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认真,你就赢了

央视新闻 2021-01-26

“一个现代人,

他的修养表现在

非常优雅地运用我们的母语,

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01


◎孔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他的表现差强人意,令大家倍感失望!

◎这样看来,他绝非籍籍无名之辈。

◎接下来,这两支队伍将争夺冠亚军。

◎这种“霸凌主义”行为,实在令人不耻。

……

上面这五句话,均有文字差错,你能看出来吗?
点击图片,对答案


公布这些文字差错的,是一份规范社会语言的刊物。从2006年开始,这本杂志每年都会在年底公布“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对此,它的前主编说:
“在我们语言生活中存在负面的东西,不规范、不正确、不健康的东西,你要对它及时地制止。哪怕一个小刊物力量有限,但要有人发出声音。”



02


《甄嬛传》大爆那年,街头巷尾都是关于“huán huán”的讨论。有位语言学家分析,“嬛”字在《汉语大词典》里有三个读音,分别是“huán”“xuān”“qióng”。

根据电视剧的情节来判断,“甄嬛”的“嬛”出自南宋词人蔡伸《一剪梅·堆枕乌云堕翠翘》中的“嬛嬛一袅楚宫腰”。在该句中,“嬛嬛”形容女子婀娜妩媚之姿,“嬛”应读作“xuān”。

《甄嬛传》作者流潋紫后来也通过微博回应称:“甄xuan(xuān)变甄huan(huán),这是一个美丽的错误。”



03


上海某家餐厅,包房用杭州西湖十景命名,其中一间写作:曲苑风荷。有位食客来用餐,一眼就发现了错误,指出应是“曲院风荷”。为什么呢?他这样解释:
首先,这是康熙手写的,石碑今天就在杭州立着。

其次,单就字义来说,也不能改“院”为“苑”。院,本义指围墙,引申指包括围墙和房屋在内的整个建筑;而“苑”是植树木养禽兽供皇帝打猎的场所。“曲院”本是古代酿酒的小院子,怎能称之为“苑”呢?



04


1995年,一位出版人在上海创办了一本杂志,32开,一年12期,专“咬”文字差错。

为了赢得市场的关注,他想出了一个“奇招”——向自己开炮,重金请读者挑刺。

当时的市场价为一个错误10元,他的奖赏是100倍:一个错误1000元。
为了提高大家的积极性,他甚至在封面上特意设计了一处错误:将刊名中某个字的拼音标错。

这次营销获得了极大成功,全国200多家媒体报道了这则消息,刊物三次加印,这本杂志成功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此后20多年一直影响着国人的语文生活,被称为“语林啄木鸟”。



05


这位主编,这位语言学家,这位食客,这位出版人,是同一个人——《咬文嚼字》杂志创始人、前主编郝铭鉴。
2020年4月2日上午,这位和文字较真的“汉字守门人”,在上海过世,终年76岁。
他的微博简介里写着:一个编龄不短、编书不多的老出版人。一个热爱教师工作、缺乏教学实践的大学兼职教授。一个热心语文规范、未经严格训练的编外语文工作者。

这是个有些散漫的简介,其实,如果按照他一辈子“咬文嚼字”的标准,这份简介应该是:语言学家、出版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先后任上海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副社长、上海文化出版社总编辑,兼任《咬文嚼字》主编、《编辑学刊》主编等职。

看似散漫,却一生严谨。
因为这份严谨,他曾带领《咬文嚼字》向名作家、名刊、大报、明星“开咬”他“”过以王蒙为首的12位作家;“”过北京、天津等12个大城市,为城市“洗脸”;“”过包括《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在内的12家大报……
因为这份严谨,几十年来,他以不辍之笔耕,为读者详解过诸多汉语用法。个人微博上,也尽是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文字差错的“督查”。即使在病中,他仍写下了最后一篇文章,发表在《咬文嚼字》今年的三月刊中,内容是为读者详解汉字“画”与“划”的不同用法。
因为这份严谨,他尽管退休多年,仍然坚持每年参加《咬文嚼字》“十大流行语”“十大语文差错”评选的发布会。
除了《咬文嚼字》这本杂志,郝铭鉴还编过许多图书,如《中国新文学大系》、“文艺探索书系”等。晚年,他把关于社会语言气象的心得与思考汇入著作《字雨词风》。
半生努力、字斟句酌,可谓其人生的真实写照。

也许,有人觉得他“小题大做”“吹毛求疵”,但纵观古今中外,多少文豪巨匠,正是因为在最细小、最基础之处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才留下了那么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世佳句。



06


作为一名语言学家,郝铭鉴曾留下过不少金句,摘选其五,以飨读者:


关于刊名


拿贬义成语作为刊名,其实也体现了编者的一种自信,他们说我“咬文嚼字”,我就咬文嚼字。

——郝铭鉴





关于读者


读者才是真正的挑错人。

——郝铭鉴





关于语言


语言是一条流动的河。这条河必须是在河床当中流动的,它的两边还有堤岸。因此语言应用要有一定之规,它是社会公器,需要大家约定俗成形成共识,彼此的交流才会有效。

——郝铭鉴





关于精神


社会生活在发展,当年那些文化人,那些读书人,他们作文的时候,每一字都在推敲,那么今天,这种精神还在不在?

——郝铭鉴





关于传承


汉字能有今天,是和一代又一代汉字传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如今汉字的接力棒已经到了我们手里,如何正视汉字的生存现状,提高汉字的文化地位,让汉字绽放出更为灿烂的花朵,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汉字传人,好自为之。

——郝铭鉴




图文/整编自网络




在郝铭鉴生前的一次公开活动上他曾为读者题词寄语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石在这个网络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对文字葆有敬畏之心对文字的纯洁性保持捍卫之志也愿我们真如前辈所望——汉字传人,好自为之。




点击【写留言】

分享你最经常写错的字

更多新闻


监制/李浙  主编/王若璐

编辑/杨瑜婷

©央视新


长 按 左 方 二 维 码

关 注 央 视 新 闻






为认真的人点“在看”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