离轨。也就是说,在此之前,当你仰望星空,天宫二号还在继续坚定地履行着自己的使命。

入驻太空两年 天宫二号“工作很忙”

事实上,自从天宫二号入驻太空之日起,就开启了忙碌的工作模式:“牵手”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面向长期飞行的乘员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等相关技术;还“接待”了天舟一号“快递小哥”,验证了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等。可以说,天宫二号不仅忙得有成效,还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发展的重要使命。

其中,天宫二号上面搭载的14项约600公斤重的应用载荷,也在太空中各显神通,有的是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有的是解决未来星际旅行的生存问题,还有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地球。

"火眼金睛"识地球 观海看地探大气

为“天宫二号”太空实验室定制的高性能航天“数码相机”,学名叫“多角度宽波段成像仪”,安装在天宫二号对地观测面的“肚子”上,能够实现跟随天宫二号的飞行角度变化从多个方位对地成像。它的内部由8台分4层结构精心设计的小相机组成。这些相机通过视场拼接组合,可以扩大观测视场,“看”得更宽,还能同时获取目标的图像、光谱和偏振信息。

这台航天“数码相机”具有信噪比高的特点,地面分辨率达到100米,所看到的地表景物细节更加精细,是当前国际上分辨率最高的航天探测仪器。

这些新型的探测图像将可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大气探测、气候变化、农业生产、海洋灾害预防、航海安全保障等多种领域。

从种子到种子 空间植物全程培养


随着载人航天的发展,如何在太空中培育植物,是人类长期在太空生活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在天宫二号上,搭载有一个温度适宜、光照可控的迷你培养箱,里面种植有粮食作物的典型代表水稻,和绿叶植物的典型代表拟南芥。以往的太空植物培养实验周期都不超过20天,只能展开幼苗阶段的实验,而这次是我国首次在空间完成“从种子到种子”全过程的空间植物培养实验。

科学家们研究后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太空中,植物出现衰老减缓、寿命增长、生物钟变慢等各种新的生长规律,也就是说,植物在太空中长得虽慢,但寿命更长。这次实验,也为我国在将要建成的空间站上开展同类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定时神针” 搭载冷原子钟上太空

在天宫二号上面,还搭载着一个特殊的计时工具,冷原子钟,它是目前整个太空中走时最精准的钟,也是国际上首台在轨运行的空间冷原子钟。此前,太空中的热原子钟已达到300万年误差一秒的精度,而搭载在天宫二号上面的冷原子钟更进一步,达到了3000万年误差少于一秒的超高精度。

▲冷原子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介绍,天宫二号上搭载14项约600公斤重的应用载荷,在规模和水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工程实施以来,空间应用领域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两次,获得专利400余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00多篇。   

中国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

随着天宫二号任务的结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空间站工程——也将全面展开,中国也由此正式迈进“空间站时代”。

根据飞行任务规划,其中,关键技术验证阶段规划了6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建造阶段规划了7次飞行任务。空间站建造完成后,将成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在轨运营十年以上,面向前沿科学探索、人类生存和太空活动,支持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技术试验和空间应用等活动。

更多新闻


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伟

记者/王晓丹 陈勃 吕龙

编辑/孙毛宁

©央视新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