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你的全世界路过,不舍离开

央视新闻 2019-10-13

《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

这一次,

我们带你打卡城市地标建筑,

标记时光。


新中国成立70年,时代的发展、国家的进步留下太多印记。最直观的反映,就是林立在每个城市大街小巷里的建筑。一座与你一起成长的建筑,一段常说常新的故事。那些地标性建筑,在斗转星移之间倾诉着岁月往事,在雨雪洗礼之下彰显着城市性格,在风起云涌之际丰富着中国形象。今日起,视新闻新媒体推出微视频《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带你每日“点亮”一座城市地标建筑,在共和国70年蜿蜒前进的足迹中,解封历史;从一代人、一座城、一个国的成长中汲取力量。我们,唯有知来处,方能识归途。






重庆李子坝轻轨站

☟四分钟快速打卡☟


▽ 重庆李子坝轻轨站“名片” 滑动查看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李子坝车站是国内第一座与商住楼共建共存的高架车站,于2004年3月建成,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该站位于嘉陵江畔的李子坝正街39号商住楼6-8层,因其“空中列车穿楼而过”成为蜚声中外的“网红车站”。



穿楼而过的轻轨,
隐藏着多少秘密。



它是一座“网红”车站,

是外地游客到重庆必打卡之地。

人们拿起相机、手机,

定格下轻轨穿楼而过的画面,

有人甚至为了寻找到最佳拍摄角度,

鼓起勇气去敲附近居民的房门。



它是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
李子坝轻轨站。
这条轨交线占据了
一栋居民楼的6到8层,
楼下五层是商铺,
9到19层则是居民住宅,
轻轨穿楼而过。



看到这样的“穿越”,

每个人都会发出

各种各样的疑问:

“天!这是先有楼,

还是先有轻轨呀?
李子坝车站综合楼工程主设计师、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老师
叶天义介绍,
李子坝站与这栋楼是
同时设计、同时修建的,
没有谁先谁后。
无论楼房还是轨道,
一旦其中一个先修建,
再把两者很好地结合,
其难度难以估量。



也有人惊叹:

“楼栋与轻轨居然能抱在一起,

太壮观了!

真相是,

它们是间隔20厘米的邻居关系。

这对邻居没有公摊,

没有共同的物管,

甚至没有共同的电力线路等。



最常见的疑问是:

“穿越时楼房是否微震?

答案是,

在轻轨柱子与楼房建筑之间,

有20厘米的安全距离。

轻轨与楼房看似一体,

其实互不干扰。



还有人关心:
“列车驶过会不会扰民?

住在11楼的王大姐说,

她2005年在这栋楼里买了房,

根本察觉不到轻轨的噪音。

“反而是街上汽车

产生的噪音更大些。”

原来,

轻轨采用低噪声和低振动设备,

车轮为充气体橡胶轮胎,

并由空气弹簧支持整个车体,

运行时噪声远远低于

城区交通干线的噪声

平均声级75.8分贝。



李白曾在巴蜀之地感叹: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刘禹锡也曾不无酸楚地说:

“巴山楚水凄凉地,

二十三年弃置身。

重庆,自古以来是巴蜀重镇,

多少年来,令人望而却步。

可再看今日的重庆,

纵横交错的轨道交通线路,
总会令人大呼神奇。
能穿楼,能跨江,还能翻山越岭……
轨道列车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
也成为重庆独有的风景线。





重庆,
巴渝山城的味道。

有人称重庆是一座“魔幻都市”,
置身其间,
你能享受到8D的感官刺激。
对初见重庆的人来说,
仿佛坐上巨型的过山车,
立体体验着这座丛山中的城市,
有多么与众不同。


夜幕降临的洪崖洞,

灿若银河的灯光,
让人心生温暖。
那嵌在山崖上的宏伟建筑群,
仿佛置身于充满幻想的漫画世界。


佛图关站,

曾是古巴渝十二景之一,
“佛图夜雨”的所在地。
坐上开往佛图关的轨道列车,
仿佛在时光隧道中穿梭,
在悠然的自然风光,
和满满的现代气息中切换自如。



重庆南岸区的黄桷湾立交,
被喻为重庆主城最复杂的立交桥。
分为5层结构,
15条匝道,连接8个方向……
层层叠加,分支密布,
犹如城市的毛细血管。
在重庆,
导航会无用武之地,
哭晕在厕所……


对公路就在楼顶上的奇观,
重庆人表示,
“不用起立鼓掌,
坐下说话,这是日常操作。”
在重庆迷路,
兜兜转转,
又会有新发现。



在重庆,问路不问东南西北,
只说上下左右。
再也不用怀疑那句歌词
“停靠在8楼的2路汽车”
是否真实存在。



重庆巴南区的波浪形公路,
为满足路旁商业区进出车辆需求,
随地形顺势而建。
车辆驶过,
一会儿冲上顶端,
一会儿又落入低谷,
司机:“看起来飞一般的感觉,
实际稳得很!


智慧勤劳的重庆人民,
用双手建设了这座城市的
轻轨、桥梁和高楼大厦。
不但在崇山峻岭间安下家,
还创造出如今的灿烂与繁华。
重庆, 
巴适的板。

内容/央视新闻整合自重庆晚报等

图/部分来自视觉中国



☟ 点击下图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

打卡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之北京电报大楼



☟ 点击下图

打卡新中国70年成长地标之北京工人体育场




更多新闻


监制/李浙 策划/王元

编导/王若辰 摄像/郑文泽 马广辉(航拍)

摄像助理/张世鏖 后期/王若辰

编辑/关欣

©央视新


 喜欢请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