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看指南 | 中国人在非洲,这些故事你很难看到!
非洲,一片距离中国遥远的大陆。随着中非关系日益升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远万里来到非洲。他们中,有人是为了救死扶伤、维护和平,有人是为了爱情、创业的个人梦想,还有的是为保护野生动物。中国人在非洲走过了非凡的历程,其中不乏艰辛、碰撞,更有收获和成长,也赢得了非洲人民的尊重和认同。
央视新闻频道将于春节期间,初一到初六每晚21:30连续播出系列纪录片《中国人在非洲》,带你走进真实的非洲,品味中国人在非洲的酸甜苦辣。每集精彩看点,都在这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184sp7uil&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中国人在非洲》宣传片
大年初一第一集:新面孔
41岁的四川汉子辛巴,是第一个深入非洲全职做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人。他抛家舍业,只身来到非洲草原,与狮子等猛兽为伍,与盗猎者抗争,并奔波在全球多地,宣讲野保理念。他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集合中国人的力量,发出中国人的声音。
27岁的黄鸿翔,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2014年,他和小伙伴们一起创办了中南屋组织。这是第一个由中国青年在非洲创立的关注中非关系的社会企业,它是一个促进中国青年走进非洲的平台。
在具体的工作中,辛巴和黄鸿翔都遇到了他们无法想象的困难。他们期待的转机,能出现吗⋯⋯
大年初二第二集:来自东方的礼物
如今,有近2500家中国企业在非洲发展,中国人超过了一百万,他们在非洲的各个角落,和当地人一起改变着这片土地。朝夕相处中,文化、价值观也时刻发生着碰撞和交融。
在莫桑比克,中国人的工作效率让当地人大为吃惊。来自中国的农技师们不明白,为何天赐的良田却无法让莫桑比克人民填饱肚子?他们,要改变这一切。
在埃塞俄比亚,中兴通讯的员工要在两个月内对200多个通讯基站进行升级改造。运输车在泥泞中挣扎、用驴子驮着器材爬山、与当地人发生冲突⋯⋯陌生的环境中,他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任务?
大年初三第三集:非凡历程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坦赞铁路拉开了中国对非洲援助的序幕,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对非洲的援助,方式上也在转变。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中国在非洲的投资连年攀升,在对非投资的大潮中,国企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在建的埃塞俄比亚--吉布提铁路、历经半个世纪仍在发展的坦中友谊纺织公司、中国有色总公司的赞比亚卢安夏铜矿项目⋯⋯国企在非洲开拓的历程,并非一帆风顺。他们经历了哪些坎坷?又有着怎样的收获?
大年初四:第四集 危情时刻
在非洲的危情时刻,不论是维和部队,还是医疗队伍,都有中国人的身影。
中国首支维和步兵营在南苏丹,第一次遇到几百人的难民冲突,第一次遭遇南苏丹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枪战。在维和步兵营里,还第一次出现了中国女兵执勤,她们在气候炎热的南苏丹,每天要穿上重达二十多公斤的防护装备⋯⋯
赴津巴布韦、几内亚的中国医疗队,抗击艾滋病、埃博拉,要承受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常人难以想象。怀疑感染埃博拉的中国医生被隔离,他承受了怎样令人绝望的煎熬?
大年初五第五集:爱上非洲
今年48岁的王丽红,20年前因为爱情嫁到乌干达。这位非洲家庭的中国儿媳,如何与老公的家族处理关系?
39岁的游精述,来自福建长乐。从最初开小饭馆,到进入金融业创办自己的银行,他对乌干达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是乌干达宽松的经济环境,让他拥有了自己的事业;是乌干达朋友们无私的帮助,让他的公司得以发展壮大。
江苏徐州人李兆鹏则经历了另一种人生。5年前,一个来过非洲的朋友劝他到津巴布韦开矿挣大钱,他动了心思,带着自己的挖掘机飘洋过海。但干了没多久,当地政府就推出了限制矿物出口的政策,采矿的事情做不成了。李兆鹏还是决定留下来,先开一个汽车修理厂解决生计⋯⋯
大年初六第六集:寻路未来
越来越多拥有新视野新思维的中国人来到非洲开始他们的创业之路。新领域、新机遇、新挑战、新梦想,却没有样板可遵循。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理解了非洲,更重要的是得到成长。作为“拓荒者”,他们将遇到怎样难以预料的风险和困难?在了解非洲的过程中,又是如何不断在修正中前行? 敬请关注!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杨继红 主编/李浙
记者/何宝胜
编辑/乔戈芭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