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不爱发朋友圈了?

央视新闻 2021-02-25





近几年不少人都有这种感受:我们加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发朋友圈的次数却越来越少,每次发朋友圈都要思前顾后,这条能不能发,发了会不会被吐槽,会不会不够有趣,会不会显得矫情……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好像变得更加收缩和谨慎了。
最近还有一个报道,说目前已经有超过两亿人设置了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当人们选择“仅三天可见”时,“不可见”的那一部分又是什么呢?





《你的朋友圈,为什么三天可见?》

作者:少女兔

来源:公众号“少女兔”(ID:iiilass)





注:所选漫画略有删减






“朋友仅展示最近三天的朋友圈。”

这句话好像一道高高的藩篱,扉门紧锁,提示着来访者:抱歉,里面的世界不对外开放。

当观察他人生活的欲望,遭遇了“谢绝参观”的标识,除了些许失落,更多的,也许是一记提醒,我们靠着这种提醒,不断调试自己与他人交往的方式和距离,也靠着这种提醒,找回生活真正的重心。




《真正的世界,

在我们放下手机后才能看见》


 

朗读:董华  配乐:Sow Sorrow - I’m Into You



有人说,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是因为“朋友圈不再是‘朋友之圈’,而成了一块‘公地’”
 
“朋友圈就像古时候的一条街,有的人在说书讲道理,有的人在晒娃,有的人在秀恩爱,有的人在上面‘开商店’,有的人搬了小板凳在路边调侃,有的人忙着种田不上街……我们可以在家里乱扔臭袜子,却很少在大马路上光着脚丫。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更多是因为随着添加好友的增多,形象管理的成本太高了。”
 

有人说,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是因为“觉得自己活在了他人的眼里”
 
“发完朋友圈之后,总喜欢一遍又一遍地打开微信看哪些人点了赞,有没有人评论,如果有很多人,就在想下一条要发些什么,如果没什么人关注,就会默默把朋友圈删掉,反思是不是图片P得不好,文字写得不好,最后会不开心乃至失落一整天。”
 

还有人说,越来越不爱发朋友圈,是因为觉得“自己好像无论说什么,都会冒犯到一些人”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朋友圈讲话变得小心翼翼,好像说什么都容易被误解,其他人通过朋友圈,建构着你的形象,揣度着你的生活方式、审美品位:发自拍照游玩照,有人说P得太过了;发新买的东西,有人说是炫耀;发感悟心情,有人说是矫情;发个读后感观后感,也有人会跳出来说‘你居然喜欢这个’……”
 
 
朋友圈作为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本意是交流、沟通与分享,当这些功能越来越小,或者说不那么真诚之后,人们表达的欲望和分享的热情自然也就收缩了。
 
社交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与他人建立联系,这些联系可能是情感层面的:在开心时得到祝福,在难过时得到安慰,在沮丧时得到鼓励……也可能是利益交换层面的:社会学家博恩·思希有一个著名的理论——1∶25裂变定律,即你如果认识一个人,那么通过这个人,你就有可能再认识25个人。在许多人眼里,这就是“人脉”。
 
然而,无论是情感还是人脉,都不是越多就意味着越好。


你的好友列表里也许有成百上千个好友,但真正能够接住你情绪的,恐怕不多。成长的裂变会带来成熟的自己,到了一定阶段,当你懂得苦闷和快乐都是很个人的事情时,当你知道知交好友有几个就足够时,当你内心充足冷暖自知时,当你明白生活是活给自己看时,你便不会频繁地在朋友圈里展露情绪。

你当然还是可以发发照片记录记录心情,但这样的分享无关其他,更不需要靠他人的关注来证明存在。
 
同样地,你的好友列表里有成百上千个好友,但真正能够成为你的“人脉”的,恐怕也不多。大部分时候,“人脉”类似一种交换关系,和本人无关,而和所处的平台和位置有关。如果你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价值,一旦你离开那个平台和位置,这种“人脉”也多半就断了。

所以,与其将过多的精力耗费在经营人脉上,不如沉淀下来好好提升自己。
 
 
朋友圈,三天也好,半年也好,喜欢也好,逃离也好,可能都是因为我们对它寄予了太多期待,然而它毕竟只是一个抒发情感的小窗口,一个虚拟世界中的小天地。不用把过多的期待放在上面,也不要期望单纯依靠社交网络就变得亲密,真正紧密的情感联系和亲密关系都要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切实的行动去建立。
 
发不发朋友圈,几天可见都不那么重要,因为它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把更多心力放在应付真实的生活上,你会更容易找到生活的重心。毕竟,“真正的世界,在我们放下手机后才能看见。”


 


文/央视新闻整编

图/视觉中国

 





 

你的朋友圈是多久可见?

点击【写留言】分享


猜你喜欢

监制丨徐冰  主编丨王若璐
编辑丨杨瑜婷  校对丨高少卓
©央视新

 点赞分享!让它成为你最新一条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