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科技|你信吗?人脑记忆可以存储备份了,是真的

2016-03-23 央视新闻
导读

一年一度的美国SXSW科技大会一直被认为是前沿科技的展示平台,在今年的SXSW大会上,南加州大学教授Theodore Berger宣布:在对猴子、老鼠的实验中,通过人造海马体完成了短时记忆向长期储存记忆“几乎完美”的转换,这项技术可以完成对人脑记忆的备份,并复制到其他人的大脑


人造海马体?人脑记忆备份?复制到其他人的大脑?人类意识永存?是不是听起来很玄妙?


首先我们先来弄清楚,人的记忆是怎么产生的?



△ 海马体是大脑皮层中一个环形结构的内褶区

△ 由于形状和海马相似,因此被称为海马体


说到记忆,就不得不提海马体。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短期记忆都储存在海马体中,如果一个记忆片段,比如一个电话号码或者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被重复提及的话,海马体就会将其转存入大脑皮层,成为永久记忆。


所以,海马体是人类大脑中负责将短时记忆向长期储存转换的部分。此外,海马体还具备“检索”功能。科学家指出,海马体负责帮助大脑建立信息归档系统,并在需要的时候,快速将有用信息检索出来。


匈牙利神经学家乔治-布扎克在2006年出版的《大脑的节奏》一书中指出:“如果将大脑皮层想像为一个巨型图书馆,那么海马体就是其中的图书管理员”。海马体一旦受损或病变,会使人患上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癫痫、帕金森、以及其他精神障碍等疾病。


接着我们来解释,Berger教授是怎么实现人脑记忆备份并复制到其他人的大脑?


Berger教授团队首先对一只植入芯片的猴子进行训练,让它在30秒内选择正确的按钮,然后将芯片复制到另一只猴子脑内,第二只猴子同样做到了训练后才能完成的事。


Berger教授表示,这种复制性在猴体的效果接近完美,而在人体正确率目前为80%(目前该项试验在八名癫痫患者身上已经试验成功),他预计未来有完善到极高精度的可能。可以肯定的是,大脑已经能够接受芯片作为替代物或者记忆模块



那么,Berger教授的研究可以治愈大脑疾病吗?


可以肯定的是,Berger教授团队的研究对人脑工程是一个重大的突破。但是尚无确切的证据证明,芯片可以完全替代海马体,或者对受损海马体有修复作用。那么能否适用于临床,有效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症)、帕金森,以及其他精神障碍等疾病,还未可知。


“人类意识未来有望永存”前路也困难重重。技术上的难度不容小觑,一个多世纪以来对大脑的探索才刚刚触及这个巨大科学挑战的表层。伦理方面的担忧也不言而喻,已有群体担心,此设想实现会产生“读心术 ”,“大脑被控制”等疑虑。


新闻多看点人类头脑工程



对大脑的科学研究,是对人类自身最大的挑战,一直处于自然科学的最前沿。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我们如何感知世界,怎样控制运动,乃至我们的记忆、意识、思想和智力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都属于脑科学的研究范畴。


脑研究已成为当代科学研究的热点, 越来越多的政府、 组织和科学家呼吁加强脑的研究,继2013年初欧盟投入10亿美元的“人类大脑计划”、美国投入30亿美元的“大脑基金计划”之后,“中国版人脑工程”计划也成为国内科学界未来关注的重点。


“人脑工程”计划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实现“模拟人脑”,比对生物学数据并与全世界科学界共同分享资源。使神经学家能够将基因、分子和细胞与人类认知和行为连接起来;探索人类大脑工作机制、绘制脑活动全图、针对目前无法治愈的大脑疾病开发新疗法


在未来,有了比较精确的人类大脑活动图以后,医疗专家就可以把患者的脑部活动状况与数据库中的大脑活动图进行比较,这就使医生可能检测出病人大脑里的关键差异,从而诊断出疾病并进行治疗。另外,它还将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更大进展铺平道路。 


我国在人脑科学方面的研究一直在提速。2014年1月9日,中国科学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中科院决定实施卓越创新中心建设计划,首批5个卓越创新中心将于近期正式启动实施,其中脑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位列其中之一,标志着中国国家层面科学院将进军人脑工程领域。另外,“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了一批科技创新2030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其中,重大科技项目有6个,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位列其中。


内容参考:中国知网《全球脑研究计划与展望》


猜你喜欢



来源/央视新闻综合

本期监制/唐怡 主编/陈洁

编辑/王元 郭爽  庞丁 李婷婷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