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我们“追”过的“星”
超过200颗卫星在太空运行
这些“高大上”的中国卫星都有什么本领?和我们的生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
答案就在这里:中国拥有由通信、气象、导航、高分、空间科学等各类卫星组成的卫星大家庭。
这些卫星“各显神通”,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看直播买买买没它不行——通信卫星
没有它,我们每天看电视、视频通话、上网都将成为天方夜谭。
说起通信卫星,人们并不陌生。这个卫星家族,就好像空中信使,收集来自地面的各种“信件”,然后再“投递”到另一个地方的用户手里,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东方红一号”卫星
通信卫星一般采用地球静止轨道,位于地球赤道上空约3.6万公里处。从地面上看,卫星像挂在天上不动,这就使地面接收站的工作方便多了。由于位置高,不受地理条件限制,在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时,比其他通信方式更可靠,特殊情况下甚至是唯一的通信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了它再也不会迷路了——北斗导航卫星
现在,当我们打开手机或者导航仪使用导航服务时,并不是仅仅接收GPS的卫星信号,而是北斗、GPS等卫星定位系统的融合信号。
△北斗导航卫星示意图
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欧洲伽利略等导航系统纷纷以单一轨道卫星部署星座的背景下,中国北斗独树一帜,采用三种轨道卫星组成混合导航星座,由MEO卫星(地球中圆轨道卫星)、GEO卫星(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和IGSO卫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三种不同轨道的卫星组成,分别运行在距离地面2万公里、3.6万公里、3.6万公里的轨道高度上,既能覆盖全球,又能提供更高精度的定位和导航服务。
△北斗导航卫星示意图
今年,我国还将发射一颗北斗卫星,完成北斗三号全部组网卫星发射。今后,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人们都可以靠中国的卫星导航寻找到方向。
出门带不带伞就靠它了——风云气象卫星
我们平时收看天气预报,手机刷天气APP,背后都离不开风云气象卫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已成功发射17颗风云气象卫星。目前8颗卫星在轨运行,可对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极端天气、气候和环境事件进行及时高效观测,成为国产卫星中应用最好的卫星,还被世界气象组织纳入全球业务应用气象卫星序列,是全球综合观测系统的重要成员。
△风云气象卫星示意图
气象卫星目前主要分为静止气象卫星和极轨气象卫星两大类。静止气象卫星高度大约距离地面3.6万公里,因为它的运行轨道是地球同步轨道,所以从地面上看卫星在空中是静止不动的。由于站得高看得远,静止气象卫星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连续气象观测。
△风云气象卫星示意图
极轨气象卫星的运行轨道为太阳同步轨道,飞行高度约为距离地面600~1500公里,每天在固定时间内可以经过同一地区2次,每隔12小时就可获得一份全球的气象资料。由于离得近看得更清,极轨气象卫星可以获得全球气象信息。两种类型卫星相互补充,协同观测,形成了1+1>2的气象观测效果。
它能给地球拍“3D大片”——高分卫星
高分简单说就是高分辨率的意思。我们手机上使用的导航地图,有了高分卫星后,可以更精准!
以去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的首颗亚米级高分辨率光学立体测绘卫星——高分七号为例,大到“一带一路”重点项目规划、雄安新区的建设、冬奥会场馆的选址,小到住宅小区、学校、公园的选址布局,都需要大量高精度测绘数据作为决策依据,而这都有赖于高分七号提供的1:10000比例尺测绘数据产品。
△高分七号卫星资料图
高分七号还有一项神奇的本领——能给地球拍摄“3D大片”。与一般光学遥感卫星只能拍摄平面图像相比,高分七号可以绘制立体图像。建筑物在地图上不再只是一个方格,而是一个个三维“模型”。因此,高分七号能够高效地绘制地面地形模型,甚至是城市三维模型。
“千里眼”一样的高分卫星还能对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潜在隐患进行早期识别和监测预警;通过灾前、灾后高分卫星的影像对比,可以直观展示灾害发生位置和灾区建筑物坍塌损毁情况,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有效数据支撑。
它在替人类仰望星空——科学试验卫星
仰望星空,大家是不是也会对神秘的太空充满好奇?那么,这些星际的秘密就交给科学试验卫星家族来解决吧!
△“张衡一号”是我国首颗观测与地震活动相关电磁信息的卫星
听听这些卫星的名字吧!“悟空号”“墨子号”“慧眼号”“张衡一号”……
好像离我们很遥远,但名头可都不小。这些卫星都运行在高度约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技能非常“高大上”,专注研究发生在地球、行星际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空间的各类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每有研究成果,都会引发颠覆性创新,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大动作”。
(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大珩、王希季、任新民
孙家栋、陈芳允、杨嘉墀
钱学森、赵九章、钱骥、郭永怀……
探索永无止境!
更多新闻
监制/王姗姗 张鸥
制片人/崔霞 熊江萍
记者/乔全兴 李雯婷 关红妍
鸣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
©央视新闻
长 按 左 方 二 维 码
关 注 央 视 新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