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一部新闻人的教科书,比News Room更值得N刷!

2016-02-17 笨_阿弗洛格 iWeekly周末画报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黑暗中摸索,但是当灯光亮起的时候,每个人都要面对一些责难。”


▲《聚焦》被评为2016年美国“评论家选择奖”的最佳影片,该奖项也被看作是近几年奥斯卡最准确的风向标。


《波士顿环球报》在 2002 年 1 月 6 日到当年 12 月 14 日,持续发布了一个关于波士顿地区天主教神职人员猥亵儿童的幕后报道。其间经过内部的核实讨论,派出一支独立的新闻调查小组从事件源头开始着手,层层抽丝剥茧,最终还原了当年骇人听闻的宗教丑闻,涉案地区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境内,事后调查发现,大洋洲以及欧洲的部分地区每年均在发生着类似的猥亵案件,却因当地检方与媒体的掩盖和不作为,从未得以曝光。




《波士顿环球报》凭借这桩撼动全球的超长报道,获得当年的普利策奖,电影《聚焦》正是根据这一真实事件改编,影片中的角色大部分都可在当年找到现实原型,甚至在电影筹拍和准备时,主演们纷纷向当年《波士顿环球报》的新闻调查小组取经,力求真实再现当年情境。




虽被认为与经典的新闻调查类影片《水门事件》类似,但《聚焦》 却以对新闻人职业素养的白描式书写、对当年丑闻的高度还原,成为201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有力的争夺者之一,它不同于往年奥斯卡青睐的个人英雄主义,或者高度工业化的类型片,影片通过真实事件带来的撼动效应,引发了民众和媒体对于宗教内部体系和价值观的激辩,或许可以说,它的现实意义要远大于艺术价值,正如电影海报上的宣传语所言:“The true story behind the scandal that shook the world”,之前对这桩事件闻所未闻的观众,无一不折服于电影带来的警世意味。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在片场指导群戏,在《聚焦》之前,他还仅能算得上好莱坞的二线导演。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在黑暗中摸索,但是当灯光亮起的时候,每个人都要面对一些责难。” 这是电影中《波士顿环球报》的时任主编,在丑闻逐渐浮出水面时对同事们袒露的心声,一方面是对现实环境的无奈,另外,对于在职编辑和记者对敏感事件的选择性忽视,主编一语成谶。




电影表面上翔实地记录了Spotlight调查小组的工作方式,极力克制花边笔触的多余描绘,但当真相被时间剥开其陈旧而腐烂的外壳,当民众的价值观随之倾倒之时,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直面丑闻的勇气,也成为影片暗中所指的隐患,导演毫不留情地在叙事中暗藏伏笔,告诉观众,在揭露这桩丑闻的同时,每位参与调查的记者都曾经以不同的方式,忽视乃至无视这个事件背后的真相。




巧合的是,《聚焦》的剧本也差点被无情地忽视,因为在 2013 年,这个剧本就曾进入好莱坞剧本黑名单(好莱坞独立的剧本资源库,其中的大部分优秀剧作都因不同原因而无法被拍摄),幸得后来有人看到这个剧本的潜力,事实证明,它确实是以“朴实无华” 打败了“雍容富贵”, 成为201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改编剧本的最大热门。



▲演员瑞秋·麦克亚当斯与当年的人物原型在片场合影,他们当场为演员提供了最真实的表演参照。


《聚焦》的成功,当然离不开《波士顿环球报》当年在事件背后付出的心力,从某个层面来看,他们以一己之力撬动了主流社会绝对的权威,即教会体系。影片中反复提到,“ 我们要针对的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件事,而是整个系统。” 在这个过程中,导演没有煽情,没有主观地歌颂新闻理想,也没有强调任何一个角色的个人力量,而是客观地记述了所有人在事件中的作为和不作为,电影上映后在观众和媒体圈收获了极佳的口碑,也得益于导演极力保持客观的立场,在涉及上帝的问题时,人们总是试图将队伍一分为二,《聚焦》则选择站在这支队伍的中间,告诉大家,我们讲述的是一个连上帝也为之哭泣的故事。



撰文:笨_阿弗洛格

责任编辑:MO   

美编:星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