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到哪儿都要“刨根问底”,她发现一个秘密

央视新闻 2023-03-20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

她走到哪儿都要“刨根问底”,找到了植物根系“对话”与“干饭”的秘密,有着能写进教科书的重大发现……她就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廖红
今天(12日)在“代表通道”上,她提到自己的初心,那就是:躬耕田野,穿梭山林,做农民的好帮手,与土壤交朋友。

01

专注“刨根问底”的她

把科学技术送到农民手上

廖红的科研方向,就是聚焦地下的植物根系。她说,自己天天挖根,走到哪儿挖到哪儿,还一定要“刨根问底”。
博士毕业后,她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我们可以少施50%的肥料,让大豆增产20%—30%。”

然而,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她的成果却遭到一位老教授质疑。“老教授问,中国的大豆种植,有多少是按照你的方法做的?”

这句话触动了廖红,也让她意识到,研究成果不能仅仅停留在示范基地。她开始更多地与农民打交道。

一次在田间,她看到一位80岁左右的老爷爷,大清早一棵一棵地为大豆施肥,所用的肥料为碳铵。然而,这种肥料可能导致大豆铵中毒,施得越多产量反而越低。“之后我就一直在想,怎样让农民用到些知识。”

2016年,她来到福建,加入了科技特派员团队,帮茶农解决在种植中遇到的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问题,解锁了科技到田野的“最后一公里”。

02

植物根系能“对话”能“干饭”

她有了能写进教科书的重大发现

廖红与团队成员走遍了福建省大大小小的茶叶产区,收集并分析了上万份的茶叶样品和土壤样品,并用专业知识帮茶农解决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当地每一位茶农,几乎都认识这位“科特派”。
她尝试钻研茶树绿色栽培技术,把大豆、油菜种在了茶园。廖红发现,茶树的根系会往大豆的根系方向生长,它们之间的根系开始“对话”——大豆固定的氮可为茶树提供养分,经济又环保。

此外,大豆、油菜还成为虫子的“主要目标”,即使不使用农药,茶树的病虫害也大幅度减少。
一次偶然,廖红听一位茶农提起,茶树如果扦插在肥沃的土壤上就不生根,但扦插到新开垦的黄土地里,根会长得特别快。她怀疑,这可能与铝有关。
实验证实了她的猜想——植物通常需要14种必需矿质营养元素,但茶树需要15种,多出来的这一种就是铝。这是可以写进教科书的一个重大发现。

这些经历让廖红‍感叹,要经常去田间地头跟农民交朋友,他们的经验会帮助科研人员发现新的问题。“‘科特派’打通了科学技术与田间地头的‘最后一公里’,老百姓也把我们的理论水平提升了‘一公里’,这是相辅相成的。”

03

她改良后的生态茶

味道、颜色都有提升

这三杯颜色几乎一样的茶汤,分别是乌龙茶的第一、第五和第十泡↓
廖红介绍,一般来说,乌龙茶的第一泡味淡一些,第三四泡味道比较浓郁,而经过改良的生态茶,到第五泡仍很浓郁,甚至第十泡还有味道。
她培养出的茶树,根系发达,品质也得到提高。“茶农们纷纷告诉我,廖老师,用了你的技术以后,我们的水更清,山更绿,茶叶的品质提高了,也喝到了小时候的味道。”
目前,廖红与团队在福建省建立了超过万亩的优质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基地,辐射并带动了十几万亩生态茶园,还培训了一千多人次的基层农技人员和两千多人次的茶农。
廖红说,希望未来,将更多农业科技创新技术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
将技术送到老百姓手中
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为农业科技工作者点赞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开讲啦》

更多新闻


制片人/王兴栋  主编/马文佳 孙雪编辑/李娟  校对/张天宇

©央视新闻

 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