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千年,恋恋刺桐花,悠悠千帆过
在这座城,有伊斯兰教的圣墓,有摩尼教的草庵,有天主教的教堂,有南少林的古刹,有老君岩悠悠千载……千年前的宋元,我们的祖先从这里走向海洋,和世界拥抱。
它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2016央视春晚东部分会场所在地。四天后,走进泉州,这座属于海洋的城市。
On a slow boat to China
在驶向中国的小船上
(歌词大意)
启程时我还年少,回忆模糊
如果我还能记得,那些冒险的故事
烟雾缭绕鼓声相随,拨开新世界的面纱
我即兴哼出的小曲,没有歌词来定义
在驶向中国的小船上
当我们到达远方,就知道我们会变得怎样
饱经风霜的我不再年轻、鹤骨霜髯
在这摇摇欲坠的船上,我经历了多少漫长的冬季
为了祖祖辈辈还在前行,去往未知的远方
在驶向中国的小船上
……
《刺桐怀旧》(节选)
作者/宋祝平
泉州,古称刺桐城。千年前,这里满城种着刺桐,树冠缀满红花,远望似火。
今天,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濒临东海的泉州,古代的名字叫做刺桐城。在遥远的公元七世纪,这里环城都种植着皮色青白,干上有刺的刺桐树。夏天,树冠缀满鹦鹉似的红花,远望仿佛是一树火,美极了。可惜,不知什么原因,这种高大的乔木今天在泉州已经罕见。不过,提起刺桐的名字,依然会从历史长河的记忆里,勾起对于刺桐古城的不尽情思。马可·波罗:若有一只船去基督教诸国,必有一百只船来这刺桐港
△马克·波罗在书中说,刺桐城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港口之一
宋元时,刺桐港帆樯林立、商贾如云,客居数万亚非人
△泉州港出土的宋代海船
九日山的石头会说话,讲述千年前送别异国友人的故事
宋朝清真寺,耶路撒冷人修,仿叙利亚式样,用泉州石砌。
穿越回千年前,满载财富的巨舰 ,冲过印度、太平两洋的风暴,驶进刺桐港……
再往前去,便是侨民聚居之所,那缠着白色头巾,身着长袍,留着好看的小胡须的阿拉伯人,那皮肤被炎日晒成棕色,穿着传统纱笼的东南亚人。虽然和我们肤色不一,语言不同,但都在和我们友好地谈话、微笑。特别需要提到的是那时还有许多中国人和阿拉拍人、东南亚人结合的家庭,又在我们之间增添了亲戚的情谊。
△阿拉伯客人参拜先贤墓
(选自1961年8月20日《福建日报》)
作者:宋祝平(1929-2009),著名作家,著有散文集《访朝散记》、《乡音》等。
泉州,她是海的女儿
〔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泉州,古称“刺桐城”,又叫“鲤城”或“温陵”。这是一座富有特色与魅力的城市,是一部百读不厌的精彩传奇,被誉称“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
△泉州是郑成功的家乡
泉州的东西双塔、洛阳桥、安平桥等古建筑,以其宏伟的外形和丰富的内涵展示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文明。所有这些,让人置身其中,沐唐律宋韵之遗风,发思古之幽情。
△洛阳桥
△东西塔
〔海上丝绸之路起点 静静诉说千年传奇〕
泉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是和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第一大港”。
泉州至今仍拥有众多珍贵的有海丝古迹。泉州的宋代古船、九日祈风石刻、郑和下西洋的碑刻等古文物,见证泉州曾经有过的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昌盛繁荣。
〔千年积淀 世界宗教博物馆〕
泉州,以其文化广融博纳,历经千年积淀,形成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宗教文化。
△泉州是南少林的发祥地
在这里,宗教门类齐全,名寺古刹众多。从宋元时期,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基督教、天主教、摩尼教、拜物教等多种宗教和发源于中国的道教都相继在这里传播。她被佛教称“泉南佛国”,被道教称为“闽南蓬莱”,还被称为“海滨邹鲁”、世界宗教博物馆……
这里有中国最古老的阿拉伯建筑清净寺,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高徒三贤四贤埋骨之地“灵山圣墓”,至今都是海内外穆斯林景仰、朝拜的地方;
这里还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摩尼教石刻遗址,驰名中外;
这里还有位于清源山的老君岩道教雕像,有耸立于开元寺内的东西两座佛教石塔……
南宋思想家朱熹游泉州时感慨“此地古称佛国,满地皆是圣人”。这是对泉州宗教最好的诠释。
〔溯海而行 泉州先民足迹遍及全球〕
泉州是中国著名侨乡,海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由于自古海上交通发达,泉州先民足迹遍及台湾、东南亚、日本以及欧美,并在异国他乡繁衍生息。
泉州先民离乡出外谋生,同时也将宗教信仰带到异国他乡。今天,晋江龙山寺在台湾廨院达441座,台湾98座清水祖师、500多座妈祖庙、200座富美宫、200多座保生大帝庙宇等许多寺观都是从泉州分炉过去。此外,泉州还有众多寺庙、宫观以及乡土神祇传入新加坡、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在东南亚各国华人社会中,供奉泉州乡土神祇的寺庙宫观到处可见,他们都认泉州寺观为其祖庭。
泉州,融汇了古越文化、中原文化、海洋文化的精华。如同流经其间的晋江、鹭江、九龙江,赋予泉州这座城市聪明灵性和拼搏精神。
除夕夜,央视春晚,泉州将成为东西南北四大分会场之“东方会场”。一起穿越回一千年前传奇的世界之都刺桐港,一起走进今天这座富有独特韵味的海洋之城。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编辑/孙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