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这块布料,日本人甘于忍受骂名

2015-05-28 小坂真吾 iWeekly周末画报
今年5月初,日本文部科学省文化厅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咨询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已将“日本明治时代的工业革命遗产•九州、山口及相关地区”的23处设施列入申遗“建议名单”。然而,因申遗遗址名单包括了强征5.7万朝鲜劳工进行劳动而建成的7个设施,遭到了韩国政府的强烈反对。近日,中国政府也表示声援韩方,反对日本申遗。


申遗项目之一小菅修船场遗迹

日本政府已经多次企图用申遗来为曾经的侵略事实正名,中国政府指出:这一行为值得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与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那段时间,西方工业文明传入亚洲,为亚洲的工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进作用。在这一历史过程中留下的,除了日军的侵略行为,还有很多值得全人类去珍惜与保护的文化遗产。

汉字是很有趣的,一个字便可以表示一个事物,相同的主体换上不同的偏旁意思就会改变。在日语汉字中,比如「岡」加上绞丝旁是「綱」(网)、加上金字旁是「鋼」(钢)。两者都是很坚固的,但前者是植物纤维织成,后者是金属制成的。小仓织源于北九州市,它的故事就要从汉字偏旁说起。

北九州市街景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用侵华战争夺来的大量资金推行了残产兴业政策。北九州市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了许多重工产业。笔者乘车一路往山里开去,随处可见高耸的烟囱,有的还飘着白烟。连绵的山峦不断向车子逼近,城市的喧嚣慢慢退去,伴着黄莺的啼鸣,笔者看到了隐藏在山野民宅中的小仓织工坊。

从“绞丝旁”到“金字旁”

会为“小仓织”慕名而来的人,大概都是跟笔者年龄相仿的。笔者生于1965年,现在对小时候在报纸、广告上瞟到的“小仓校服”还有些许模糊印象。当时一直以为“小仓织”是一个校服的品牌。

小仓织是江户时期丰前国小仓藩所织造的一种棉织物,由经纱和纬纱交织而成。经纱的用量是纬纱的3倍,因此小仓织的竖纹是它最突出的特点。日本古代的商人家庭,一般会选用木棉制的和服配上小仓织的绑带,可见小仓织是一个很平民化的布料。

小仓织

一般情况下,有更多纬纱的布料密度更高、份量更重、耐磨性更强。八幡东区游生染织工坊的织工给笔者展示了小仓织与丝绸的不同。纺织丝绸时,机器显得更轻快,织布机发出的咚咚声更有节奏感;纺织小仓织时,咚咚声更沉重一些,当出现长音的“咚——”时,就表示纺织程序出现了错误。

纺织图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渐渐接受更简洁的服饰装束,对和服中袴的需求大大减少,销量骤减的小仓织就被拿去裁制学生校服。“小仓校服”的名字在日本全境蔓延开来,而人们对“小仓校服”到底是不是由小仓织制成的却越来越不关心了。所以笔者小时候一度认为,“小仓”只是校服的一个品牌。

小仓校服


草木染所形成的微妙渐变

八幡东区游生染织工坊的筑城则子女士为“小仓织”正名复出了很大努力。曾在早稻田大学学习近代戏剧文学的筑城女士被一出能剧表演中的戏服所震撼,自此决定中途退学投身纺织界。不断尝试却从未成功的筑城女士直到31岁时,受到一匹端布的启发,终于让“小仓织”回到世人的眼中。这匹端布有着蓝黑相间的竖条纹路,蓝色的纹路有着微微的渐变,正是小仓织织成后会自然形成的纹路样貌。

筑城则子女士当年遇见的端布

去年是小仓织“回归”的30周年,筑城女士拿出她亲手纺织的小仓织给笔者看。5米长的布匹拿在手上沉甸甸的,触感很光滑。筑城女士用了更细的原料、更高密度的织法制作, 细密的处理让小仓织的纹理更加美丽。筑城女士说:“这不仅仅是将以前的布料带回人们的视线中,更是对颜色的组合、纹理的编排、草木染后形成的渐变做出了新的设计。这样的纹理靠单纯的纺织是无法制作出来的。”

小仓织的成品

筑城女士介绍道,现在的小仓织制作,最难的一步在染色。每一次染色大概需要几天的时间,而草木染的最大问题就在于染料的色差。北九州市每季长成的草木或多或少都有色差,筑城女士与八幡东区游生染织工坊的织工们坚持使用天然植物染料为布匹染色,也正是这种色差带来了小仓织纹理微妙的渐变。


从“金字旁”回到“绞丝旁”

筑城女士现在致力于将小仓织的生产工业化。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小仓织,只有进行大批量的工业生产,才能让这种布料更广泛地运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小仓织的方巾

小仓织的领带

小仓织的折扇


小仓织的手帕

小仓织的皮夹


▽下面的链接你也能点▽

快看,一大波日本剩女竟跑去寺庙相亲了!

我不信!这些照片真的是广告?

住得放肆,才是你环游世界的理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