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这位“语言大师”如何差遣文字!
《若不擅表达,你就读读老舍》
缘起《茶馆》,那就说说话剧,
可能鲜有人知,老舍曾写过
《话剧观众须知二十则》,
那挖苦不文明行为的功力,够辣!
💬七时半开戏,须于九时半入场,入场时且应携煤气灯一个,以免暗中摸索。
如果你也曾为读书所苦,
“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
对啊,闲来翻书,
不就图个随性随心,乐在其中。
那么多读书心得,
老舍这篇看着最为痛快最为有趣——
怎样读书,在这里,是个自决的问题;我说我的,没勉强谁跟我学。
第一,我读书没系统。借着什么,买着什么,遇着什么,就读什么。不懂的放下,使我糊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第二,读得很快,而不记住。书要都叫我记住,还要书干吗?书应该记住自己。对我,最讨厌的发问是:“那个典故是哪儿的呢?”“那句书是怎么来着?”我永不回答这样的考问,即使我记得。我又不是印刷机器养的,管你这一套!出自《读书》
35岁的舒教授(老舍原名舒庆春),
上午,你的一切得是代数,仿佛连你是黄帝的子孙,和姓字名谁,全根本不晓得。你就像刚由方程式里钻出来,全身的血脉都是X和Y。
赶到刚一交卷,你立刻成了历史,像从来没听说过代数是什么。亚历山大、秦始皇等就是你的爱人,连他们的生日是某年某月某时都知道。
最难的是考作文。在化学与物理中间,忽然叫你“人生于世”。你的脑子本来已分成若干小块,分得四四方方,清清楚楚,忽然来了个没有准地方的东西,东扑扑个空,西扑扑个空,除了出汗没有合适的办法。
出自《考而不死是为神》
老舍写人性,绝对是一绝。
他揭的是“苦”是“丑”是“恶”,
却对芸芸众生有着无尽的悲悯。
印象尤为深的是老舍对“祥子”的刻画——
初见祥子时,老舍说他像一棵树,我们仿佛一下子就能看到一个挺拔向上的小伙——
他觉得,他就很像一棵树,上下没有一个地方不挺脱的。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越不肯努力便越自怜。😔
以前他什么也不怕,现在他会找安闲自在:刮风下雨,他都不出车;身上有点酸痛,也一歇就是两三天。自怜便自私,他那点钱不肯借给别人一块,专为留着风天雨天自己垫着用。烟酒可以让人,钱不能借出去,自己比一切人都娇贵可怜。越闲越懒,无事可作又闷得慌,所以时时需要些娱乐,或吃口好东西。及至想到不该这样浪费光阴与金钱,他的心里永远有句现成的话,由多少经验给他铸成的一句话:“当初咱倒要强过呢,有一丁点好处没有?”这句话没人能够驳倒,没人能把它解释开;那么,谁能拦着祥子不往低处去呢?!出自《骆驼祥子》
老舍写“买彩票”,
其实之前已经分享过一次了,
不过因为太精彩,不许还有人错过!😝
这心理、这细节的拿捏,
简直神还原了曾幻想一夜暴富的你我:
以我自己说,得了头彩——还能不是我们得吗?!——就分两万,这两万怎么花?
买处小房,好,房的地点、样式,怎么布置,想了半夜。
不,不买房子,还是做买卖好,于是铺子的地点、形式、种类,怎么赚钱,赚了钱以后怎样发展,又是半夜。
天上的星星、河边的水泡,都看着像洋钱。
清晨的鸟鸣、夜半的虫声,都说着“五十万”。
偶尔睡着,手按在胸上,梦见一堆现洋压在身上,连气也出不得!
特意买了一副骨牌,为的是随时打卦。打了坏卦,不算,另打;于是打的都是好卦,财是发准了。
开奖了。报上登出前五彩,没有我们背熟了的那一号。房子、铺子……随着汗全走了。
出自《买彩票》
《关于带娃这件事,
人父老舍可爱的抱怨莫名多》
小女三岁,专会等我不在屋中,在我的稿子上画圈拉杠,且美其名曰“小济会写字”!把人要气没了脉,她到底还是有理!
再不然,我刚想起一句好的,在脑中盘旋,自信足以愧死莎士比亚,假若能写出来的话。当是时也,小济拉拉我的肘,低声说:“上公园看猴?”于是我至今还未成莎士比亚。
这还算好的。赶到小济午后不睡,按着也不睡,那才难办。到这么四点来钟吧,她的困闹开始,到五点钟我已没有人味。什么也不对,连公园的猴都变成了臭的,而且猴之所以臭,也应当由我负责。
大概自从有了儿女以后,我所得的经验至少比一张大学文凭所能给我的多着许多。大学文凭是由课本里掏出来的,现在我却念着一本活书,没有头儿。
在这里,我体验出母性的伟大,觉得打老婆的人们满该下狱。
出自《有了小孩以后》
言辞凝练,鞭辟入里,
是老舍语言的一大特点,
把“想得深”的思想,用“说得俏”的话说出,
出自《骆驼祥子》
嬉皮笑脸并非幽默;和颜悦色,心宽气朗,才是幽默。
出自《谈幽默》
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出自《我的母亲》
生活是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滋味就含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然后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
出自《小病》
我们必须像一座山,既满生着芳草香花,又有极坚硬的石头。
出自《四世同堂》
♥️
配图丨视觉中国
央视新闻《夜读》特别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