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越简单,越美

央视新闻 2021-01-26


国庆假期,央视新闻《夜读》栏目联合《文化十分》栏目共同特别策划推出《国画之美》。愿您因此感知美,欣赏美,传递美。

今日为您介绍的画作是辽宁省博物馆珍藏——宋徽宗赵佶所作的《瑞鹤图》。



品赏


近距离感受《瑞鹤图》之美妙

讲解 | 辽宁省博物馆 艺术部助理馆员 杨勇


瑞鹤羽千年 


宋徽宗的传世作品分为两种,一种是“御笔画”,一种是“御题画”,“御笔画”就是宋徽宗本人的亲笔,“御题画”则是他人代笔,宋徽宗题字押款。而《瑞鹤图》就是典型的“御笔画”了。

 

《瑞鹤图》,绢本设色,独具清俊潇洒之格调,是宋徽宗作品中难得的诗、书、画皆为上品的画作。


◎横屏可达到最佳观赏效果


在这幅纵51.8厘米,横138.5厘米的画作中,群鹤盘旋,但没有一只姿态重复。


其中两只立于宫殿屋脊之上,呈对称回首相望状。左侧一鹤立足不稳,动感十足;右侧一鹤稳立于上,脖颈长伸作引颈高歌形态,仿佛在与众鹤呼应。


 

石青色的天空中,群鹤盘旋于宫殿之上,千姿百态,极为灵动。画中上下左右之间相互呼应,各有节奏。虽然画中只描绘了宫殿的屋顶和两侧的一角,但足够让人想象出整座宫殿的繁华雄伟。


《瑞鹤图》不仅具神性的光辉与君主的华贵,也有仙音袅袅、高雅灵动之感。在严肃的皇家风范之中又掺杂着神秘、古朴的色彩,实在是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神秘悠远的“皇家范”


《瑞鹤图》的故事发生在北宋政和二年的首都汴京,这一天是元宵佳节。逢此节日,要举行长达五天的灯会,文武百官也会和皇帝共同观赏华灯如昼的夜晚。

 

宋徽宗当晚与民同乐,过了很久才回宫歇下。第二天一早有官员来向他汇报,说宣德门上出现了罕见的吉祥之景。宋徽宗到场一看,果然见宫城上飞来一群仙鹤,飞舞盘旋,引颈相和。



古人对仙鹤寄托了理想与追求,在传统道教中的神话里更是让它成为延年益寿、得道成仙的标志。而当时的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的阶段,群鹤相聚的祥瑞景象,让宋徽宗和文武百官都看到了“国运兴隆”的希望。

 

兴奋不已的宋徽宗立即回宫命人拿来绢和笔墨,用半写实的手法将这一瑞气景象画了出来:飞鹤布满天空,姿态百变,宫殿的线条锋利整齐,在层层祥云下衬托得极为缥缈,石青色的天空衬的白鹤更加华贵清俊,严肃中又带着些许神秘。



宋徽宗还在旁边用纪实诗将当天的故事记录下来,“御制御画并书”。末尾签押很有个性,像一个“天”字,但“天”字的第一笔和余下部分又距离很远,意为“天下一人”。



这样书画合一的创作,使得全篇布局有序,用诗来抒发画作未尽之意,也让观看的人感受到全国上下对兴盛的期待和愿望,互相弥补互相圆满。



带皇冠的艺术家

 

宋徽宗作为北宋的皇帝,在后人眼里却是“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赵佶(1082.11.10-1135.06.05)

宋徽宗,宋朝第八位皇帝


宋徽宗在艺术上的造诣极高,最著名的莫过于在书法史上的独创——“瘦金体”。瘦金体文字银钩铁画,挺劲飘逸,侧锋如兰如竹,极具个性。

 

崇宁甲申年,其赐童贯瘦金体《楷书千字文》,这已是瘦金体的经典作品。这一年,宋徽宗只有23岁。


宋徽宗《楷书千字文》(局部)

 

不仅是书法,宋徽宗还利用皇权推动绘画艺术的发展,建立了周密的画院制度,使画院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家美术学院。

 

进入画院要经过考试,以诗词做题目,曾刺激出许多新的创意佳话。如一次考试,题目为“踏花归去马蹄香”,得第一名的人没有画任何花卉,只画了一人骑马,有蝴蝶飞绕马蹄间。此种等等,极大地发展了国画的意境之美。

 

由宋徽宗亲自选出来的学生最有名的莫过于王希孟,经徽宗亲自指导后,年仅十八岁就画出了流传千古的《千里江山图》。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


宋徽宗不仅是画院的倡导者,更是一位画技卓越,水平极高的鉴赏者。他要求画家要师法自然,把握真实。

 

有一次他让画师画孔雀,却无一满意,原因是孔雀开屏时一定会先抬左脚,但画师们全都画成了先抬右脚。由此可见徽宗对写实对象“情态形色”的观察皆是细致入微。

 

中国历史上在文学艺术上有所成就的帝王不少,文学上当推李煜第一,而在书画上,恐怕非宋徽宗莫属了。


流离的画作


《瑞鹤图》见证了中国宋、元、明、清几代封建王朝的兴盛衰亡,历经了世事沉浮和历史的变幻沧桑。


 

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汴梁,《瑞鹤图》流落民间;元代中期,《瑞鹤图》曾经为胡行简收藏;元末明初僧人来复曾在《瑞鹤图》上题跋;后来又经项元汴、吴彦良等人收藏。清朝并归内府,备受诸帝喜爱,钤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宝笈重编”、“乾隆鉴赏”、“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玺印,并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之中。

 

直到二战结束,溥仪从“皇宫”中出逃,途经沈阳时为人民解放军及苏军截获,包括《瑞鹤图》在内的一批重要文物随即被送到东北银行代为保管。1950年,劫后余生的《瑞鹤图》最终归入辽宁博物馆。







陈寅恪先生曾言:

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代极简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

作者/蒋勋

古代美学,到宋代达到最高,要求绝对单纯,就是圆、方、素色、质感的单纯。宋朝人用墨画画、烧单色釉瓷器。现在讲极简,宋朝就是最早的极简。

越简单,越难

宋是一个文明高峰。宋汝窑,是一千年了不起的大名牌!唐三彩都是花花绿绿的,但宋敢在花花绿绿中提出素朴风格。

像水仙盆做到那么素,雾面、亮都不亮,却很美,没有一点花边、没一点火气,完全不表现,这是很难的。就像我画画,还是希望别人看到后,觉得我的技巧很好,就做不到“不表现”。

宋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全世界至今还在仿宋瓷。冰裂纹,本来是烧坏了,但宋人觉得里面有种沧桑美,经历时间后,叫开片,他们用不同火温去烧出开片。本来是败笔、损坏却变成美,这是很特别的宋代美学。

宋的版书,是全世界最珍贵的文化,我觉得它的排版印刷方式,是世界上最美的。十一世纪宋朝的活字排版印刷术,让当时的知识、教育普及,造就庶民文化。

宋代版书:南宋张即之《金刚经》

越困顿,越美

宋的书法我首推苏东坡的寒食帖。他四十三岁因乌台诗狱被抓,写了一首绝命诗,请狱卒带给弟弟,经欧阳修等极力抢救,才下放黄州。黄州时期是苏东坡写赤壁赋、大江东去、念奴娇、寒食帖的年代,唯一留下的手稿是寒食帖。

我二十几岁看到这作品时,觉得字颠颠倒倒的,有什麽好?那时我的老师说:“你将来就懂!”苏东坡年轻时,字写得很漂亮,寒食帖是在人生摔一大跤后出来的,此时的他就不在意美,而是写得很自然。别人说这字好丑,苏东坡自嘲这是“石压蛤蟆体”。

苏轼《寒食帖》

这是人生最高境界,别人笑有何关系?因为我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很多东西必须在生命不同阶段去领悟,我四十几岁时看懂了寒食帖。现在我带学生去看寒食帖,他们和我当年一样,也说丑死了。

越温柔,越强

我常说,故宫第一任院长是宋徽宗。一千年前他就有文物收藏的专业。他编了《宣和书谱》和《宣和画谱》,完整整理收藏的书法和绘画。

宋徽宗的诗帖“秾芳依翠萼,焕烂一庭中,零露霑如醉,残霞照似融。丹青难下笔,造化独留功,舞蝶迷香径,翩翩逐晚风”,会让你惊讶,一个帝王可以爱美到这种程度!

宋徽宗的书法作品

宋徽宗输了帝国,却赢了美。他建立统治者的另一种品格,从不会蛮横粗暴,不炫耀权力和财富。宋有一种“柔的文化”,当时西夏辽金都比宋强,但宋比它们晚灭亡,南北宋三百多年,比唐朝的二百六十年(编者注:实为289年)还长。

画方面,我最欣赏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李唐《万壑松风》。以前我随故宫的老师读书时,很“奢侈”的把这三张画挂在一起看,现在是不可能的,因为太珍贵。

范宽《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中一座大山,人只是走在大山大水里一个小小的存在,这是很了不起的天人合一观点。宋朝人知道,人不能自大到认为可以征服宇宙,我们只是宇宙的过客,所以,用“行旅”,不是“旅行”。人要尊敬自然,要留下谦卑。

范宽的大山中峰鼎立,是稳定、不动的。到神宗时想变法,就特别喜欢郭熙的画。因为郭熙画早春,代表变化、解冻,线条是流动轻松空灵的,构图出现S型,抓住刹那间光的变化,在云烟濛濛、有与无之间的美。

郭熙《早春图》

到李唐的《万壑松风》,山却像毛笔、手指一样细。那山峰像梦境,是非写实的山水,他从范宽的写实主义,转成浪漫主义,也是北宋跨越南宋的重要桥梁,他带动南宋画的留白、文人诗意。

李唐《万壑松风》

至今宋的书法山水画仍是世界公认最高的品格和风格,美学影响力都没有消失。唐朝的美是大红大绿,到宋朝竟敢用墨来画画,但墨分五彩,墨比彩色还要高,淡雅反而更形成高贵。

宋朝歌颂梅花、枯木,他们含蓄内敛包容,尊重每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把缺陷变美,花很美,枯木也美,裂纹也可以构成美,鹧鸪斑、兔毫、窑变都是缺陷之美。美无所不在,就看你如何去发现!


点击「写留言」分享感悟

猜你喜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本期监制/李骏 主编/王兴栋 石岩 马戎戎

策划/王元 李程  撰文/王冀蒙  
编辑/孙毛宁 潘婷 视频编辑/曾麟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