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穿越靠手绘!这些“行当”你可能没听过也没见过 不看后悔

央视新闻 2019-09-22
曾经,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如今,服务拉近你我,技术改变生活;
从学会发现,到懂得欣赏;
从机械统一,到个性定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
一个个职业,
记录了千千万万劳动者的生活冷暖,

也见证着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坚定步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除了我们熟悉的农工商学兵,粮油票证管理员、物资供应员、蔬菜作价员都曾经是“风光”的职业。
“裱棚工”、“抄写工”、“烧水工”这些如今鲜为人知的“老行当”,在那个年代也随处可见。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职业的追求也发生了变化:驾驶员、售货员、邮递员等职业曾是一代人眼中的“好工作”。作家、教师等与文化、艺术有关的工作更是受到热捧。
20世纪90年代,“下海”成为时代热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金融等行业深度发展,与海关、外企、金融、税务等相关的职业成为热门。
迈入新世纪,信息化逐渐普及,通讯、网络、IT等成为热门行业;国家对外交流日益增多,翻译、同声传译等也成为人才紧缺职位。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更注重追求生活品质,健身教练、美容师等职业成为不少年轻人的选择;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蓬勃兴起,电子商务、电竞、网络主播等新职业备受关注。

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98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89.5%。

在新中国,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始终稳如磐石,与之相伴的则是中国人的人均收入持续增加。

70年来,
需求升级推动传统职业细分,
新科技催生新职业。
时代变迁中,
中国人都在自己的岗位,
为促进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
持续贡献力量。

▌本文来源:环球资讯

更多新闻


监制/陆毅  主编/吕小品

编辑/潘梦莹 牟宇昊

©央视新



祝福祖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