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花巨资打下机井 三五年却没法用 背后有啥问题?

央视新闻 2019-06-17

在河北承德围场县下地村,田间地头有很多灌溉用的机井。这些矗立在田间地头的机井,有的已经五年了,最短的也有三年,但是因为没电一次都没用过。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要打这些机井?打好了为什么又不给通电呢?

为摆脱靠天吃饭困境 农业扶持项目落地

围场县地处河北省最北端,这里山环交错,沟谷纵横,气温低,降水少,风沙大。因为山地多、坡地多,灌溉条件很有限,大多只能靠天吃饭,围场县因此既是农业大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村民们期盼着摆脱靠天吃饭的日子,而上级部门也在积极解决。近年来,不止一个农业扶持项目在下地村落地。2014年,“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项目”就在当地打了6眼机井,这是农田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节水灌溉配套项目。2015年开始,“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把过去的山坡地改造成梯田,使过去的“三跑田”变成了可以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还有利于机械化耕作,为此又打了28眼机井。

 “坡改梯”的机井2015年就打好了,如果有水,就能保障一面山坡的地,能够为当地群众一年增收几万元,群众很欢迎。这些项目都比较完善,除了机井,还都有潜水泵、水管、蓄水池等配套设施,管道在地下排布,形成了网络。

村里被要求“自筹资金解决配电问题” 

按理说,这样好的项目实施起来之后,下地村靠天吃饭的问题早就该解决了。然而事实是,现在这些井却变成了村民们的烦恼,因为没电。

2014年节水灌溉打出那6眼井的时候,村民们曾试图自行解决用电问题。最初的6眼机井连电线电缆都给配套了,只要接到电线杆上就能用,可是进村的电线是民用电,接上去一用就烧保险烧电器,最后谁也不敢接了。

村民的请求一级级反映上去,得到的回复是:“项目不含机井配电,应由村民自筹资金解决配电问题”。

河北围场县下地村村委会执委殷瑞义说:“28眼井(要完全解决配电问题)得二、三百万,现在村集体经济一年收入一、两万块钱。”

各乡镇、村完全没有解决能力 机井成摆设

在围场县水务局,记者看到由河北省发改委和水利厅制定的“河北省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专项建设方案”。这个项目主要针对河北省北部山区八个县的山地坡地,项目表上所列实施项目清单中,有水井,但的确没有配电这一项。

其实早在2015年“坡改梯”项目落地之初,围场县水务局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所以在与乡镇签订的责任书中,明确了一条“此工程不负责电力配套,项目乡村要自行解决电力配套事宜”。

河北围场县水务局党组成员王海生说:“各乡镇村积极性特别高,所以我们就表示,谁承诺自筹解决电力问题,我们就优先考虑。”

毕竟都是对乡村有益的好项目,所以各乡镇、农村都做出了自行解决电力配套的承诺,等项目落地后,绝大多数承诺都变成了一句空话,不是不想兑现,是压根没那个能力。

那么县财政能负担得起吗?

王海生说:“围场县总面积九千多平方公里,坡改梯的地方都在山坡上,最近的距离也在一公里以上,要是远的地方有十多公里。我咨询过电力,如果拉网电一公里就在二十到二十五万,要是十公里就二百多万,怎么算这个数都特别大,承受不了。”

办事流程僵硬固化 问题越积越多

四年来,仅“坡改梯”项目在围场县已经陆续投入1.41亿元,其中的机井、管道、蓄水池等设施的投入已经是不小的数目。单这一个“坡改梯”项目,就围场一个县而言就有1400万投入。现在这么多投入下去,没有见到效益。   

记者:你们有没有跟上级部门沟通过这个事,干脆把打井的钱再去坡改梯,多增加一些亩数。或者这个井必须要打的话,能不能有一笔电力配套资金?

河北围场县水务局党组成员王海生:省批复的实施方案,只能按实施方案进行实施。

每一个项目,都必须按照项目清单来完成,只要清单里有机井,用不上也要打出来。随着项目落地越来越多,问题也逐渐凸显。

2018年,围场县经过研究,从2019年的财政预算中划拨资金,进行电力配套,并且修缮已经不能使用的机井。王海生告诉记者,5月20日招标,对142眼不能用的机井进行更新改造,筹措了408万元对193眼机井进行配套,2019年年底实施完成。

项目设计应接地气符合实际 才能将好事真正办好

花了巨资打好的机井,因为没有电最终成了摆设,农民还是得靠天吃饭。没有配备电力设施属于先天缺陷,靠后天去补并不靠谱,尤其是贫困地区,再拿出钱来并不现实。很多项目初衷是好的,也能为当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项目的设计实施要真正接地气、符合当地实际,还应该做更细致的调研,需要更多的部门统一协调,把钱用在刀刃上,这样好事才能办好办实。

更多新闻


监制/李浙  主编/王兴栋

编辑/潘梦莹

©央视新


办好事!办实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