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帕丁顿熊》+《灰姑娘》=英伦文化?

2015-03-25 董铭 iWeekly周末画报

在淡季的3月档期,两部“英伦风情”新片反而成了最亮眼的风景,无论是《帕丁顿熊》在现代伦敦的游走,还是《灰姑娘》里浓重的莎士比亚和贵族情调,都让日不落帝国的余晖再度照耀在银幕之上。

英伦元素持续卖座

借助伦敦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老牌帝国再次展示了自己的文化特性:王室贵族,流行音乐,大本钟和田园生活……尤其对美国和亚洲国家依旧充满了吸引力。从伊丽莎白时代到工业革命,英国在世界几百年的领先与霸权地位,也奠定了其在文化输出上的强势轨迹。即便没有像法国人那样发明电影,也没有美国般完整的好莱坞体系,英国电影人依然孜孜不倦地在银幕上贡献着最自豪的元素。

在奥运开幕式上客串的007和憨豆先生可谓其中的标杆,风靡全球,搭上了英语的全球通行,以及与美国“表弟”的关系,“英伦风”具备的最大优势,就是借好莱坞的舞台卖遍全球。《诺丁山》的浪漫,《猜火车》的叛逆,《国王的演讲》的传奇,《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的黑色幽默,融入英国人血液里的天性,其他人想学都学不来。精致典雅的古典主义,是源自封建王朝的积淀;专业的戏剧人才,是莎士比亚留下的遗产,光这两笔财富,足以让好莱坞羡慕不已,奥斯卡奖捧手相送了。如《帕丁顿熊》般技术层面合拍,抑或像《灰姑娘》那样借来戏剧导演和演员担纲,好莱坞双赢操作,自己赚了钱,英国人赚了名。

其实近些年在《神探夏洛克》《哈利•波特》系列和《唐顿庄园》等英剧及电影风靡全球之后,英国人就已明确了这些输出文化的银幕通道,既冷傲又卖萌,固执与新潮的矛盾体,“卷福”和“小雀斑”的笑容,没几个观众能挡得住。

传统童话的“全球化”

连威廉王子都来捧场的《帕丁顿熊》,代表了一种英国式的温情和幽默。对于这只会讲英语,懂得英式礼貌,形态举止萌翻了的小熊,伦敦人一开始显得如此冷漠,可当他们内心一旦被打开,就都像布朗家欢迎来自秘鲁的移民。这份矜持的人道主义,比之同类型的美国影片,多了份英国人特有的自负。正如影片开场时的出租车司机,在雨中载着外国熊一路把伦敦桥、大本钟、伦敦眼等标志性景点兜了个遍,分明就是一部推广旅游的“明信片”。在今天的伦敦这样一个融合多种文化的大都市,在后殖民时代的回流中,本土居民不得不接纳“秘鲁来的新移民”,如此正能量的融入形式,也算是个理想主义的“成人童话”。帕丁顿熊的故事源自英国作家迈克尔•邦德的经典童话,当秘鲁小熊被好心的英国家庭收养的同时,也被坏心眼的标本收藏家窥伺。这种设计从“现实化”又回到了“迪士尼化”,原本典型的儿童著作,在改编成电影时除了突出了“柠檬酱小熊”的乖萌,还要充分解释妮可•基德曼成为反派的前因后果。完整的戏剧性超越了原著童话和1970年代的定格动画,在保留英伦风的韵味的同时,顾全了合家欢喜剧的套路,这才能真正地卖向全球。

英美合作的古典主义

曾出演《唐顿庄园》的休•博内威利,在《帕丁顿熊》中成了布朗先生,而同样在《唐顿庄园》里饰演外甥女罗斯的莉莉•詹姆斯,则化身为新版“灰姑娘”。如果说“帕丁顿熊”基本还算由内及外的英国制造的话,那新版《灰姑娘》就是由美国人出钱,英国主创出力的“英美合造”。除了女主角是英国人,导演肯尼思•布拉纳也是戏剧出身的英国资深演员,他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理论和舞台经验融入到电影之中,给这一版《灰姑娘》带来了奢华与考究的古典主义风格。饰演仙女教母的英国女星海伦娜•博翰•卡特,这位曾与名导蒂姆•伯顿出双入对的“性格女星”,其实早先的男友正是布拉纳,她的英国气息也是藏在骨子里的。再加上塑造演员形体的桑迪•鲍威尔,更是英国大名鼎鼎的服装设计师,两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一群来自英国的台前幕后人员,保证了《灰姑娘》从头到尾的“英伦风情”,让腻味了美式特效的观众们,重新感受到了啥叫宫廷奢华,啥叫真正的贵族风范。

▽据说你也爱点下面的链接▽

别跟英国人瞎BB,他们真的会吐

为什么《灰姑娘》只有宅男爱?

这只秘鲁小熊萌杀了英国绅士小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