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戚介绍的“返利”群,投资了2万多,怎么一夜之间就解散了?
今年2月份,河南新乡的李女士从自己的亲戚处了解到一个有关共享充电宝的投资项目,这个项目投资不大,收益却不小。
这个亲戚说他已经投资了10多天,每天都会收到返利,并未出现异常。而且他还专门上网查询过这家公司,确认没有问题才推荐给了李女士。于是,2月27日,李女士花两万多元投资了30台充电桩。
可是28日晚,就在李女士等着收取第一笔返利时,这个群突然被解散了,之前和她联系的客服人员也消失了。
和李女士一样,常先生也经历了相同的一幕。2月24日至28日,常先生共计投资51台充电桩,按照每台每天返利30元,常先生可以收到返利1500多元。可是到了28日晚上,他所在的返利微信群也突然解散了。
这样的返利群也有数十个之多,它们无一例外都在2月28日晚上解散。像他们这样的被害人还有好几千,其中也包括推荐他们投资的家人朋友。
那么这个骗局是如何运作的?它又是如何进行伪装,吸引如此多被害人一步步上钩的呢?
陌生好友帮垫钱 不想逐步迈入骗局
2018年12月,受害人王女士在网络上添加了一位陌生好友,对方想邀请她一起加入这个共享充电宝项目,并愿意垫钱让王女士尝试。在收到20多天的稳定返利后,王女士自己花钱投资了三台充电桩。
后来,王女士为获取额外的酬劳,还担任了群里的财务一职,负责每天给群里的人发送返利,并且收取他人投资时缴纳的费用。
被害人王女士:主管每天晚上会发一个列表明细,比如这个群发3000,那个群发2970,然后把钱直接打到你的手机银行,然后就在晚上七点半以前,把返利发送到群里,就可以了。
此时的王女士对这家公司以及这个项目已经深信不疑,所以她主动向家人朋友介绍了这个项目,并获得了推荐好友加入的返利。
被害人王女士:推荐一个朋友会有100块钱的返利,而且这个投资比较简单也好操作,所以说大家一般都有推荐,特别是推荐给自己的家人。
2019年2月底,群里突然发布一则消息称,从3月开始投资项目要涨价,建议大家赶紧加购,同时还推出了更大力度的促销活动。于是王女士又投资购买了30台。
与李女士、常先生的遭遇一样,王女士所在的返利群也在2月28日晚上解散。这时王女士终于反应过来,自己被骗了。
警方深入调查 揭开骗局伪装
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警方发现这个所谓的充电宝投资项目其实根本不存在,骗局当中“可查的公司”、“认购合同”等伪装也被一一揭开。
利用招聘来的财务 收取被害人资金
原来,当初犯罪团伙招聘这些财务的目的就在于,利用他们收取其它被害人的投资,之后再统一发给犯罪团伙的账号。
新乡市公安局胜利分局案案件侦查大队大队长李新民:他们的取款人、作案人还有网络公司的制作人、财务人员等等一系列犯罪行为都是专业化的流水作业。取款在甲地,送款在乙地,作案在丙地,制作公司在乙地,他们分别在全国不同的地方、不同地区作案。
最终,警方掌握到这个犯罪团伙藏匿在广东,被害人涉及全国多个省市,涉案金额高达六百万。
犯罪嫌疑人交代,他们从2018年10月开始策划这个骗局。几人经过商量,选定了利用共享充电宝这一概念作为伪装进行诈骗。
为增加可信度 成立公司
为了进一步增加骗局的可信度,犯罪团伙专门注册成立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并购买了网站域名、制作网站。
但这个所谓的公司根本不存在,犯罪分子所展示的公司地址、内部环境等宣传内容,都是虚假的。包括他们给被害人提供的“合同”,也是自己通过修图软件修改上去的。
其中,犯罪嫌疑人温某主要负责与被害人接触,扮演一个类似于客服的角色。他们利用提前准备的一套模式化流程和说辞来应对被害人,当有被害人提出质疑时,他们通常选择回避。
犯罪嫌疑人温某:这些说辞都已经在微信里收藏好了。有人进来我就按步骤一步步发过去就可以了。一般我不去跟他解释,我说你自己去百度一下,然后把执照发过去给他。
温某交代,骗局初期属于经营阶段,他们利用新收的赃款去填补高额的返利,目的就是以此骗取更多人加入项目,最后看准时机拿钱消失。
由于案情重大,涉案人数众多,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审理中。
类似诈骗案屡见不鲜 该如何防范?
近年来,以投资返利作为诱饵的诈骗案件屡见不鲜,而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够成功,除了精心的伪装外,也是因为骗子抓住了很多人的心理。
那么该如何防范呢?
1. 此类案件虽然打着一个新兴经济概念的幌子,但是包裹着的却是比较典型的电信诈骗案件。
2. 除了利用微信等互联网手段外,犯罪嫌疑人还会利用人们对家人朋友的信任,通过奖励的方式引诱这些被害人将自己的身边人拉入骗局中。
3. 不能单纯以是否有注册的公司来判断。现在很多的诈骗犯罪团伙都是以公司的面目出现在受害人面前,看着很健全但实际上是按照剧本实施诈骗。
4. 面对不了解的投资理财项目,要时刻保持理智,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更多内容 点击视频↓↓
△视频 《法治在线》
更多新闻
监制/唐怡 主编/张天宇
编辑/杜显翰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