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洛水边,惊鸿现,云月羞颜

央视新闻 央视新闻 2021-01-26


国庆假期,央视新闻《夜读》栏目联合《文化十分》栏目共同推出特别策划《国画之美》。愿您因此感知美,传递美,创造美。

今日为您介绍的画作是辽宁省博物馆珍藏-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



灵变飘渺,洵为传神,

复见实相,宇宙第一尤物

——明末清初书画家王铎品评《洛神赋图》(“洵”意为“确实”)


点击视频观《洛神赋图》之美妙↓↓

讲解 | 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部助理馆员 杨勇 


“宇宙第一尤物”《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她,美在哪里?以何传世,历久弥珍?大抵因为,千载之下,她尚在娓娓诉说……


她在诉说:

邂逅,定情,殊途,一段情,念生世。


如果你对这幅画作一无所知,或许是欣赏她的最好状态。

 

摒去偏见,挣脱束缚,凌驾于俗世喧嚣之上,以本真之心舒展卷轴——

 

◎横屏可达到最佳观赏效果


才俊丽人,众仙飘逸,奇兽出没,龙驾云车,那神秘莫测的存在穿插于山川、林木、流水等景致间,动静皆宜,疏密得当,飘渺浪漫的幻境恰好适合浮想联翩……


一场未能如愿的凄婉恋情,在自然交替的时空中上演:河畔相遇,一见倾心,玉佩定情,水波传意,奈何缘浅,人神殊途,求之不得,魂绕梦牵……


这幅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一气贯通的长卷,由东晋名士顾恺之依曹植所作的《洛神赋》,传神还原建安才俊与洛水神女的旷世情缘。


△“故宫100品”之宋人洛神赋图卷 图/故宫博物院


在现存的中国古代绘画中,《洛神赋图》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真迹因年代久远已无存,现主要传世的是四件宋代摹本。除去你指端刚刚掠过的摹本,另外三件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及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辽宁省博物馆所珍藏的这件纵26.3厘米,横641.6厘米,绢本设色,是现存时代最早的唯一图文并茂的摹本,画面斑驳漫漶,反而愈发显得古朴。


图卷中的小楷书赋文,笔法秀劲,以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段落,分割了画卷的故事情节,别有一番美学趣味。


她在诉说:

感动,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


爱情,有一种完满,有情人终成眷属。也有一种残缺,不思量自难忘。


此处还有深情的揣测:“洛神”指曹植求而不得的甄氏,其兄曹丕之妃。甄妃逝去,曹植在《洛神赋》中,任自己积蓄已久的爱恋与怀念,随行云流水般的辞藻决堤宣泄。

△顾恺之画像 图/视觉中国

 

顾恺之何许人也?他被冠以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后世尊其为“中国画祖”,魏晋名士谢安更称其“以为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也”,就是说天下有历史记载以来,从来没出过这样的人物啊!


痴心化丹青,再现人神爱恋,如若不是感同身受,怎会用心良苦落笔成绝,吐出无限惆怅的情丝?

 

是情太浓,这长六米的笔墨画卷,也盛不下一世缱绻情思。


是缘太浅,纵使殊途,情难断,敢问:古往今来,谁在爱里不曾失意?


她在诉说:

落笔成丝,丝丝入骨入魂。


顾恺之采用工笔重彩技法,在画上尽显线描艺术。他善以微妙变化的细线勾勒物像,其线条圆转均匀,有秀劲古逸之气,连绵缠绕之意,后称之为“春蚕吐丝”或“高古游丝描”。这是中国最古老的线描之一,正是顾恺之将这一技法推向极致。



纵观之,《洛神赋图》每部分几乎都有对水的写照,水势随故事情节,有时舒展自如,有时激荡回旋,绝不雷同。那浪,本是无名的线条,可在“画绝”笔下显现性格,亦能传递人情,巧妙地烘托着画中气氛。


尤其在曹植驱船逆流而上寻觅洛神时,波涛澎湃,似观者也能听到水在咆哮,感知曹植的万分焦急。



细察之,当超逸的线条飘起来,“体迅飞凫,飘忽若神”的洛神,才有了神的气韵,衣带飘举,着实委婉动人。


四处遨游的线条,串起整幅幻境的情节性、韵律感、古朴风范。如唐代画家张彦远所言:“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忽,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她在诉说:

眼神,藏不住一个人的心事。

 

《洛神赋图》以形来传神,顾恺之画人最看重点睛之笔,自云“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睛)中。”画中人大部分以四分之三的体貌朝向观者,这是画家诠释的质朴的“立体感”,所以有故事的眼,看得清看得真。


没有多余的勾染,寥寥几笔,一双眼眸,便成了一人内心与性情的写照。《洛神赋图》中,曹植与洛神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彼此。


邂逅洛神,专注而讶异。


解玉传情,含情脉脉。


离别回首,是不忍是不舍。


那眼神流转,仿佛是一种邀请,邀请你走近他,端详他,听他诉说心底爱恋。原来,爱一个人,眼神藏不住的。


她在诉说:

伊人不再,万般美好皆枉然。


顾恺之作画构思主张“迁想妙得”,“迁想”指画家把主观情思“迁入”对象之中,“妙得”为其结果。


试想你是一位画家,如何在画纸上呈现“深山隐寺”?顾名落笔绘一座山间庙宇,岂不太“实诚”?若画出两个小和尚在溪边打水,一条曲径蜿蜒伸向深山,便有了截然不同的意趣。中国画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全靠悟性,全赖“迁想妙得”。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同“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yáo)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出自《洛神赋》)

 


洛神之形,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明洁如朝霞中升起的旭日,鲜丽如绿波间绽开的新荷……世间再美好的女子比之黯然。


诗人也好,画家也罢,均以绝妙的“迁想”,召集诸多美好事物,营造意境之美,只为簇拥衬托伊人之美。



还有一处不易被察觉的隐喻:全卷53个人物之中,只有曹植身后的一个侍从背向观众,这里的“背”暗含“背离”“背信弃义”之意,画家可能早已意在笔先,暗示了“人神之道殊”的悲情结局。


值得一提,画间“人大于山”的构思,看似失真,实则因情设境,更好地映衬了人物的形象。假若人与山呈真实比例,画者将洛神置于峻岭之中,难免主次冲突,观者恐怕也难体味到洛神那种“轻云蔽月”“流风回雪”的娴姝了。


后记


邂逅,定情,殊途,分离,怅归……


凡人总逃不出这命运定律,如何应答这悲欢离合,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曹植邂逅“洛神”,于是有了隽永辞赋《洛神赋》。


顾恺之邂逅《洛神赋》,于是有了画之瑰宝《洛神赋图》。


我们在此,跌落诗人和画家营造的美之境地,报之以何?


配图/除标注外 皆由辽宁省博物馆提供




思卿不见,嗔痴醉眠。

点击下图赏《洛神赋》原文↓↓




点击「阅读原文」分享感悟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张天宇 编辑/王若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