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不信,巴黎女人和上海姑娘本质上没分别!

2015-05-08 顾惟颖 iWeekly周末画报
巴黎女人是什么样子?


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在巴黎生活了28年的亲姐,她当时坐在小南国里,面对盘子里别人夹给她的一块牛仔骨,眉头微微一皱,一昂头让服务生给她找一副刀叉来,服务生嘀咕,这个中餐厅里,外国客人也有一点,可是人家老外不也老老实实用筷子?“总不能让我一大块啃吧?”我姐用刀叉切牛仔骨的时候,回答了我的问题,她说巴黎女人两个特点,第一,瘦;其次,,很

是的,但凡去过巴黎,或者看过法国电影的人们都有印象,巴黎大街上的女人,个个瘦,看不到胖的。在英国、德国或者西班牙,身材丰满的女人比比皆是,美国更不谈了。对于女人来说,瘦是永远的时尚,巴黎女人的体型,注定了她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最时髦的,也说明她们是所有国家里对自己最严苛的女性。为了时髦,严苛待己,这样的女人,能不作吗?

所以,我起初对《做优雅的巴黎女人》,略不以为然,以为是一本“绿茶婊”美容穿衣指南,教女孩如何在社交场合更加得当。我想这大概是一本“外省人”写的关于巴黎女人的书,巴黎人把所有巴黎以外的人统统称作外省人,并且他们一点不感激外人把自己写得太客气。

不过,当我从第一页开始看起,便惊喜地发现,这本《巴黎女人》百分百还原出巴黎女人不完美却迷人的魅力来,是一本全方面自我剖析的“作”书。它是一首自己唱给自己的情歌,也是一部自在又傲娇的女性宣言。

每一个巴黎女人,都既是女神,也是女神经病,本书的四位作者也无一例外。她们各自是学文学、电影、政治学、新闻学出身,颜值与才华都很齐整,组成了一个强悍又美丽的女人帮。在书的一开头,她们就坦率地承认,巴黎女人是不好相处的,有很多坏习惯,不确定,不可靠,但她们是有趣的,也知道如何主动性地去享受生活。


对于那些想方设法打玻尿酸,学林志玲,在异性面前打温柔牌、母性牌的女人们,她们一定都不属于这本《巴黎女人》。而很多希望自己魅力值提升、在公共社会里或者私下获得更多自信与存在感的女孩们,本书一定会提供“任性”又独特的启迪。正像戈达尔所说的:“故事应该要有开始,有过程,有结局,但不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

《巴黎女人》是送给全世界女人的礼物,它绝不是一本心灵鸡汤式的书。相反,它通篇都是自大与自嘲的齐头并进。除去一些有参考价值的、教你如何显得有格调的装扮秘籍,书中充满让人读来好笑的“作女”言论。比如出席派对一定要迟到;好看需要24小时介意,但自然美才是高级货;品位差是万恶之首;不询问年龄,但是绝不因为皱纹涂粉底;对男友出轨千万别承认,杜绝负罪感是对自己关怀……这些怪话,不禁让人想到巴黎女人真是全世界男人的“公敌”,她们太让人琢磨不透,如冰火两重天一般只围绕自己的情绪与腔调,忽冷忽热。难怪她们不爱结婚,因为她们分明是没人敢娶的群体。


话虽如此,巴黎女人依然是可爱又耀眼的,她们代表了一种不谄媚、不妥协于世俗标准的女性价值观。女人是为自己盛放,而不是为一个所谓归宿。爱情与孩子对于她们,都是锦上添花的事,但是她们不会为了那些就放弃对自己最爱。当然,敢这样的女人,精神上经济上都得独立。漂亮、有见识、有给自己买衣服的钱,才能有不向常规认输的底气。女人在说出“不能为婚姻牺牲自己”时的理直气壮,也从侧面反映出社会的自由与包容。

上海女人被看作是全中国最“作”的,所以这本集狂妄与妩媚于一身的《巴黎女人》,势必会是上海女人们的理论依据,也是实践的范本。卡尔•拉格斐说:“做巴黎女人,你不必是个法国人。”

是的,谁都可以成为那个让人头疼又想念的巴黎女人


《做优雅的巴黎女人》

作者:安妮•别列斯特、奥黛丽•迪万、卡洛琳•玛格丽特、索菲•玛斯【法】

译者:童文煦、赵明
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架:2015年3月
定价:48.00元


作女们的“金玉良言”


在你30岁之前就找到“ 你自己的”香水,并在以后的30年中使用它。

如果你只有一件毛衣,确保它是羊绒的。

白色衬衣下一定要戴黑色胸罩,就像乐谱上的两个音符。

必须学会和异性和谐共处,而不是针锋相对,做爱时例外。

尽可能多去剧院、博物馆和音乐厅。文化熏陶和多吃水果、蔬菜一样,能让你散发健康的光芒。

给你的妆容留一点余地—— 魔鬼在细节中。

时刻为艳遇做好准备:周日上午在面包店排队时;午夜购买香槟酒的路上;甚至去学校接送孩子时,谁知道呢。


美国小说家眼中的“巴黎女人”


她们穿越在城市里,在夜晚朦胧的灯光下。巴黎女人本来就很好看,现在又更好看了一成。

克莱尔带他们去的那家位于拉丁区狭隘小巷里的饭店,既小又挤,墙上砌着摩洛哥瓷砖。米契尔面对窗口而坐,看着外面人群川流不息。有一个瞬间,一个留着圣女贞德发型、看上去二十出头的姑娘刚好走过窗口。当米契尔看着她时,那个姑娘做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她也在回看他。她以那种毫不掩饰的充满色情意味的眼光与他对视。现在她想要同他做爱,出于需要。她乐于承认,在这个夏末的夜晚,他是个男人,而她是个女人,如果他发现她具有吸引力,她乐于奉陪。

—— 杰弗里• 尤金尼德斯《婚姻密谋》


内容来自《周末画报》854期城市版


▽下面的链接你也能点▽

这趟音乐节,姑娘你“约”了没?

张铁志:揭开迷雾中国的真实面貌

英式大选:生命不息,互黑不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