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之过 | 河南大学生赌球欠60万跳楼自杀 短信留言“别给我收尸”
▌本文来源:北京青年报 央视新闻
“兄弟们,我就要跳了,听说跳楼摔下去会很疼。但是我真的太累了。”
由于无力偿还高达六七十万的债务,21岁的河南大学生小郑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出身农村的他沾染了赌球的恶习,偶尔尝到的甜头让他一步步跌进庄家的陷阱。在输光所有钱后,他开始申请网络贷款。不需要抵押,不需要担保,只要提供照片、学生证、身份证就能拿到1万多元。不断赌博输钱,让小郑又陆续冒充28名同学申请了十多种网络贷款。一万、十万、几十万,在小郑眼中,钱就是个越来越大的数字。然而,不断逼近的还款日,高额的滞纳金和贷款方的威胁,最终让小郑不堪重负,悲剧上演。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v1304u6jrcd&width=500&height=375&auto=0
△《新闻周刊》视频
赌球小赚越陷越深 输光钱财开始网上借贷
小郑出生在河南南阳邓州裴营乡,家里还有一个弟弟,一家四口总共5亩地,种的主要是玉米和小麦。为了缓解家中的经济压力,小郑从高中开始就利用假期外出打工,一直到上大学。
事实上,刚开始的时候,家里人并不知道小郑报考的学校和专业,但是他们知道小郑在学校里是个好孩子:从2014年一入学就评为军训先进个人,后来又在系里的演讲比赛中获得“优秀奖”。
然而,一切从2015年1月开始发生了变化。
小郑曾以“慕尼黑之手”这个昵称在网上发布自己迷上赌球的过程。他称自己在2015年1月份在网上接触足彩,刚开始自己能够小赢一些,“觉得赚钱太容易了,慢慢就加大投注……因为出身农村,对金钱真的有很大渴望,回家看着父母劳累,我在父母面前特别内向,很少问他们要钱”。
最多一次,小郑曾经赢了7000元,但并没有罢手,反而越陷越深,最后他在“代理”的“引导”下迷上了境外赌球。
他写道:“这一天,两个小时,我200块钱变成了2000……在那天之后的三四天他一直带我赚钱。我把赢的钱拿去消费、购物、大吃大喝,什么都用好的。然而不会让我一直赢,有一天我特别黑,输光了之前赢的钱,我慌了,没钱就没法玩了……”
“……这时候我想到了贷款,心想这钱都能赢回来的,贷款也无可厚非。套现花呗,然后在网贷平台贷了一万多,说实话,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搞这么多钱,虽然是贷款,心里居然一点恐慌都没有,钱那时候看来就是数字,一个越来越大的数字。”
家里接到“老师”电话 实为借贷公司核实信息
小郑通过网上借贷平台贷款的时候,家里则不断地接到陌生人的电话。对方通常自称是学校“老师”或者“学生”,学校要搞一些实践活动,需要核实一下小郑家人身份。小郑的父亲当时没有多想,就告诉了对方自己身份。
但是,到了2015年的2月份,小郑的父亲知道了这些电话的真实意图。
这个月他和妻子在家里“意外”地看到了归来的儿子,也知道孩子赌球借贷的事情。“这些电话就是借贷公司打来的,他们其实只是核实孩子留的电话是不是我们的,根本不会问我们同意不同意贷款啥的。”小郑的父亲说。
“有十几万,她妈本来就有病,当时一下就晕过去了。”这个46岁的中年人听到儿子欠了那么多钱,尽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农村没钱的时候太多了,出了事就一点点地还吧,那也没有别的办法。”
小郑的父亲随后向亲戚借了几万元,加上家里的积蓄,勉强偿还了这些钱。
利用信任获取同学身份信息 冒名申领校园贷款
2015年5月,小郑的支付宝账本里记录他的总支出是173668.5元,相比上个月支出增加了1152.30%。而同样是在这个5月,小郑拿到了自己的奖状,他被评为2014年度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优秀共青团员”。
△小郑的父亲展示儿子的获奖证书
奖状,印证着小郑曾经的优秀,也正是这种优秀让他获得了同学的信任。“他是班长,平常各方面都很照顾我们,我们都挺相信他的。”一位同学说。
然而,信任,沦为了小郑利用的工具。
“他说让我们帮忙给他刷个单。”一位同学说,小郑自称在给学生网贷公司打工,需要拉客户,于是管同学索要了身份证号和学生证号,“他说只是刷客户,不会真的借钱的。”
实际上,这些学生网上借贷平台需要的不仅是学生身份证、学生证,还有学信号。“他是班长,所以本来就掌握着我们的学信号。”几位同学的说法如出一辙。
这种事情陆续发生在2015年的下半年,当时并没有同学意识到自己可能会由此被担负上贷款,直到他们同样也像小郑那样收到了催款短信。
催债短信致东窗事发 28名同学共被“借贷”58万
“短信上说我欠了多少钱,如果不还的话就通知家里人,或者要告我们。”一位同学说。而实际上,还有同学受到了更严重的恐吓,诸如“已经出门的外访组,会找你让你成为校园焦点!我们拭目以待”。
对于这些在上大二的学生来说,“校园贷款”的意义仅仅是学校厕所、走廊里贴的那些小广告,没有人告诉他们贷款的性质、风险,更没有人教授他们如何防范这些充满诱惑的校园信贷。
据同学介绍,那些贷款的利息很高,他们其中有人“贷”了8000元,但是两个月,连本带利就变成了12000元。
“大家都慌了,就都去问班长怎么回事。”在同学的不断追问下,小郑在2016年1月份开了一个“班会”,告诉了大家实情,并且给每个人都写下了“欠条”。
根据媒体报道,其中一张欠条的内容为:“本人郑某某于2015年12月期间,使用黄某某信息在名校贷、分期乐、优分期、趣分期等多个平台贷款,承诺于2016年春节前结清所有贷款,如有违约,愿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欠条上还打着小郑的手印。
据同学介绍,共有28名学生,包括小郑的同班同学和同宿舍但不同班的同学,被卷入到了这场“借贷”风波之中。该校的相关人员表示,小郑所涉及的欠款金额初步统计为58万元。
“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开‘班会’的时候已经办退学手续了,但是学校还没批。”同学说。
后悔赌博毁掉前程 心灰意冷多次尝试自杀
“20岁的放纵毁了前20年的一切,已经退学,无家可归,我妈再也不想看见我,我舅对我说愿滚哪儿就滚哪儿去吧,我爸说自生自灭吧。”小郑在1月24日的网帖中这样写道,“赌徒都不值得同情,这条路只有靠自己。”
2015年1月份,小郑第一次想要自杀。当时他一个人跑到了学校附近的一处湖岸边。“后来他们宿舍的男生找到了他,把他劝了回来。”一位同学说,“他显得特别伤心和后悔,觉得对不起我们。我们心里也很难受,毕竟他曾经对我们都挺好的。”
后来,小郑又有过几次自杀,例如在高速路上等着汽车撞、吃安眠药等,但都因为各种状况未能实现。
死后仍收催款短信 被“借贷”同学面临偿债困扰
“爸,妈,儿子对不起你们,我真的撑不下去了。我发现好多努力真没有结果,我心痛。别给我收尸,太丢人……”
3月9日晚,在发完这条短信后,21岁的小郑从青岛的一家宾馆楼上跳了下去。死亡,对于他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但是家里的人却无法摆脱催款的短信。
3月16日,小郑父亲的手机里又出现了一条催款短信。记者联系上了这位发短信的催债者。对方称,小郑在深圳普惠快信借贷逾期未还的案件他也介入过,“3月16日是有发过一次信息,而且是唯一一次。是在他自杀之后,之前我们也从未联系过他,我也是在事发后才通过他的家人朋友知道了他自杀的消息。”
据这位催债者称,在调查证实小郑自杀身亡的事实后,普惠快信与律师事务所协商后,对案件进行了清撤,普惠快信也对小郑所欠的债务进行了免除。
然而,没有解脱的还有小郑的同学们。
“我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办了。”同学说,他们现在不仅为那些莫名的债务所痛苦,同时他们更会担心在别人眼里,小郑是他们逼死的。
“我们从没有想过要逼他。”同学们说其实他们当初只是想帮助这个班长,而现在他们依然带有这样的想法,毕竟他们曾经是同学。他们不希望自己曾经喜爱的朋友会落得这样的悲剧。
在咨询了律师后,他们打算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这些债务,可是他们是否能胜诉,是否有能力承担各种费用,却又是他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了。
结语:校园贷款看起来容易,但一旦消费欲膨胀,就可能陷入如小郑一样的连环债务之中。专家表示,大学生网贷需要警惕“力所不及”的风险,同时应具备正确合理的消费观,而平台则应规范审批流程,在法律法规框架内经营业务。
猜你喜欢
本期监制/周庆安 主编/侯振海
编辑/张省
©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