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生们,天上回来的老师有话说……

央视新闻
2024-10-22

⇧点蓝色字关注“央视新闻”

近日,全国各大高校迎来了开学季。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开学典礼上,神舟十六号乘组航天员,宇航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桂海潮作为教师代表,向2024级新生分享了自己从高校教师到航天员的成长经历。
作为一名“上过天”的学长和老师,桂海潮有什么感悟?一起来看↓

01

树立长远目标

不妨看得远一些,把成长的目标定得长一些,就不会落入短平快的成绩陷阱,更不会为眼前的困难失败一蹶不振。让自己沉下心,持续用功,学好知识本领,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努力向下扎根,积累向上生长的磅礴力量。 

桂海潮出生在云南保山,学生时代的他是个“特别勤奋刻苦的人”,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对书中更宽广的世界充满好奇。“有了兴趣和好奇心,学习就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桂海潮(左二)

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航天员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时还是高二学生的桂海潮,从校园广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振奋,第一次感受到航天的吸引力。他激动地想,如果能够成为一名航天员进入太空一定很酷!

“找准目标就一股劲儿扎进去,遇到不懂的问题,无论下多大功夫也要搞明白。”两年后,桂海潮以第一志愿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路攻读博士学位,并成为宇航学院的一名老师。

△桂海潮准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公告

02

磨炼坚强毅力

航天员队伍流行着一条经验:面对飞行考验,一靠身体素质,二靠方法技能,前面两个还解决不了,就要靠毅力,尤其是面对长期考验的时候。神舟七号的三名航天员磨练了10年,成就了中国人漫步太空;邓清明默默坚持25年,终于在56岁时飞天圆梦……这些故事生动地诠释了——毅力就是冲破引力束缚的推力。

2018年,得知国家开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员,桂海潮心潮澎湃,第一时间报名,通过层层严苛的选拔后,他以载荷专家的身份加入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队伍。

航天员的训练内容多,训练强度大,训练进度紧。对于桂海潮来说,比起从空军飞行员队伍里选拔的航天员,他的体能素质和航天技能训练底子显得稍微薄些。但桂海潮说:“干就完了!”

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桂海潮经受了8大类、200余项课目的严格训练和考核。“沙漠野外生存训练需要独立生存两天并完成规定任务;在狭小密闭环境当中进行了72小时的睡眠剥夺实验,要保证自己不要睡着,同时心理和情绪状态要稳定;水下部分的训练有作业技能、操作技能、出舱程序……”

最终,桂海潮飞天梦圆。

“大家普遍认同追梦的路不会平坦,但很多时候梦想成真了也不会舒服。”桂海潮说,在神舟十六号入轨后,梦想成真的喜悦混合着一种定向错觉袭来,无论身体朝向哪个方向都会认为自己头朝下。虽然他运用掌握的技巧,很快从错觉中走出来,但还有很多考验,技巧也无能为力。

每天承受失重和噪音的压力处理繁重的工作,还要做到万无一失,桂海潮凭借毅力坚持了下来。

03

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刚进大学的时候,我也曾跟不上高密度、快节奏的学习。研究生阶段,我也曾为撰写学术论文苦恼,拒稿后一次次认真总结反思,查找不足,一点点提升科学写作能力。加入航天员队伍后,又迎来了全新的挑战。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差距不是问题。不怕慢,就怕停。

桂海潮回忆,加入航天员训练一年多时,指令长景海鹏问他“如果现在就让你飞,能不能飞”,当时的他距离飞行标准还有很大差距,只能摇摇头。

但桂海潮相信,有差距不是问题。于是一周七天、从早到晚,他全身心投入训练,原理、操作、口令、指令一项一项掌握,科学实验一关一关通过。在勤学苦练中,他的身体、心理技能全面提升,积累越来越厚,信心也越来越足。

任务前一个月,指令长再一次问他:“现在让你飞,能不能飞?”桂海潮斩钉截铁地回答:“没问题。”


△出征前,桂海潮自信地和大家比大拇指👍

如今,完成任务回到地面的桂海潮比在天上时更忙,正如他出舱时说的那样:“无论身处太空还是回到地面,都会心怀宇宙,知行合一。”

在发言的最后,桂海潮动情而坚定地向新生送出了寄语:“今天的努力成就不远的将来。希望大家珍惜美好时光,从眼前做起,从当下做起,学好每一门课,做好每一件事,勇敢地迎接每一次挑战。”

祝愿每一位步入校园的新同学

无论学习什么课程

未来从事什么行业

都能像桂海潮一样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不远的将来”!

本文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ID:cctvnewscenter)综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监制/李浙  主编/王瑄编辑/张琪  视频编辑/曲羿©央视新闻
加油,新同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央视新闻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