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国际电影节非著名影片推荐

2015-06-12 iWeekly iWeekly周末画报
六月上海最重要的电影活动当然是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这是上海乃至全国影迷的一个节日,今年亮相电影节的经典佳品数不胜数,像《公民凯恩》《美国往事》《荒野大镖客》《末代皇帝》《乱世佳人》等等,必定是一票难求。


然而在热门影片之外,其实每年上影节也都有一些不错的较冷门电影值得关注。这些影片往往买票不难,但知道的人不多,若是错过也很可惜,所以下面就介绍一二,供影迷参考。


今年上海电影节新设一个纪录片金爵单元,带来了不少优秀的纪录片参展。《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是一部关于德国电影史的纪录片,它依托于一部在电影研究领域非常重要的专著,书名也是《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该书作者是德国电影史学家和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克拉考尔的著作写于他二战后流亡美国之际,他在这本书中借魏玛时期的德国电影来分析社会民众心理,并指出当时的德国人心思潮与纳粹崛起之间的关系。他的这种社会学方法引起了后来很多学者的争论和批评,但无论如何这本书是研究德国电影史上那个黄金时期的必读著作。而我们即将看到的这部同名纪录片,就是把书的内容影像化了,当然导演有自己更新的视野和看法,并非照搬半世纪前克拉考尔的说辞。施隆多夫、法提赫·阿金等著名导演都在片中出镜,此外我们还能看到许多关于弗里茨·朗、F.W.茂瑙、罗伯特·维内、恩斯特·刘别谦、比利·怀尔德的珍贵素材影像。

关于NBA著名球星德克·诺维茨基的传记片《完美的投篮》是纪录片中的另一个亮点。诺维茨基的投篮被称为“完美”,是因为它几乎无法封盖,这得益于他2米13的身高和超大幅度的后仰跳投动作。但没有人的技术是天生就有的,这部影片与其说的是一个外国人如何在美国夺取篮球最高荣誉,不如说是一个人从小怀有梦想,并用无法阻拦的坚定决心去实现它。如今运动纪录片已经成为彰显“意志的力量”的最佳载体,这是体育带给我们的当代神话。当然我们还可以在这部影片中看到科比·布莱恩特、杰森·基德、史蒂芬·纳什等人作为对手和队友亮相。

今年的金爵单元中也有好几部值得关注的影片。芬兰二战电影《助产士》说的是一个护士和纳粹军官之间的爱情,这段发生在禁忌环境下的不受祝福的感情可能会让我们想到《午夜守门人》之类的经典影片,不过本片仍然是独特的。在残酷的战场环境下,美好稍纵即逝,人们只有付出极大的代价才能片刻拥有它。芬兰在二战中扮演的虽然不是核心角色,但它对北欧的战略意义其实非常重要,这个国家历史上拍战争电影不太多,本片的水准不会让人失望。

《华沙女公爵》是金爵单元中另一部非常出色的影片,它的最大特色是构图背景完全是画出来的,但和实拍的前景融在一起,绝不冲突,在美术和视觉风格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因此它的这种妙处没法用文字来描述,只有看了才知道。

很多影迷或许没有注意到,本次影展有一部李翰祥导演的谍战电影《扬子江风云》,又名《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谍战片我们都看过,但台湾拍的呢?恐怕多数人就不熟悉了。《扬子江风云》说诉了一帮地下情报员在湖北监利执行“死桥计划”,阻碍日军清扫长江水雷,保住“长江180里封锁线”,由大明星杨群和李丽华主演,他们也都凭借本片获得了金马奖影帝影后。李丽华至今健在,她在大陆、香港、台湾电影中都取得过很高的成就,绝对是活着的传奇。

最后再推荐一部大陆影片,张秉坚执导的《东北偏北》去年参加了东京国际电影节并获得金马奖提名,已经陆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这部影片说的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极限的地点,发生的匪夷所思的案件。一定会有人将它和韩国电影《杀人回忆》比较,也许在风格和基调上有借鉴的地方,但二者回忆的对象却大有不同。后文革时代近年成了一些中国电影关注的热点,而这部影片则提供了一个从未被描述过的世界。

撰文:magasa


对上海影迷而言,6月等于节日。虽然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要到6月13日才开幕,但按照《小王子》里那只狐狸的说法——“你下午4点钟来, 那么从3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从现在起就开始期待,也绝不算过早。


因为节日就是节日,虽然当我们谈论电影节的时候,常常太过于强调电影而忽略了它的节日属性。和任何节日一样,电影节是惯性的日常生活里裂开的一小段罅隙。在这段日子里,电影不再是云盘上的资源或客厅里可以被暂停键搁置的画面,而是大银幕上的“如梦幻泡影”,是贾樟柯所说的、大家聚在一起面朝同一方向的某种民主生活,是暂时遁入与纷扰现实隔离的异质空间,全身心地观看、想象、体验另一种文化或另一种生活。

而当你走出电影院回到现实生活里,你会感觉到目光更尖锐,感知面积更宽广了,或挪用法国评论家让-克洛德•勒布伦的说法,“这是那种让日常生活孕育出人意料、稀奇古怪和闻所未闻的感觉”。在持续九天、有约300部左右的电影展映节日后,你或许会试着将现实看作电影般的空间,投去仿佛初生的目光。

电影节也是影痴同好们的大聚会。探听选片消息,用Excel排出自己花花绿绿的日程表,呼朋唤友,直奔影城通宵排队或焦虑地刷新购票网站(今年,淘宝电影将成为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指定售票平台),也是电影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飞奔着赶场,写观影后感,吐槽字幕,去开闭幕式的红毯上追星(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冒充明星走红毯的那两位可不是好榜样),在放映后的Q&A环节向崇拜已久的大导演或明星提问,更是电影节的影迷必点菜。

今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2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10周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多喜之年。第十八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除了惯常的金爵奖、首度采用提名制的亚洲新人奖及电影频道传媒大奖外,还首次增设了纪录片奖和动画片奖。展映环节也更丰富多彩:从传统的多元视角、向大师致敬、4K修复等单元到新设的成龙动作电影周、“一带一路”电影展、金砖五国焦点,相信个中必有惊喜。


1.俄罗斯电影又一春

俄罗斯电影可能是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中的最大惊喜。去年起各大国际影展的必选片目《利维坦》的导演安德烈•萨金塞夫,将出任本届金爵奖评委会主席,他的四部经典作品将在电影节期间展映:2003年获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处女作《回归》、2007年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并夺取最佳男主角的《将爱放逐》、2011年获戛纳一种关注评审团特别奖的《伊莲娜》及入围去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利维坦》——俄罗斯电影爱好者们可借此机会,梳理其十二年间的创作脉络。

俄罗斯电影近年来的复兴趋势颇为明显。继Aleksandr Mitta(近作有《夏加尔与马列维奇》)、尼基塔•米哈尔科夫(《毒太阳》)等前辈之后,一批新生代导演开始崛起并成熟,安德烈•康查洛夫斯基(《邮差的白夜》)、小阿列克谢•日耳曼(《电子云层下》)、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浮士德》)及安德烈•萨金塞夫是其中的佼佼者。

特别要推荐《利维坦》。在这个俄罗斯式的拆迁故事里,电影以极其丰富的意象(大海、巨兽、房屋、土地、拆迁、莫斯科等)及纯熟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日常生活在腐败重重的

社会环境下逐渐崩坏、宗教与酒精都无法救赎的充满绝望感的故事。个体的命运与颓败的地景交织,颇具大师气质。


2.戈达尔影展

简单地为戈达尔贴上“新浪潮”的标签,对于我们理解这位已然年届84岁但仍坚持创作的电影大师或许并无多少帮助。创作型导演、实景拍摄、小团队、现场声、非职业演员……“新浪潮”一词更倾向于归纳这一类技术实践及美学的共同之处,但新浪潮导演间的差异或许比他们的共同点更大、更值得玩味。戈达尔恰恰是其中最异类、最具有先锋性的一个。

自1988年起陆续拍摄的、长达266分钟的纪录片《电影史》是本次展映的七部影片中最独特的。它提供了一种内部视角,可用以反观戈达尔的创作。其实早在1978年,戈达尔就已萌发撰写电影史的想法。他与蒙特利尔电影艺术学院合作,以“电影史不为人知的面貌”为题,开展了一系列讲座。在戈达尔看来,电影史需要“用考古或生物学的眼光去阐释”,而“事实上,电影史和照相本一样,只是由一些影像组合而成”,所以要将《筋疲力尽》与《堕落天使》一起看,或将《小兵》与《M》一起看。《电影史》便是这私人化的实践成果。

本届电影节展映的其他六部戈达尔的剧情片皆拍摄于1960-1967年的创作初期,它们像戈达尔的其他电影一样,难以被简单归类或定义,但那些签名式的元素已反复出现:跳切和推拉镜头(尤其在《筋疲力尽》中)、碎片化的拼贴结构、离题或因果关系的断裂、对于类型片的戏仿和颠覆(尤其是对B级片、黑帮片或侦探片的戏仿)、影射的技巧、对于电影本身的指涉(如大导演弗里茨•朗出演的《蔑视》)、文学与哲学的影响(《周末》灵感即来自于科塔萨尔的短篇小说《南方高速公路》等。


3.热门新片大片

热门新片大片自然是每年电影节的抢票重点。如果你喜欢大阪、《琳达!琳达!琳达!》或前几年在上海电影节上展映的《苦役列车》,那就千万不要错过山下敦弘的新片《味园》;而安藤樱主演的《百元之恋》及电影版《深夜食堂》也各具吸引力。

在大银幕上看奥斯卡大片或各大影展得奖电影的诱惑也不小:透着反讽与黑色幽默气息的《鸟人》、音乐相当出挑的《爆裂鼓手》、以“爱在”三部曲征服观众的理查德•林克莱特历时12年拍成的《少年时代》、戛纳电影节熟客日本导演河濑直美的《第二扇窗》、达内兄弟的现实主义佳作《两天一夜》及张曼玉前夫奥利维耶•阿萨亚斯自编自导的《锡尔斯玛利亚》等片估计都将在最先售罄之列。


4.4k修复单元

当张国荣告别演唱会上唱《当年情》时那段声情并茂的独白如今成了K歌时要照单全诵的台词时,《英雄本色》在香港电影里的经典地位似是不言而喻的。这部29年前的经典如今已由上海国际电影节与意大利博洛尼亚修复实验室合作修复。借由几乎能还原胶片质感的4k技术,在大银幕上重遇还没拍洗发水广告的发哥与当时尚且青涩的哥哥,当是一桩幸事。

循着黑帮电影的线索,4k单元里的《美国往事》同样不能错过,莱昂内长达251分钟的修复版是一部关于时间的充满诗意的史诗。同为史诗,贝托鲁奇的《末代皇帝》将以3D+4k版的面貌重现。《末代皇帝》是第一部在故宫里实景拍摄的剧情片,曾获奥斯卡九项大奖。

4k修复单元的其他佳作,还包括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德尼罗主演)、胡金铨的《龙门客栈》(真正的武侠大师)、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日本新浪潮)及苏联经典《石榴的颜色》等。


5.老上海电影的黄金时代

南京路上历史悠久的大光明电影院里那些穿着旗袍、打扮得近乎过分隆重的上海名媛们,是每年国际电影节老上海电影回顾/修复单元里的一道亮色。今年的老上海电影单元更拓宽思路,将展映黄柳霜、夏梦、赵丹及石挥等多位影人的作品。

黄柳霜是二十世纪初在好莱坞登上大银幕的华裔上海影星,电影节将展映她主演的《上海快车》(1932年作品,曾获第五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提名)及1929年的英国默片《唐人街繁华梦》。夏梦则是金庸的梦中情人,1947年移居香港后加入长城电影公司,被称作“香港西施”。她主演的《绝代佳人》及《王老虎抢亲》(由金庸和胡小峰联合导演)也将在本届电影节上放映。


6. 一代人的高仓健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偶像。但高仓健是极其特殊的一位:因为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位外国偶像级人物,他在当时上映的电影《追捕》中塑造的冷峻沉默的检察官杜丘冬人,成了那一代年轻人争相模仿的形象。

去年十一月,高仓健在东京病逝,享年83岁。上海国际电影节此番与东京国际电影节合作,将展映高仓健主演的五部经典佳作。除《追捕》外,还有《铁道员》、《幸福的黄手帕》、《远山的呼唤》及《网走番外地:望乡篇》等。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高仓健最希望在中国上映的《铁道员》了(当年仅在电影学院小规模放映过)。降旗康男是高仓健合作时间最久的导演,《铁道员》改编自获日本文学直木奖的同名短篇,高仓健将人在亲情与责任之间的拉扯纠结演得生动感人。

撰文:btr

插图:焦若楠

▽点击图片有惊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